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斟细语】贾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红楼心语 2020-06-23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对探春的赞,对凤姐的惧,对贾母的亲……还有对大观园的憧憬,那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觉,实在无以排遣的时候,你可以来这里——“红楼心语”!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栏目是每一位红迷朋友的家园,在这里你可以愉快地开启属于你自己的梦想航班,尽情地抒发你对《红楼梦》的喜爱之情。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

热诚欢迎你的加入


贾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播下一粒美的种子(四)

作者:家宝

题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太大的概念与课题,本文只从文化宏观层面列举贾母生活中的事例予以简要说明,不做微观层面的详细论述。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流,为我们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 。贾母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她具有仁爱之心、和谐之性、慈悲之情。

贾母具有仁爱之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注重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助和友爱。如果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放到国家层面,就需要实施仁政来。贾母就很好践行着这种仁爱之心,第54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贾母他们在听戏,外面冷了要移到屋内,王夫人担心坐不下。贾母笑道:“我有道理。如今也不用这些桌子,只用两三张并起来,大家坐在一处挤着,又亲香,又暖和。”贾母便说:“这都不要拘礼,只听我分派你们就坐才好。”这并没有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反而是人与人的和谐画面。第46回“鸳鸯女誓绝鸳鸯偶”,贾赦想娶贾母的丫鬟鸳鸯,贾母认为贾赦会把鸳鸯糟蹋了,坚决反对,这也体现了她对下人的仁爱之心。

贾母具有和谐之性。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注重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实现天人合一和谐的终极追求。贾母对天人和谐的体验感很强,第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贾母请刘姥姥他们在大观园里面吃饭时,听到戏班子的女孩在远处排练,凤姐要让他们过来演唱。贾母道:“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的近。” “借着水音更好听”真是神来之笔,说明贾母她能融入自然,倾听大自然的美妙之音。第50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贾母看到之后说:“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哪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我认为,这个场景是《红楼梦》中四大最美场景之一(另外三个是黛玉葬花、宝钗戏碟、湘云醉卧) 。这里充分展示了贾母的审美情趣,既欣赏雪景之美,又欣赏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贾母具有慈悲之情。佛教追求慈悲为怀,无论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都是这样,主要注重人行为与内心之间和谐一致的关系。《红楼梦》处处都有佛性,妙语入寺修佛、王夫人吃斋念佛、贾宝玉出家求佛……贾母是有佛性的,她时刻践行着佛的教义。第29回“享福人福深还祈福”,贾母带领大家到清虚观打醮,祈福前要清场,其中有个小道士,十二三岁,没来及出去,被发现了,要接受惩罚。贾母知道后,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惯了的,哪里见过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儿的。他老子娘岂不疼呢。”说着,便叫贾珍去好生带了来。贾珍只得去拉了,那孩子一手拿着蜡剪,跪在地下乱颤。贾母命贾珍拉起来,叫他不用怕,问他几岁了。那孩子总说不出话来。贾母还说:“可怜见儿的!”又向贾珍道:“珍哥带他去罢。给他几个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这都是在说贾母的慈悲之心。第95回“以假混真宝玉疯癫”,宝玉的玉丢失了,悬赏一万两银子寻玉,有一个人制作了一个假的玉过来骗钱,被发现了。贾琏要去兴师问罪,贾母的处理方式是,她喝住道:“琏儿,拿了去给他,叫他去罢。那也是穷极了的人,没法儿了,所以见我们家有这样事,他便想着赚几个钱,也是有的。如今白白的花了钱,弄了这个东西,又叫咱们认出来了。依着我,不要难为他,把这玉还他,说不是我们的,赏给他几两银子。”这里把贾母的佛心佛性都描写的很深刻。

以上仅罗列贾母的一些言谈举止、处事方式,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实践,她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所以说贾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