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6种治疗方法,让你轻松搞定扁桃体周围脓肿!

 重庆耳鼻喉科普 2020-06-23

扁桃体周围脓肿(peritonsillar abscess)是扁桃体周围间隙内的化脓性炎症。早期为蜂窝织炎,称扁桃体周围炎,继之形成脓肿,称扁桃体周围脓肿。

症状体征



  • 常继发于急性扁桃体炎,尤其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者。

  • 异物及外伤也可引起本病,但较少见,多发生于一侧,常见于成人。一侧咽痛剧烈,反射到同侧耳部,吞咽时加重,张口困难,流涎,言语不清似口含食物,发热,全身不适,呈急性病容。


病因病理



本病常继发于急性扁桃体炎或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由于扁桃体隐窝,特别是扁桃体上隐窝被堵塞,引流不畅,感染向深层发展,穿透扁桃体被膜,侵入扁桃体周围间隙而引起。常见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于成年人。

早期称为扁桃体周围炎,发病五日左右炎症进一步发展形成扁桃腺化脓。其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临床表现 



在扁桃体急性发炎3~4天后,发热仍持续不退或又加重,体温上升达39°C以上,咽痛加剧,吞咽时尤甚。常限于患侧,可放射至耳及颈部,其主要特点为吞咽疼痛,吞咽困难,唾液外流,张口困难,语言不清,音调改变,体质衰弱。病情严重时患者头偏向患侧,不易转动。语言时似口含物不清,口不能张大,口内有多量粘稠唾液沿口角外流。

诊断检查 



(1)患侧舌腭弓及软腭高度红肿,腭垂肿胀偏向健侧,扁桃体常被红肿的舌腭弓遮盖并被推向内下方;
(2)颌下淋巴结肿大,有时颈部活动受限;
(3)为明确是否形成脓肿,可在最隆起处穿刺抽吸。

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进食易消化食物。
(2)抗生素应用:脓肿未形成之前应按急性扁桃体炎治疗,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抗生素用量要充足,可静脉用药,最好用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先锋霉素等。

(3)穿刺抽脓:扁桃体周围脓肿在脓肿形成后,宜采取穿刺抽脓之法,每日抽1次,一般2~3 次后能痊愈。方法:①麻醉:用1%地卡因局部涂抹,以达到粘膜表面麻醉;也可用1%地卡因棉拭子置于中鼻甲后端,以麻醉蝶腭神经;1%普鲁卡因约1~2ml于穿刺部位浸润注入。以上三种方法取任何一种都能达到麻醉作用,术者可根据自己习惯选择。②穿刺部位:假设于悬壅垂根部作一平行线,再自舌腭弓前缘作一垂直线,两线相交叉点即为穿刺点;或自悬壅垂根部与最后磨牙连线的中点为穿刺点;或在扁桃体上极与舌腭弓之间表现最膨隆之部位为穿刺点。以上三种方法可任选一种,按术者习惯自行选择。③穿刺方法:用粗、长针头,刺入时动作要轻柔,可感觉到有落空感即进入脓腔,不要刺入过深,以免刺伤大血管引起出血。如果未抽出脓,可将针退出一部分,改变方向再刺入试抽。   

(4)切开排脓:如不作穿刺抽脓,则可切开排脓,即在穿刺的部位作一小切口,切开粘膜及浅部组织后进入脓腔,然后用一血管钳从切口中伸入,沿扁桃体被膜外方进入脓腔,稍加扩张,将切口撑大,随即有脓外流,病人顿时感到症状减轻,可每日用血管钳扩张一次,待无脓时为止。   

(5)预防性扁桃体切除:约有1/3病人扁桃体周围脓肿反复发作,为了根除,可在炎症消退后三周切除扁桃体;因为此时扁桃体周围瘢痕尚未形成,扁桃体容易剥离,否则扁桃体周围因瘢痕而粘连则切除困难。   

(6)脓肿期间将扁桃体切除:有时因脓肿引流不畅,虽然经多次抽脓但仍有脓或切开引流后仍不能治愈,此时可在急性期切除扁桃体,以彻底引流,达到根治的目的。

护理措施



局部可选用适当含漱液,教会正确方法,以保持咽部清洁,也可选用各种喉片含服,以消炎止痛。遵医嘱全身使用抗生素。疼痛较重者可根据医嘱使用止痛剂。

鼓励进食高营养而易消化的冷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进食前后漱口,多饮水,注意休息。

观察病人体温变化、局部红肿及疼痛程度。体温过高者给予物理降温,如乙醇擦浴及温水擦浴。必要时使用退热剂或静脉补液。

注意观察病人有无一侧咽痛加剧、语言含糊、张口受限、一侧软腭及腭舌弓红肿膨隆、腭垂偏向对侧等扁桃体周围脓肿表现,还应注意尿液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健康指导



  • 锻炼身体,提高集体抵抗力,避免过度劳累,预防感冒,疏通大便。
  • 戒除烟酒,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口腔卫生。
  • 对频繁反复发作的急性扁桃体炎或有并发症者,应建立在急性炎症消退2~3周后行扁桃体摘除手术。频繁发作一般是指1年内有5次或以上的急性发作或连续3年平均每年有3次或以上发作。

       上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