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事连播【掰扯老太原】第十一集《下馆子》

 月下花语777 2020-06-23

月下听花语
文中赏雅音


前言

     【"掰扯"老太原】是由吕大成撰写的一部二十余万字、一百余篇反映当时老太原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的自传体文学故事集。为了传播太原文化,让更多的朋友们了解老太原,作者吕大成与月下花语平台签订合作协议,联手推出原创故事集《"掰扯"老太原》有声版并亲自播诵。

     本栏目定于2018年12月8日首播,以后每周六播出一集,预计播出60集。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月下花语公众平台,聆听赏读。

掰扯老太原 



第十一集  下馆子

作者&播诵:吕大成

录音|文君   编辑|环佩清音

  在我的印象中,对儿时的回忆大多与“吃”有关。因为,一是我们这代人正好处在食物比较短缺的年代;二是一个小屁孩儿,除了“吃”,还有什么能让其刻骨铭心的呢?儿时的我,几乎所有的智慧、机灵和聪明,都用在了“吃”上,用在了如何才能获得更多、更好吃的食物上。由于动了脑筋,所以记忆深刻。但凡当时没过脑子的,现在大多早已随风飘散,再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了。

  在太原市当时最繁华的钟楼街上,有一家“老鼠窟元宵店”,想必太原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专门售卖元宵的地方。元宵是老太原的名小吃,是太原人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老鼠窟元宵店”在当时的太原城里可谓是鼎鼎大名,始终生意兴隆,食客川流不息。人们可以偶尔买一些回家自己煮着吃,也可以在门店现煮现吃。特别是到了正月十五前后,那里更是人山人海。当时的太原人,为了能在元宵节这天吃上“老鼠窟”的元宵,不惜托关系、“搬门子”,甚至排长队,就为了那一口好吃的桂花馅儿的糯米元宵。

  “老鼠窟”其实是一条街巷名儿,是一条非常逼仄的像老鼠洞一样的小巷,和“老鼠”其实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元宵店的实际店名叫“恒义诚”,是太原的“老字号”。但“老太原人”并不这么叫,都叫“老鼠窟”,如果有人叫“恒义诚”,反而没有多少人明白。提起“老鼠窟”的元宵来,人们都耳熟能详,就和北京的全聚德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耳朵眼儿炸糕、成都的宽窄巷小吃一样有名。当时让我非常惊奇的是,为什么好吃的东东都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名字呢?而且都在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呢?其实,现在想来,这就是名店效应,和现在的做广告一样,名字起得怪点儿,为得是让人一听就能记住。过去的这些名店,都是靠口口相传,如果太拗口、太“文绉绉”的话,大多数人就记不住。这就与我们小时候上语文课时学过的“王麻子剪刀”一样,主要是为了让人能够“过耳不忘”。

  某一年某一日,我也就是七八岁的样子。母亲避着哥哥、姐姐,悄悄塞给我两毛钱,让我独自到“老鼠窟元宵店”买元宵吃。我兜儿里揣着这两毛钱,如哪咤脚下踩着风火轮一般,飞也似的就赶到了钟楼街上的这家元宵店。进得店来,先在门口买好了票,然后凭票到取餐口取出元宵。当时的价格是一毛钱4个元宵,两毛钱就能买8个。这8个圆圆的元宵热气腾腾、雪白雪白的,盛在一个粗瓷大碗里。

  这是我第一次品尝到地道的“老鼠窟元宵”。煮熟后的元宵外皮儿软软的、黏黏的,里面的馅儿甜而不腻,吃到嘴里,还隐隐地散发出桂花的香味儿。食糖在那个时候是非常紧缺的,不能敞开吃,因此,想吃甜食的人怎么办?那就只能到元宵店里过过瘾。更好玩儿的是,这里不仅元宵好吃,煮元宵的汤也非常好喝。因为元宵是用糯米面滚制而成的,所以在下锅煮熟时,就会有一些糯米面儿煮落在锅里,因而元宵汤也十分诱人。当人们向服务员要求加汤时,常常会说一句话叫“原汤化原食”。其实,这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说辞。你想啊,几个小小的元宵,还用得着“化”吗?当时的人们恨不得几天都不消化呢。其实,人们当时喝这种汤,更多的是为了多少顶些事儿。更为关键的是元宵汤是免费的。元宵不能管饱,但元宵汤却并不限制。来这里吃元宵的人大多都知道这个不成文的规矩。吃几个花钱买的元宵,再喝点儿免费的元宵汤,这一顿也就将就吃饱了。

