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事连播【掰扯老太原】第三十五集《水与电——不得不说的往事》

 月下花语777 2020-06-23

月下听花语
文中赏雅音


前言


【"掰扯"老太原】是由吕大成撰写的一部二十余万字、一百余篇反映当时老太原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的自传体文学故事集。为了传播太原文化,让更多的朋友们了解老太原,作者吕大成与月下花语平台签订合作协议,联手推出原创故事集《"掰扯"老太原》有声版并亲自播诵。

本栏目定于2018年12月8日首播,以后每周六播出一集,预计播出60集。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月下花语公众平台,聆听赏读。



作者&主播:吕大成

【简介】现任太原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酷爱写作、朗诵及唱歌。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副团长、曾多次参加山西省大型文艺晚会并担纲领诵、朗诵,多次荣获省市诗歌、演讲、朗诵比赛一等奖。曾在电台播讲过中长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张铁匠的罗曼史》等。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长征组歌探析》等10余万字、《听大成讲老太原的故事》等20余万字。曾荣获山西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毛主席诗词朗诵会》一等奖;为配合全市中小学语文教学教改,曾为多篇入选的语文教材配音、示范、解读。

掰扯老太原 



《水与电—不得不说的往事》

作者&播诵:吕大成

音频|文君   编辑|丹顶鹤


现在的家庭通水、通电,已是天经地义、毫不奇怪的事了。水是商品,电是商品,也早已深入人心。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绝大多数家庭都已是“一户一表”了。用水、用电都要提前刷卡缴费,一点儿也做不了假。
但在我小时候居住的大杂院儿里,电虽已入户,可水还没有入户。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家里才正式通上了水。当时,如果谁家里早早地就安装上了自来水,那可是一件让人无比羡慕的事情。为什么呢?对了,安装上自来水后,就不用到外面担水了。拧开水龙头就来水,既方便快捷,又解放生产力,只有“高大上”的家庭才可能有此“殊荣”。


先说水。当时的“水龙头”安装在几个居民大院儿的中间部位,为几十户人家提供自来水。在老城区人口密度大的地方,整条街上的百十户人家也只有一个“水龙头”供居民用水。排队等候担水的队伍常常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为了储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水缸。这种水缸大多是粗瓷大釉制成,老厚老沉的,敦实矮壮,口大而底小,上面再放一块儿木板或用高粱秆制成的“箅子”盖在缸口上。家中男孩子的主要体力活儿,就是负责从很远的那个“水龙头”处往家中担水。当时,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根扁担,一副水桶。我的哥哥用大水桶担,而我则用小水桶担。放学后,我们哥儿俩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一公里以外的“水龙头”处担回清水,再倒进家中的大水缸里。哥哥的担水功夫了得,他能始终用一个肩膀将水担回家,中间根本毋需换肩;而我则是晃晃悠悠的,用尽“吃奶”的劲儿,再加上中间换好几次肩才能将水艰难地担回来。家中做饭、洗菜、洗漱用水什么的都用它。来来回回有时得担三、四担水方能装满那个大水缸。


如果在担水时,遇到打水的邻居多或水龙头有人占着洗衣服、洗菜什么的,就得排队等候。人多时,大大小小的水桶就沿着水台一字排开,如长蛇阵般蜿蜒曲折,蔚为壮观。所以“水龙头”经常不需要关,就那么“哗哗哗”地流着,人走水不停。当时的“水龙头”周围可是个热闹的地方,也是交流传播各类信息最主要的来源之一。特别是到了秋天腌咸菜的季节,这里一白天都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邻居阿姨、大婶们一边洗着菜,一边交流着腌菜的经验,家中的女孩子们都在旁边打下手。

过去,老太原的家庭主妇们大都会腌咸菜。主要品种有雪里蕻、苤蓝、蔓菁、萝卜以及“芥疙瘩”等。让我始终有点儿疑惑的是,“雪里蕻”和“芥疙瘩”的叶子高度相似,在很长时间里,我还以为是菜农把“芥疙瘩”割下来留给自己做“芥辣丝”,而把叶子卖给市民。很多年以后我才弄明白,其实,“雪里蕻”又叫“叶用芥菜”,是芥菜的一个变种;而好吃的“芥疙瘩”也叫“根用芥菜”,两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芥疙瘩”的叶子腌了不好吃。这种秋天收获的“大路菜”下来后,也是人们一年当中最为忙碌的时节,人们都是抓紧宝贵的时间进行秋储腌藏,一点儿都不敢怠慢。因为这些腌好的咸菜可是人们在漫长冬天里的主要蔬菜来源啊。后来,不知是谁又从东北学会了腌“酸白菜”。这种盐渍的“酸白菜”酸甜可口,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白菜的本色。好东西传得快、也学得快,于是,“酸白菜”又迅速地成了人们餐桌上的“新宠”。

