分享

“漂泊不定”的青春,打造出了属于世界的安部公房

 日牙 2020-06-23
日本摄影师植田正治作品。他的照片总让人想起安部公房的小说。

沙丘

夸张变形的人类

孤独的都会生活

荒谬超现实的境遇

这是提及安部公房时总能想到的印象

他的小说永远撇开外部现实,直击内在结构。极少描写人物经历的具体事件,而是直接表现人物的存在状态,读者很难看到故事的发生、情节的演进,目光永远被引向人的处境,并思考。

虽然身为日本作家,安部公房却几乎不具备他那个时代,乃至如今大众对于日本文学的惯有认识。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不了解安部公房的人多少会对这个名字产生一点点“偏见”,认为他有些冷门。但事实上,安部公房对日本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不亚于大江健三郎或村上春树这些作家。并且,多数人并不知道,安部公房本人和中国有着一段不浅的缘分。虽然作家本人出生在东京,他的幼年和少年却是在中国沈阳长大。他的作品早年虽有译介到中国,却一直没有得到系统介绍,成为当时文学青年秘而不宣的宝藏,其中就包括复旦大学日文系主任邹波老师。

邹波:安部公房是在中国接受的日语教育

安部公房是我在读硕士的时候接触到的,最开始是一些零星的短篇,读的第一部长篇是在80年代,记得名叫《樱花号方舟》。到96、97年左右,珠海出版社出了三卷安部公房文集,那可能是国内最早的系统的介绍安部公房,但从那之后,安部公房就渐渐只成为文学爱好者之间口耳相传的作者。1993年安部公房突然去世,次年大江健三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刚获奖的时候也说这个奖应该是给安部公房的,说在他们那个年代最为世界所认可的就是三岛由纪夫、安部公房和大江健三郎。

我一直觉得比起另外两位,安部公房是最贴近当下时代核心的作家。有件事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其实安部公房的日语是在中国学的,他出生之后未满周岁就到沈阳,前前后后呆了十七年,他爸爸当时在满铁附属医院做医生。他还就此写过一篇随笔叫《奉天十七年》。

因为这段在中国生活的经历,让安部公房和一般日本作家有了一个最大的区别:他没有在日本本土接受过母语的教育。他的文章相对于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跟他们比起来,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个人风格差异——安部公房的日文语言几乎没有没有任何地方方言,由于他完全是通过日语教科书学的日语,于是乎他作品的遣词造句时常显得非常干燥,没有日本文学那种非常绵软、悠长的女性化的东西,所以他写的砂女我觉得一点不奇怪。此外,他在早年描写中国生活的散文里总是强调沈阳非常寒冷的冬天,即使到了春天,空气里也常有沙尘。联想到他后来的作品《砂女》,也是非常有意思。

图为日据时期的沈阳地图,安部公房青年时代在此度过。

安部公房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沈阳还叫奉先。回看当时的地图,能看到右侧一个显眼的圈,这一圈就是沈阳的老城,它没有明显的边界,当时的奉天站附近叫附属地,有点像上海的租界,它的建筑非常规整,仿照了欧洲街道的布置,安部公房就住在这样的附属地里。

当时的安部公房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他父亲开诊所,40到44年在东京读了高中,44年的时候听说日本要战败了,就跑回到沈阳来了。对安部公房的父亲来说,沈阳是他的一个故乡,他觉得要回到故乡去。(当时日本也有很多歌谣,对东北有很多浪漫的描述,其中有一个就是做马贼,做山贼。)

我们小时候可能读的是早晨太阳升起,日本的小学课文都是春天到了,樱花开了——安部当时读小学的时候,就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课本里写到的初日也好,樱花也好,在现实中并未出现。这对于当时年幼的安布来说非常奇特。这些经历后来或多或少都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

安部公房很喜欢鲁迅。也可能和他早年在沈阳读书时接触有关。这里也有个很微妙的故事,安部公房成年后回到东京,进了东京大学读医,却没有当成医生。因为他大学时基本没有好好读书,成绩非常糟糕,按理说没法毕业。后来怎么毕业的呢。据一位和安部关系非常不错的作家堤清二说,当时安部的老师对安部说:“你要保证你以后不当医生,我就让你毕业。”安部于是很爽快地说他不会去当医生。

安部公房的青春期几乎就是在不断摇摆中度过的,在东京出生,在沈阳长大,再回到东京,再回到沈阳,经历战败,再回到东京。我们说他的身份认同一直处于犹豫中。评论家也经常称他为无国籍作家。

然而正是这种“漂泊不定”的青春,形成了一种新的观念,实际上也是从安部公房、包括后面的大江健三郎,日本文学建立了一种新的传统。这种传统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国际化、全球化的这样的文学。

村上春树 大江健三郎 安部公房

尽管安部公房和大江健三郎和村上春树译介都陆续进入过中国,却没有获得后两位作家在中国的知名度。不仅是在中国,在日本,安部公房的知名度也不及另外两位,然而不管是大江健三郎也好,还是村上春树也好,他们都很推崇安部公房。

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奖后坦言如果不是安部公房去世,这奖应属于他;而村上春树则说过,在日本作家里我最讨厌的就是三岛,最喜欢的就是安部。其实不管是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还是安部公房,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无国籍的文学,非常开放的,世界的文学观。而安部公房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文学观,从他早年生活经历可以发现一些相关的因素。那段成年前的中国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在他日后文学作品中,像影子般不断出现。

安部公房的成名对日本传统文坛的算是一种挑衅,在他之前,日本文坛没有出现过这么怪诞的东西。当时很多评论家觉得无法理喻,不可理解。但放在现在2017年,安部公房已经不会再让读者感到陌生了,因为我们有了卡夫卡,加缪,乃至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作家像马尔克斯等等这样阅读的积累之后,现在再看这种作品,就觉得是这个时代的作品,这时候阅读安部公房,少了那份惊奇,或许能够更加能理解他。

相关图书推荐

《砂女》(安部公房作品系列)

[日] 安部公房|著

杨炳辰|译

《砂女》是安部公房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一个到海边沙丘采集昆虫的男人,偶然之下误入只有一个女人居住沙洞之家,被囚禁于其中,日复一日只能挖沙。小说将超脱现实、不可思议的情节,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来,描绘出了平常人日常生活的枯燥荒谬,以及存在于其中的生命的本质和真相。

《密会》(安部公房作品系列)

[日] 安部公房|著

谭晶华|译

如果说《箱男》是“偷窥者的小说”,那么《密会》就是“窃听者的小说”。安部公房以一种独特的手法向读者剖析弱者与权力的关系,揭示人类现代社会的特质。

《箱男》(安部公房作品系列)

[日] 安部公房|著

竺家荣|译

《箱男》是一部充满实验精神的长篇小说。“箱男”是都市流浪者,他们头部到腰部严严实实罩在纸箱内,仅从窥视窗中观察世界。作品以“箱男”的手记为轴线,穿插不同时空下的碎片记录:作者不详的文章、突兀的寓言、报纸上的新闻、诗、照片等。整部作品形散而神不散,通篇充斥着超现实主义色彩,却是现代生活荒谬性的真实写照。

《墙》(安部公房作品系列)

[日] 安部公房|著

林青华|译

《墙》是安部公房的中短篇小说集。全书分为三部,但贯彻始终的是“墙壁”这一概念,作者通过化身为墙壁、空茧或粉笔画等的主人公描述了在现代都市和文明社会中的“孤独者”,通过荒诞的情节,展示了一个貌似荒诞实则真实的现实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