  这一幕,自然是逃不过我的眼睛的。在吃元宵的同时,其他食客的一举一动我都看在了眼里。于是我也动起了小脑筋,为了能多喝一碗不要钱的元宵汤,我一改过去狼吞虎咽的毛病,竟然故意放慢速度,慢悠悠地吃起元宵来(不过元宵也不能吃得快了,容易烫嘴。太原人叫元宵为“烧心蛋”)。就这样,吃几个后加碗汤,再吃几个后再加碗汤。最后,我吃了八个元宵,足足喝了人家店里三碗元宵汤。吃饱喝足后,我把大粗瓷碗儿往旁边一搁,扬长而去。这次的经历,虽然比起正式的“下馆子”来还差点儿,但这也是有人服务、有人“伺候”,感觉还是棒棒哒。

  又过了几年,这就到了1976年。日子好像已有了好转的迹象。13岁的我已经上了初三,少年初长成,虽然身体仍然略显单薄,但也可以当一个“全劳力”使唤了。

  一天早上,我受一位同学之邀,与他一起去东米市买“猪下水”。他祖籍四川,父母都是五十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因支援内陆建设而双双入晋,在我市一大型军工企业担任工程师。他的父母满口川音,家里的家俱虽然简单,也不太会打理,但却异常讲究吃。他们家常常吃当时北方人还不太会吃的东西,比如腊肉、竹笋、干菜之类。特别是一些佐餐小食,除辣椒必备外,那些叫豆豉、郫县豆瓣什么的,别说吃过了,我听着都新鲜。

  当时,在太原市区的东米市中段路北,有一家肉联厂的门市部,常隔三岔五地卖一些不要号证的“猪下水”“猪头”及“猪尾巴”等。当时,太原市民吃肉要凭号证,每人每月一斤,逢年过节的再加供半斤或一斤。但“猪下水”“猪头”或“猪尾巴”等这些附属物却不要号证。

  因此,为了能多吃些“油水”以补充营养,这些费时费工且不好打理的猪的附属物,自然就成为当时“会吃”的人们争相抢购的紧俏商品了。

  虽然是早上八、九点钟才开门,但需要早早去排队。因为“猪头”“猪下水”等数量有限,去晚了就卖完了。我俩早上四、五点就出发了,六点以前就来到了这家门市部门前。但发现现场的人已经很多了。刚开始,人们还是有序地排着队,有的人拿着大盆儿,有的人拿着大铝锅,有说有笑,秩序井然。

  但排着排着,队伍前面就出现了情况,嘈杂的人群开始躁动起来。刚一开门(说是“门”,其实就是一个小窗口),排队的人群顿时出现了异常混乱的场面。人们开始加塞拥挤,继而撕扯踩踏,吼叫谩骂,完全成了“身强力壮”者的天下。特别是当时同一条街上的人都是一伙一伙、成群结队的。他们人多势众,外人很难有靠近的机会。

  这种场面在当时太常见了,人们无论买什么东西都要“挤”。只要是奇缺的东西,基本上都会发生这种场面。挤不上,就吃不上;如果要吃,就必须挤。买豆腐要挤;买带鱼要挤;买馒头、饼子也要挤,司空见惯,不足为奇。这种“挤”的壮观场面,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无论是在超市,还是在自由市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要什么有什么,太丰富、也太方便了,人们购物的心情超好,再不用担心商品的短缺,脸上写满了淡定和从容。

  话再说回来。由于我俩当时的身体仍然不够健壮,个头仍然不够高大,因此,“猪头”“猪下水”自然是没有买上。那个卖“猪头”的小窗口只开了一个多小时就“曲终人散”了。我们隔着小窗户往里瞧,里面虽然还摆着几个“猪头”,但心里知道已经名“头”有主了。

  我俩当时因为没有完成预定任务,心中不免愤愤的。但我们当时并没有马上回家,而是在柳巷、钟楼街瞎逛游了起来。快到中午吃饭时,我同学突然说要请我吃饭。我顿时惊讶不已,也惊喜不已。惊讶的是他竟然有钱“下馆子”;惊喜的是自己虽然“无功”,但因为帮忙而“赚”了一顿饭。