女人们边干活儿边拉呱着家长里短,“新闻联播”一直要延续到晚上。到了冬天,为防止水管冻住,有时候,“水龙头”就整夜整夜地开着。因此,冬天的水台上一坨一坨的大冰块儿,就像一座高高堆起的“冰丘”。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摔一个大跟头,“人仰马翻”,水桶也随之摔得老远。更为尴尬的是,刚刚打进桶里的水,有时会随着脚下的滑倒而洒到棉袄、棉裤上,瞬间,棉衣就会冻成硬硬的“冰衣”。所以,上水台担水,需格外地小心。
后来,人们逐渐有了节水意识,长期让水就这么白白地流掉也不是回事儿。因此,院子里的大人们开始商量着制订了“值日制度”。也就是说,每天晚上要由一户人家负责把“水龙头”关好并用锁锁住。第二天早晨,再负责开锁并带上一壶开水把“水龙头”浇开或用柴火点燃烧开。然后,再把值日的小木牌连同那把生了锈的锁,交给下一户人家。

再说电。当时的家庭用电,主要是用于照明。除照明外,个别家庭还拥有一台电子管收音机。这种电子管的收音机打开后需预热好几分钟,急性子的人这时就更是心急火燎了,都恨不得上去用拳头砸它,想让它快点儿发声。我的一位同学家里正好有一台电子管收音机,放在家中最显著的位置。我们到他家玩耍时,常常羡慕地看着这台收音机,总想上前去“捣鼓捣鼓”。有时候想听广播,遂打开收音机,当我们好不容易等到它预热成功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早播送完了,搞得一帮小屁孩儿们气急败坏、上蹿下跳的。你再看看现在,家里大大小小的家用电器比比皆是,电源插头布满了各个角落。据我的观察,当时绝大多数家庭基本没有其他的家用电器,电源插头全家也仅仅只有一两个,要搁现在,连为手机充电都不够。
 
当时,最常用的灯泡是太原灯泡厂生产的“晋”字牌普通家用灯泡。最常用的三种规格分别是15W25W40W。大点儿的屋子一般使用25W40W的,小点儿的屋子一般使用15W的,再小的灯泡如10W的,一般都安在外面的临建小厨房里。不过那时的灯泡质量还真的是“杠杠”的,用个几年甚至十几年也不见坏。即使就是坏了,有心灵手巧的大人们,还要将坏灯泡拿在手里转一转,趁着巧劲儿将里面的钨丝对上继续照明使用。实在对不上了也舍不得扔,有的人家就将灯泡上的金属灯头连同里面断掉的钨丝一同小心翼翼地拧下来,只留下外面的玻璃灯壳,用细绳将灯壳吊起来,接上水养热带鱼。用坏灯泡养鱼也不知是谁的发明,这个发明简直太神奇了,真该给这个发明者点个大赞了。这个废旧的玻璃灯泡不仅通体透明,而且还因为玻璃的折射作用,里面的鱼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远、一会儿近的,煞是可爱。热带鱼的尾鳍五光十色,绚烂无比,隔着玻璃看,就像是行走在童话世界里。


因为当时的电厂生产不正常,电力供应不足,所以停电现象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不得已,那时的家家户户都备有蜡烛,随时应付着可能出现的停电现象。说出来不怕您笑话,1981年我刚参加工作后不久,出差到北京。一天转到“琉璃厂”,用自己的工资买得第一件“工艺品”,竟然是一个铸铜的烛台,也算是我对家庭所做的第一份贡献吧。后来,也不知是谁的主意,人们逐渐用电石灯代替了蜡烛。真是“民间有高手”啊!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电石灯座也迅速“登堂入室”,成为了绝大多数家庭照明的必备之物。

“捣鼓”电石灯可是个技术活儿。电石遇水后产生电石气,这种气也叫“乙炔气”。工业上主要用于高温焊接和切割金属,燃烧后也可用于照明。它的关键点就在于进水量的多少。进水多了,火苗太大;而进水少了,又不能有效产生电石气,火苗忽闪忽跳、忽明忽暗的。因为这种气体在燃烧的同时,也会附带产生出大量的黑烟,所以,常常会熏黑白白的墙壁和人们的鼻孔。被电石灯熏黑的脸蛋和鼻孔,再用手一抹,满手皆黑。后来,随着电力生产的逐渐好转,电力供应越来越正常,停电现象也逐渐少了。电石灯虽然不常用于家庭照明了,但是夏天的晚饭后,人们在院子里又将电石灯点了起来,用于邻居们乘凉、聊天、打扑克等。每每这时,电石灯的周围,都聚集了一大帮子邻居,大人们谈天说地,有说有笑;孩子们也在灯的周围嬉戏玩耍,借光打闹,一直要热闹到很晚才各自回家。


当时大杂院儿中的电表,是每排共用一个。供电局的抄表员只是抄下电表的总数,剩下缴费的事情都交由邻居们自己去做。当时,收电费的活计可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儿,谁家也不愿意主动承担此项工作。那怎么办呢?只好轮值办差——一户一月一次。上一家收完电费后,再将电费本儿交给下一家。为什么说它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呢?主要问题是出在电费不足部分的摊派上。如果按各家各户实际用电量收缴电费,那其实倒也简单,总电费除以总户数就算出来了。但问题是实际收缴上来的电费常常与应上缴的电费对不上。那么,不足部分就只好由每家每户来均摊了。这样的作法看似公平、公正,但实际上并不太“靠谱儿”。因为各家各户所安装的灯泡有大有小,用电量也有多有少,让实际上没有用了那么多电的人家去摊电费,极易引起邻里矛盾。有时,某户人家实际点得是40W的灯泡,可报得却是25W;还有的人家平时用得是大功率的灯泡儿,可当上缴电费时,却换上小功率的灯泡了。当时,为防止有人安装大瓦数灯泡,院子里的大人们还真是想了不少办法。比如:每家出一人,由院中深孚众望的大人领着,挨家挨户地进行“检查”。


