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逼两岁孩子学英语,不仅是焦虑,更怕是无脑跪西方

 拉起小手陪你走 2020-06-23

知乎上有一个热点,孩子两岁半了,不爱学英语怎么办。

具体内容如下:

我家孩子今年2岁半了,之前有过线下辅导班英语培训的经历,学了一段时间后,还是不爱说,而且老师告诉我,必须让孩子不断重复英语单词,这样才能进步。所以我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你们帮帮我。

这个问题十分有代表性,想必也是众多家长的一个心病了。

知乎网友的回答确是相当精彩的。

网友@两仪式说:

我家孩子今年半岁,已经过了英语四六级,雅思9.0,托福119。你家孩子这种情况很少见,我周围的孩子们最晚也在一岁左右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了。如果孩子实在抵触的话,这边建议换一门外语进行学习,比如希伯来语,不仅可以在三个月内倒背原版《圣经》,还能好好地在同龄人里装上一逼。

两岁半在圈子里已经是老人了,可能连后浪都没有机会当。我给孩子规划着一岁考上剑桥,一岁半剑桥博士毕业,两岁做到教授,一盘算两岁半大概能拿个诺奖了。

别家孩子都在努力,你忍心让孩子落后同龄人吗?两岁半,说早不早,说晚其实也并不,我在此诚心推荐量子波动速读,半年内就能遍览十万八千书,将来成为人上人,不是问题。

哦,我还没有孩子啊,那没事了。

知乎网友@avoidant更是讽刺:

你是英国人吧。

别着急,有些孩子就是说话晚,不爱说。

你看,你一个外国人,汉语都说这么好,说明你家有语言天赋的基因。

孩子将来一定会说好母语的。

这个话题可以谈的有两点。

超前学习到底有没有必要,

为什么是英语。

02

首先第一个问题,超前学习到底有没有必要。

我们都知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逾矩。但是很多人都把第一句给漏掉了。

那就是吾十五而志于学。

孔子怎么十五岁才有志于学习呢?

按照焦虑父母的观点,十五而志于学,那么这个孩子恐怕重点初中,高中是没有希望了,以至于重点大学跟孩子无缘,乃至日后的工作也不会是好工作。所以,人生就废了。

会不会是孔子讲错了?

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作《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成就这么大,没几个人能比的了。

可是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言:年十岁则诵古文。

也并不早嘛。

《尚书大传·略说》则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十有三年始入小学,同篇中还有十五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的记载。

看来10岁左右开始读书,才是我国古人的通例。

在国外,有个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双生子爬梯试验。

被试者是一对出生46周的同卵双生子A和B。格赛尔先让A每天进行10分钟的爬梯实验,B则不进行此种训练。
6周后,A爬5级梯只需26秒,而B却需45秒。从第7周开始,格赛尔对B连续进行两周爬梯训练,结果B反而超过了A,只要10秒就爬上了5级梯。
这个道理给予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揠苗助长是不可取的。

幼儿期的孩子正处在游戏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感官,激发孩子的心智,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一味的灌输知识,且不说孩子能学习到多少,这对孩子的心智发展来说,是多大的摧残!
当然,如果孩子有兴趣,能够玩中学习也无妨。可是这个焦虑父母的孩子,完全对学习英语没有兴趣。
2018年1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

其中第二十七条明确说:

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幼儿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史家小学终身名誉校长卓立曾经谈过对于学龄前儿童,他们的英语需要达到的水平:

创造合宜的英语习得小环境,保护孩子对英语的好奇心,做到这两件事,就很好了。

03

其实,不仅仅是对于幼儿,对于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们来说,家长们似乎也是焦虑的不得已。

