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导图:晚清通才刘鹗笔下的《老残游记》

 思维导图干货集 2020-06-23

欢迎阅读我的第1116篇日更文







人人好公,

则天下太平。

人人营私,

则天下大乱。

——刘鹗《老残游记》

· 晚清通才刘鹗 ·

晚清,中国有位著名的通才刘鹗。

他精通多少东西呢?他精于考古、文学、数学、医学、水利、诗歌、音律,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

胡适先生曾这样概括刘鹗的一生:“有四件大事:一是河工,二是甲骨文字的辨认,三是请开山西的矿,四是贱买太仓的米来赈济北京难民。”

然而这么厉害的一个牛人,很多人只知道他写的那本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






· 老残原型 ·

《老残游记》中的主人公老残,其实是刘鹗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

在小说中,他是浪迹江湖、救人疾苦、行侠仗义、淡泊名利的郎中铁英、别号“老残”。

这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世界文学名著,曾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向人们展示了清末山东一带的风土人情、社会面貌和人世百态。

刘鹗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不朽的名著,是因为他自己曲折的经历和他的人生信仰。







刘鹗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身于官宦家庭,早年科举不利,转而行医和经商。他开过烟草店、开过书局,都以倒闭告终,精明强干的他屡遭官场陷害,所以对晚清官场的腐朽黑暗深恶痛绝。

1903年,在刘鹗46岁的时候,为了资助朋友,赚点生活费,开始写小说《老残游记》,他的笔名是“鸿都百炼生”。

刘鹗在小说的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点明了这部小说是他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和人民疾苦的悲泣。






· 刘鹗的信仰 ·

刘鹗是近代较早把眼光注意到西方世界的中国人。

在风雨飘摇的的晚清,他主张借用外国资本兴办实业,筑路开矿,使民众摆脱贫困,使国家逐步走向富强。

刘鹗的思想,与他信奉的太谷学派不无关系,他主张的开矿筑路,就是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主旨。

刘鹗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则是他的精神支柱。

在《老残游记》中,刘鹗敢于讽刺清官误国,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对朝廷的批判切中要害,独具慧眼。

至始至终,刘鹗把社会责任感放在了第一位。






《老残游记》中,塑造了几位独特的女性形象,她们的性格、思想、社会地位、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但都独特鲜明、耐人回味。

比如在济南大明湖畔唱大鼓的白妞,她手拿梨花简象征着家国衰退,也讽刺了当时官员们贪图玩乐的颓废状态。

比如大家闺秀玙姑,虽然是大家小姐,但她和男性一起谈经论道,讨论时政大事,有自己的独到见地,是刘鹗眼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还有游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出家人逸云,曾经是卖笑的娼妓,追求美好的爱情,却不甘成为小妾,最终出家,表现出刘鹗对女性立场的尊重,和对传统婚爱观的否定。

今天分享《老残游记》的思维导图,更多的精彩一定要阅读原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