这种“检查”,往往都是“水过地皮湿”,效果并不怎么明显,只是当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而已。我们一大群小屁孩儿们,这时就常常起哄似的跟在大人们屁股后面挨家挨户地“检查”。有个别“机灵”的小屁孩儿,一开始还跟着“大部队”,但走着走着就不见了。我心里还纳闷儿:怎么刚才还见,一转眼就无影无踪了?原来,这些小屁孩儿们像“耳报神”似的,悄悄地提前返回自己的家中,通知家中的大人们“检查组”要来了,赶快将大灯泡换下来。
“检查组”过去后,一切又都恢复如常。有的住户仍然换上了60W以上的大功率灯泡。有时为了防止漏光,个别人家还要在玻璃窗户上糊上报纸或干脆用墨汁将玻璃涂黑,外面看着黑乎乎的,里面却是亮堂堂的。追求“亮堂”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他家的电费却要大家伙儿均摊。这种情况不仅不合理,而且也难以长久。后来,这种“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收费方法,逐渐地被淘汰。

现在的年轻人一定不理解当时的这种作法,他们甚至认为我一定是在“编故事”。不过现在好了,随着“一户一表”的改造,特别是“充卡式电表”的普及入户,过去不好解决的难题现在都迎刃而解了。刷卡用水、刷卡用电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更为关键的是,我发现人们的节约意识也都普遍增强了。

 下集预告——第三十六集《不求甚解


后 记

      我1962年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从七八岁时,开始有了比较完整的记忆。儿时聪慧伶俐,淘气顽皮。但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当时的很多疑问是无法理解的,成为了"糗事",甚至是"丑事"。把糗事丑事说出来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审视,其实也是一种勇气和自信。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转眼间,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也到了宠辱不惊的年龄。我非常欣赏的一句话是:想好的事情就赶紧做。没做的事情大多都来不及做了。于是,我就试着把自己儿时亲身经历的趣闻、糗事"掰扯"出来。通过"我"的故事来"掰扯"老太原的过往,这些"好玩儿"的故事,再现了太原城里一个"小屁孩儿"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当时老太原的一个个生活侧面,同时也想把太原城的新旧对比和如今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传播给更多的朋友们。

      真实——是我的创作的原动力。我既不是在"编故事",也不是在写小说,只想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和当时的真实状态尽量"掰扯"出来。

      时隔近五十年了,那些往事,那些回忆,在我心底深深镌刻,它们与我如影随形,并伴随着我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也伴随着我一路成长、成年和即将老去。假如故事当中凑巧有您的影子,那不仅说明我们是一代人,也说明您肯定是一位“老太原”无疑了。

吕大成  于2018年11月27日

精彩回放

第一集《爆米花》

第二集《捡撂炭》

第三集《快乐的童年》

第四集《红茶菌》

第五集《包书皮》

第六集《计划经济时期的自行车》

第七集《难忘的老照片》

第八集《老太原的“冰糕”》

第九集《过大年放鞭炮》

第十集《我的母亲》

第十一集《下馆子》

第十二集《我是一个“左撇子”》

第十三集《请假条》

第十四集《断舍离》

第十五集《卸瓜行动》

第十六集《一台“半导体”》

第十七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第十八集《“剔扒锅”》

第十九集《电影“刘三姐”》

第二十集《歪理“鞋说”》

二十一集《鸡年“话鸡”》

第二十二集《回老家》

第二十三集《羊拐》

第二十四集《一个“野孩子”》

第二十五集《我与“省戏校”的因缘》

第二十六集《几分钱的糗事》

第二十七集《忆苦思甜饭》

第二十八集《红领巾与少年》

第二十九集《我心中的少年宫》

第三十集《野炊》

第三十一集《看电影》

第三十二集《小人书》

第三十三集《冬趣

第三十四集《“大白兔”奶糖》

   回眸老太原  

老太原图片(一)

老太原图片(二)

老太原图片(三)

老太原图片(四)

老太原图片(五)

向下滑动显示更多图片


【月下花语】平台介绍

       朋友们好!欢迎您走进月下,聆听花语,笔墨留香,传递美音。本平台制作精美,诵者雅音,有高水准的朗诵团队,并配有专业的古诗词诵读团队。您的关注和传播是我们最温暖的期待和动力!

【投稿须知】

1、题材:现代诗歌、散文及其各种体裁文学作品。古体近体诗词酌情成集收录。

2、投稿作品必须为【原创首发】作品,谢绝一稿多投。杜绝抄袭,文责自负,一经发现,删除作品,永不录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