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笑颜,自带雪域高原特色,像雪莲花一般纯净;有一种笑容,如西藏万里无云的晴空一般热烈美好。 西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边疆民族地区,是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雪域高原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生存环境塑造了藏民族鲜明的民族性格,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行走在西藏阳光灿烂的大地上,随处可见人们善意真诚的笑容,折射出了藏民族乐天豁达的性格特征。这些笑脸,就像西藏万里无云的晴空一般纯净、美好。 60多年来,一个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安康的新西藏展现在世人面前。60多年来,西藏一直是《人民画报》关注的焦点之一。《人民画报》用影像记录下了这片雪域圣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足迹。 ▲1957年5月,在四川省各族青年联欢大会上,有彝、土、苗、白、傈僳等11个民族的青年参加。图为回族姑娘马胜华(左)和藏族姑娘卓斯基。任诗吟 摄于1957年 ▲藏族儿童。民主改革以后,农牧区妇幼保健服务条件大为改善,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显著提高。何世尧 摄于1960年 ▲和平解放后,许多藏族妇女走上了领导岗位;从12岁起就当佣人的桂芝(左),成为拉萨市东城区深受群众爱戴的副区长。图为她和曲珍卓玛在一起交谈。何世尧 摄于1960年 ▲面带笑容的拉萨青年妇女们。农奴时代,西藏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很低。民主改革后,妇女的地位迅速提高。何世尧 摄于1960年 ▲丰收的喜悦。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藏农民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广新式农具,改进耕作制度,开展科学种田,使农业生产得以较快的发展。何世尧 摄于1960年 ▲面对丰收,曾经的农奴次仁映宗脸上露出了幸福喜悦的笑容。茹遂初 摄于1965年 ▲拉萨第一小学的小学生。在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劳动人民的子女被剥夺了学习文化的权利。民主改革后,学校的大门向他们敞开,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通向美好未来的广阔道路。茹遂初 摄于1965年 ▲藏北草原上的儿童。赛马会上除了精彩的赛马和歌舞表演以外,也是农牧民进行商品交流的地方。孩子们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乐得合不拢嘴。李振廷 摄于1973年 ▲巴安通公社的社员们。察隅地区的各族人民过去曾受着残酷的剥削,自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后,这里的人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生活。李振廷 摄于1973年 ▲巴安通公社的女社员。西藏东南部的察隅县居住着藏、怒等各族人民,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这里的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李振廷 摄于1973年 ▲西藏藏族妇女的古老发式。刘文敏 摄于1985年 ▲望果节上的骑手们。望果节,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刘文敏 摄于1987年 ▲藏族女孩。李春生 摄于1988年 ▲藏戏女演员。金耀文 刘文敏 摄于1989年 ▲夯实屋顶,当地称打“垩嘎”,通常是妇女干的活。她们手舞足蹈地唱着歌,边跳边打,动作既整齐又有节律,仿佛是在进行歌舞表演,十分有趣。金耀文 摄于1998年 ▲大喇嘛和小喇嘛。马耕平 摄于2003年 ▲西藏日喀则,聂拉木县门布乡年多村,德吉在帮助邻居做饭,邻居家今天正在忙着盖新房子。在年多村,无论谁家盖房子都是村里的大事情,几乎全村人都会上阵帮忙。段崴 摄于2011年 ▲西藏山南地区曲松县下洛村上演《红色歌谣进万家》,演出当天下雨,当地群众一直冒雨观看演出。万全 摄于2011年 ▲西藏日喀则,江孜县年堆乡尼玛藏式卡垫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两位纺织员编织新毯。加入合作社后,她们不仅学到了技术,还增加了收入。郭莎莎 摄于2017年 监制:吴 亮 编辑:郝琳琳 王丽艳 图片来源:中国专题图库 了解更多画报信息,拥有一本纪念珍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