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粒盐在宋朝的霸气穿行

 行走与写作 2020-06-23

你绝对想像不到,盐,这种普普通通的生活必需品,在宋代,可是很霸气的存在,受到上至朝廷,下到商人和黎民百姓的争相追捧,甚至为了它,不惜铤而走险,牺牲自己的性命。

一起来看看,一粒盐怎样在宋朝霸气的穿行!

    霸气地穿行于朝廷,统治者把它作为增加财政收入,解决“三冗”问题的一大举措

这粒盐在宋朝的最大霸气,是在朝廷上展现出来的。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宋朝的历代皇帝,都对这粒盐很重视,推崇“有盐,则国富”的理念。认为它不仅是生活必需品,还是兴国富民的战略物资,是强国、称霸的坚实保障。

宋朝是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展、经济最富裕的朝代,也是冗官、冗兵、冗费“三冗”问题最严重的朝代。

冗官:宋朝采取“重文抑武”政策,大开门路选拔官员,入仕的途径增多,有通过层层考试的“科举取仕”,有士人自荐的制举取仕”,还有照顾高级官吏子弟的“荫补取仕”等等。这样就造成机构臃肿,官员数量巨大。据史料记载,宋朝官员从宋真宗时的九千八百七十五人,到宋仁宗时就增加到四万八千三百三十七人。

冗兵:宋朝在文化上举世瞩目的成就,掩盖了战争不断的事实,其实宋朝一直处在战争中,对抗契丹到对抗金国再到对抗蒙古,中间还经常和西夏等国作战,必然要用大量的士兵,所以宋朝冗兵问题也相当严重。据史料记载,宋朝到宋仁宗在位时,全国军队从最初的37.8万增加到125.9万,禁军从最初的19.3万增加到82.6万。即使是宋夏战争结束后,士兵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军队依然有110万人左右。

冗费:宋朝是官员俸禄最高的朝代,高工资就意味着高支出,而冗官、冗兵的问题突出,支出就更加庞大了,再加上皇室每年要举行各种名目繁多的祭祀庆典活动、修建寺庙、皇帝的各种赏赐和每年给西夏和辽国大量的岁币,这些费用也大得惊人,就造成很严重的冗费问题

宋朝政府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冗费问题,越来越重视广开财源,增加财政收入,而税收是国家收入来源的大头,盐税又是重中之重,所以宋政府把盐作为一种重要的禁榷商品,加以管制,使它在解决冗费问题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粒盐倒也没有辜负宋朝政府对它的期望,盐税收入使宋朝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在正常情况下,宋朝每年的财政收入大约6000万贯,盐税达3113万贯,占50%以上。与唐朝每年的财政收入约1200万贯,盐税600万贯相比,宋朝真正是很富裕了,而盐税,直接撑起了宋朝的半边国库。可见这粒盐,不霸气都难。

  霸气地穿行于官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一路为它保驾护航

宋朝政府对盐业生产和销售相当重视,实行禁榷制,也叫榷盐制,并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设有官员对其管理,形成一整套规范的管理程序。

禁榷,指专卖。林文勋先生指出:“禁榷就是禁止私人经营,由官府垄断,利出以孔,犹如过独木桥,舍此而别无他途。

榷盐制,就是将盐的经营权收拢到中央,从而带来庞大的收入,缓解财政压力。

宋代食盐分海盐、井盐、土盐、池盐和崖盐5种,产地有19路、108州、172县,其中海盐产地最广,海盐盐场至少有170个;其次是井盐产地,光是四川盐井最多时达4900余口。再次是土盐产地,第四是池盐产地,崖盐产地最小。

宋朝政府垄断盐政,将全国划分为官卖区通商区,官卖区即沿海地区,采用“完全专卖”制;内陆州县是通商区,采用“就场专卖”制。

为确保盐从生产、运输、销售到税收各个环节不出差错,宋朝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各级官员,层层把控,一路为这粒盐保驾护航。

在中央,由总领全国财赋的财政机构,“三司”之一的盐铁使,主管全国盐政。

在地方,由护宝都负责管理盐的生产,重要产盐区,朝廷还会直接委派盐监官对盐的生产进行管理。由发运史负责管理盐的运输。由库务监督官负责管理盐的仓储。由催监官负责管理盐的销售。帐监官负责记录盐税收入。

由此可以看出,这粒盐从生产、运输、仓储、销售到税收各个环节,都有各级官员,各司其职地进行管理,如此周到严密,对一粒盐来说,堪称无上的霸气。

  霸气地穿行商场,在官商相争、相协的盐业经营权中,发明了“交引”、“盐引”等票据凭证,并造就了一批批盐商巨富

宋朝自始至终,都垄断了盐的生产经营权。盐的生产销售归结起来有四种运营方式:“民制—官收—官运—官销”、“民制—官收—官运—商销”、“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和“民制—商收—商运—商销”。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哪一种方式,盐的生产都是不变的,都是“民制”,即由盐户生产。而盐业销售经营权就不同了,刚开始由政府统购统销,渐渐变为政府统购统运盐商销售,再变成政府统购盐商统运和销售,最后变成盐商收购运输和销售。

这一系列盐的经营权发生在官商之间的相争、相协的过程,让这粒盐得以在商场很霸气地穿行。

虽然宋朝在盐业上为化解官商之间的矛盾,让利于“民”,而实行商运商销政策,其实宋代政府对盐产流通一直实行“官鬻”、“通商”两种制度管控。“官鬻”即政府统购统销,“通商”即商运商销,但要接受政府管控,严格区域限制。

对盐商的“商运商销”,宋朝政府开始用发放“交引”来进行管控,即为解决沿边地区的军需困难,商人将粮食运到边疆,按地理远近核算资金,发放“交引”,商人再到京师开具证明,最后到盐场领取食盐进行销售。

由于盐商操纵盐价,牟取暴利,亏损国家盐利收入,宋朝政府又改为“盐引”,来对盐商进行管控。

盐商合法贩盐,就必须先向官府购得盐引。每“引”一号,分前后两卷,盖印后从中间分成两份,后卷给商人的,称为“引纸”,前卷存根称为“引根”。

盐引分为“长引”和“短引”两种长引行销外路,限期为一年,短引行销本路,限期为一季。到期后如果盐未卖完,即行毁引,盐没收官府。据《宋史·食货志》记载:

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

盐是垄断行业,更是暴利行业,能有资格取得“盐引”的盐商,都是与官府关系密切的大盐商。

看看宋代的食盐专卖有多暴利,官府从盐户手中以5文1斤的价格收购;盐商从官府手中以15文1斤的价格购买盐引;盐商在近处卖25至30文1斤,远处的卖价为40至50文1斤;每斤盐的利润都在200%以上。

可见,盐是垄断经营,且利润颇丰,造就了一批批盐商巨富,许多建有私家园林的商人,都是富甲一方的大盐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