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从大山里走来 ——书法家姚景林和他的传奇人生

 乡愁文学 2020-06-24

咱们村作者 佟道俭

机遇,往往只是一个爆发点而已。中国申办筹备奥运会的契机,成就了姚景林向世界传播中国书法文化的一段光芒四射的人生历程。这看似偶然的背后,却有着一段凝重沧桑的传奇故事。——作者手记

一、来自瑞士洛桑的信息

时间:2004年8月8日;

地点:北京亚奥大酒店;

事件:姚景林书法艺术走进奥林匹克媒体见面会。

会议主持人公布了来自瑞士洛桑的信息: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给中国北京书法家姚景林发来了感谢电:亲爱的姚先生:借此机会,对您通过您的同事来访洛桑期间给我带来的精湛书法表示感谢。您的好意令我不胜感激。祝您全家幸福,事业有成。罗格。

罗格名字的后面,盖着他的中国字印章。

要弄清事情的原委,还得回到同年3月。

中国《萨马兰奇》纪录片摄制组准备到瑞士洛桑采访国际奥委会领导人,带什么样的礼品成了当时摄制组成员议论的焦点。有人提出赠送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作品。问题是,摄制组离京赴瑞只剩三天了。赠送哪一位名家的书法作品?谁能在这三天时间里完成包括构思、书写、装裱的全部任务?谁能够不计报酬、无怨无悔地为《萨马兰奇》摄制组洛桑之行无私奉献?

摄制组负责人最终敲定了一个人——中国书画名人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姚景林。

姚景林二话没说,临危受命、仓促上阵。

三天的时间只是个虚数,有效时间只有四十几个小时。他只能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干。

他给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写下了“日泽月润”的条幅,寓意罗格执掌的国际奥林匹克事业日新月异;给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写下了“寿”字的条幅,寄语萨翁健康长寿;给国际奥委会协调主席威尔布鲁根写下了“厚德伟业”的条幅,意指他所从事的体育协调工作造福于全人类。除此之外,还给20位多位国际奥委会委员每人写了一个条幅。

国际奥委会决定,这些珍贵的书法作品由国际奥委会博物馆统一收藏。

至此,姚景林成为中国书法作品进入奥林匹克的第一人。

媒体见面会结束以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79家新闻单位均在第一时间对此作了报道。

姚景林,这位为书法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东北汉子,开始以一个全新的亮丽的姿态走进人们的视野。

二、启蒙

在连绵起伏、群山环抱的长白山余脉中,有一个叫谢家街的小山村,它隶属于吉林省磐石市明城乡,距离磐石市区30多公里。

1953年,姚景林就诞生在这里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农民家庭里。

姚家共有5个儿女,姚景林排行老三,上边两个姐姐,下边两个妹妹。虽然是独子,但父母对他并不娇惯。从他懂事的时候起,父母就带着他打柴担水、开荒种地、编织草帘子。姚景林心灵手巧,农活一学就会。

玩是孩子的天性,姚景林小时候也贪玩。不过每次和小朋友玩,指挥官肯定是姚景林。因为他机敏、聪慧、组织能力强,所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村子里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无论比他小的还是比他大的,都愿意听从他的指挥。玩伴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姚司令”。

如今姚景林回乡探亲,那些上了年纪的人都齐声欢呼:姚司令好!姚司令辛苦了!

姚景林上学前,有一个最大的嗜好就是看他家墙上糊的旧报纸,看那报纸上一个一个的方块字。然后拿着一根小木棍,在地上不停地划拉。

时间长了,七十多岁的姥爷明白了外孙子的心事。有一天,他上山砍了一担柴背到集市上卖了,给外孙子换回几根麻杆铅笔和几本质地粗糙的“田字格”。

乐得屁颠屁颠的姚景林,在他5岁的时候开始使用铅笔写字。

姚景林家里的日子虽然过得不错,但父母却大字不识一个,没办法对他进行辅导。他人生中的第一位书法启蒙老师,应该是公社文化站高老爷子。

高老爷子是一位远近闻名的老学究。有一年春节,村里邀请他给乡亲们写春联。面对眼前的一叠叠红纸,高老爷子略一沉思,便提笔直书,不一会,形态各异的真草隶篆便跃然纸上。姚景林看呆了,醉了,连家都忘了回,饭都忘了吃。

1973年,姚景林考上了吉林省石油化工学校。学校里有一位教体育的张老师,书法造诣甚高。姚景林知道后,有事没事总往他那里跑。张老师告诉他,学书法必须使用毛笔,必须寻碑觅帖、临池不辍,必须形成自己的风格。