  说出来你也许不信,我俩竟然用两块多钱吃了一顿“上海饭店”。对,没错!就是钟楼街上那家大名鼎鼎的“上海饭店”。要知道,那可是七十年代中期啊。那时,人们能下一顿“馆子”,特别是到太原的老字号,比如:上海饭店、实习饭店、并州饭店、认一力以及林香斋等这些一般人轻易不敢迈进腿去的地方吃一顿,那得有多大的勇气、多厚的家底儿啊。

  我们两个人落座后,要了两笼地道的上海小笼包子,还要了一盘久负盛名的太原名吃——过油肉,外加两碗鸡蛋汤。两块多钱就可以“下馆子”,现在看来简直太“奇葩”了,但在当时,两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也是我第一次正式“下馆子”,与几年前的那次吃元宵的经历不可同日而语。那个感觉,简直美妙极了。我当时还在想,如果能再上上一壶小酒儿,那就更完美了。就因为这顿饭,这位同学在我的心中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我甚至把他看成了“大哥”,当成了我无比崇拜的对象。

  只是,听说他回家后,当时就让他爸爸揍了一顿。原因是他把买“猪下水”的钱都用来“下馆子”了。

 下集预告——我是一个“左撇子”


作者&主播:吕大成

【简介】现任太原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酷爱写作、朗诵及唱歌。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副团长、曾多次参加山西省大型文艺晚会并担纲领诵、朗诵,多次荣获省市诗歌、演讲、朗诵比赛一等奖。曾在电台播讲过中长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张铁匠的罗曼史》等。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长征组歌探析》等10余万字、《听大成讲老太原的故事》等20余万字。曾荣获山西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毛主席诗词朗诵会》一等奖;为配合全市中小学语文教学教改,曾为多篇入选的语文教材配音、示范、解读。

后记

    我1962年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从七八岁时,开始有了比较完整的记忆。儿时聪慧伶俐,淘气顽皮。但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当时的很多疑问是无法理解的,成为了"糗事",甚至是"丑事"。把糗事丑事说出来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审视,其实也是一种勇气和自信。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转眼间,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也到了宠辱不惊的年龄。我非常欣赏的一句话是:想好的事情就赶紧做。没做的事情大多都来不及做了。于是,我就试着把自己儿时亲身经历的趣闻、糗事"掰扯"出来。通过"我"的故事来"掰扯"老太原的过往,这些"好玩儿"的故事,再现了太原城里一个"小屁孩儿"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当时老太原的一个个生活侧面,同时也想把太原城的新旧对比和如今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传播给更多的朋友们。

     真实——是我的创作的原动力。我既不是在"编故事",也不是在写小说,只想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和当时的真实状态尽量"掰扯"出来。

     时隔近五十年了,那些往事,那些回忆,在我心底深深镌刻,它们与我如影随形,并伴随着我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也伴随着我一路成长、成年和即将老去。假如故事当中凑巧有您的影子,那不仅说明我们是一代人,也说明您肯定是一位“老太原”无疑了。

吕大成  于2018年11月27日

精彩回放

第一集《爆米花》

第二集《捡撂炭》

第三集《快乐的童年》

第四集《红茶菌》

第五集《包书皮》

第六集《计划经济时期的自行车》

第七集《难忘的老照片》

第八集《老太原的“冰糕”》

第九集《过大年放鞭炮》

第十集《我的母亲》

   回眸老太原  

老太原图片(一)

老太原图片(二)

老太原图片(三)

老太原图片(四)

老太原图片(五)

向下滑动显示更多图片


【月下花语】平台介绍

       朋友们好!欢迎您走进月下,聆听花语,笔墨留香,传递美音。本平台制作精美,诵者雅音,有高水准的朗诵团队,并配有专业的古诗词诵读团队。您的关注和传播是我们最温暖的期待和动力!

【投稿须知】

1,题材:现代诗歌、散文及其各种体裁文学作品。古体近体诗词酌情成集收录。

3,投稿者须在投稿作品前标注【投稿月下花语】字样。并提供下列信息资料:作品原文、作者简介照片。自带音频投稿请提供朗诵好的音频、主播简介和照片。(照片提供采取自愿的形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