有一部tvb纪录片《没有起跑线》,这部片子的豆瓣评分高达8.5,虽然这部片子拍摄的是香港的教育现状,但是也戳中了无数中国焦虑父母的心。

其中有个妈妈说,要让孩子赢在子宫里。

她有个儿子,因为入学面试看到一个妹妹的表现欲望很强,于是跟她的妈妈聊天得知,这个妹妹6个月就开始上游戏班了。

同时,她也看到了她儿子和其他孩子的“差距”:有些女孩14个月,已经懂得自己唱A-Z,他21个月大只懂得BBBBB,因为他叫阿B。

于是她痛定思痛,决定要让自己未出生的二胎赢在子宫里。

纪录片还邀请了星爸陆永和星妈吕慧仪,让他们体验孩子的一天生活。

陆永体验的是一所英文小学的二年级学生,其中光只能说英文和普通话这一条要求,就已经让他头疼了。

上课时受到的打击暂且不说,课间休息时,学生们要根据老师的话题,发表自由演讲。

午饭之后也不能有自己的安排,因为他们还有脑活动时间,他们要去老师设计的游戏摊位,挑战自己的智能。

放学了,为了顺利升入中学,要上中学面试班。

紧接着,还有体能训练和绅士淑女礼仪班。回家之后,还要学习萨克斯,晚上十点半,才刚刚开始做功课。

就在星爸陆永精疲力尽时,那个“虎爸”的儿子已经说了:你才一天而已,我还苦海无边。

纪录片采访了一个刚刚参加完香港高考的女学生,她说:

那些所谓赢在起跑线,有人从小就催迫孩子,但是可能到十几岁时会自杀,那怎么办?那么赢得了什么?

18岁的文玮刚刚中学毕业,他认为:

读书就是跑马拉松,从幼稚园就开始发力,就像是短跑,用短跑的方式来跑马拉松,显然不合适。其实起跑线是自己界定的,中学也可以重新开始。

很多家长的焦虑,是因为把孩子的学习当做了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考上一所优异的大学,找一份理想的工作。

于是从子宫开始就要让孩子赢,家长们可以把目光放的更加长远一点。人生固然是一个马拉松,但是这个马拉松的终点不是考上大学。

这个马拉松是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的。纵然学生时代成绩不好,落后,在参加工作之后,依然可以读书,学习,深造自己。

在这个人生马拉松中,路还依然很长呢。

比如金庸先生,80岁的时候还在学习,即使在获得剑桥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后,依然选择作为普通学生申请就读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04

为什么两岁就非要学英语?

有一句话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务本就是生养你的文化,土地。当一个人能够扎根于此,才能够身心安稳。

在这之前,孩子应该浸润在自家的文化传统当中,浸润的深,浸润的底气十足,等他长大之后,不管是学习英语,还是接触多元的文化,才能够懂得取舍,才能够有所分辨。

他才有根底,他会知道自己属于哪里。

英语,从来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语言或者文字,从来都是文明的载体。里面必然蕴含着文化的基因,必然拥有一种强大的文化。

孩子这么小,他哪里能够分辨出这其中的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冲突呢?曾经有一个新闻,当《冰雪奇缘2》上映之后,一个班里15个小女生英文名都改成了艾莎。

现在的孩子,知道艾莎,知道白雪公主,可是却不知道七仙女,却不知道嫦娥,

再说,一个人的名字,不单单是一个符号,更代表身后的希望和传承的文化。

如果这语言的背后文化和我们的文化重叠度高倒也无妨。可是英语偏偏还是一种强势语言,让孩子急急忙忙的去学习英语,他们的价值观还没有稳固,文化底气还远远不足,这就等于让孩子同时接受两个系统。

同时,孩子从小接受外来的文化久矣,而外来的文化从来标榜个性,从来标榜自我,那我们看看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呢?

小孩子从小要学英语,要吃麦当劳,喝可乐,听摇滚音乐,看好莱坞电影,再用iphone手机,条件好一些的恨不得从小就要把孩子送出国门。

曾仕强教授就曾表达过这个观点:

现在的人稍有钱第一个目标就是害自己的小孩儿,就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澳大利亚,孩子送回来之后不叫爸爸了,因为在澳大利亚他们就是直呼其名。

你的小孩儿一定要在国内读完大专教育,基础站稳了,爱去哪里去哪里。他不会变了。现在有的孩子,从国外回来几年,就开始讲话:这样让我很surprise。

这就叫忘本!

从孩子两岁开始,就让他开始学英语,就是一种浮躁,就是一种焦虑,这反应的就是大人的急切。

薛仁明曾经说:

如果你打算将来让小孩对你,就像西方人对他父母那样的话,就把他送去全英语的幼儿园。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对待呢?

当孩子早早的被送往国外,他们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他们深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会对爸爸妈妈说,你们供我读书,供我出国,这是应该的。可是等我大学毕业之后,我是我,你是你,我不会像你对待爷爷奶奶那样对待你的。

其实,先不管孩子超前学习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如果哪一天,知乎的热搜换成了:我家孩子今年两岁半了,不爱背诗怎么办?

那该多好啊。


本文为公众号 拉起小手陪你走 原创,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觉得好看,就分享一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