从此,姚景林就像换了一个人。他从兰亭入手,苦临颜柳魏碑。凡是能够写字的东西,都成了他苦练的载体。他出门总不忘带一只毛笔,写信、写入党申请书、写思想汇报,甚至开会记录,他都用毛笔来写。

毛笔俨然成了他第二条生命。

同学们送给他一个新的外号——“复古派”。

三、艰难的转身

姚景林从吉林省石油化工学校毕了业,先是在三线厂做政治工作。1978年调回家乡磐石市,在市委工交部、组织部工作。

在组织部工作期间,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农村里一些基层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姚景林奉命到磐石市磐郊乡蹲点。

磐郊乡是远近闻名的后进乡。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不仅解决了干部的思想问题,而且抓出了“山区想要富,全靠党支部”的典型。《吉林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做了报道。这个典型后来被中央组织部列为基层组织党员教育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轰动一时的电视剧《吉星高照》即取材于此。

1985年,姚景林被任命为磐郊乡党委副书记。到任后,他把这个乡的党建工作和治安工作抓得井井有条。年终评比,磐郊乡被中共吉林市委、吉林市人民政府及省公安系统列为先进单位。

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顺风顺水的时候,全国第一波下海经商的浪潮席卷而来。姚景林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摆在他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条是“朝九晚五”的仕途生活,虽有波澜,但只要奉公守法,会是一条坦途;一条是到文化的商海里去游泳、去搏击,轰轰烈烈地干一番自己想干的事业。

想了几天,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向组织部门递交了辞职报告。

1986年,姚景林辗转来到北京。

他先是在一家报社当记者,后又到中国经济文化杂志社当办公室主任。工作没的说,但工资给的太少了。每月工资一百出点头,去掉房租水电交通费,所剩无几,吃饭都成了问题。          更让人头痛的是,家里客人多:有来京看病的,有出差办事的,有文友来访的。有人戏称,姚景林的家是他亲朋好友的“驻京办事处”。

为了解决招待费不足的问题,他常常厚着脸皮向邻居和同事借。借的钱多了,暂时又还不上,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

有一次,磐石市政府的一位领导到家里看望他,正好赶上他买了一些稀烂贱的“堆菜”回来。面对姚景林的生活窘境,这位领导很难过,他语重心长地说:“景林哪,没成想你这个北飘一族竟飘成这样。跟我回去吧,家乡缺你这样的人,回去还干你的老本行。”

姚景林谢过领导的好意,认真地说:“好马不吃回头草,现在的困难是暂时的。只要能干、肯干、任干,我想牛奶面包会有的,房子车子也会有的。”

姚景林眼含热泪送走了这位老领导,开始扑捉新的商机。

四、时代弄潮儿

一直以来, 姚景林觉得经济和文化是一对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北京有那么多那么好的书画家,应该把他们的作品集中展示一下,这样既可以陶冶观众的情操,提高观众的鉴赏能力,又可以吸引企业精英的眼球,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

这,其实就是后来人们所常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当他把这个想法跟所在单位——中国经济文化杂志社的领导汇报以后,得到了领导的鼎力支持。于是,以他为秘书长的筹委会很快成立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中国首届百家书画大展”于1989年4月5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正式开幕。宋任穷、方毅、杨成武、杨得志、楚图南、程思远、汪峰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开幕式。会上展出了董寿平、王遐举、贾佑福、卢光照等著名书画家的二百多幅作品。

中央电视台为此制作了文艺专题片《翰墨大观》,播出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人们注意到,主持并宣布开会的是一个年仅36岁的小伙儿——姚景林。

从此以后,姚景林的社会活动便一发而不可止:

1989年,他组织并参加了第四次全国侨联代表大会;

1990年,代表全国侨联同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合作,拍摄了系列电视专题片《侨乡纪实》;

1995年,筹建了中国书画名人联合会;

1998年,担任了电视文艺专题片《中国革命颂歌》制片人。

与此同时,他的书法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他先后为北京寻呼杂志、凯登直达广告杂志、北方经济报《周末生活》、中华丝绸秀水一条街、秀水丝绸、大新纺织等题写刊名或匾额;他的作品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生活日报、中华儿女杂志、风范杂志、中国潮杂志等媒体多次刊发,被文天祥祠、徐悲鸿纪念馆、故宫博物院、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等多家单位收藏;他的两个版32枚书画艺术个性化邮票也由国家邮票印制局出版发行。

五、飞来的横祸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飞来的横祸正悄悄地向他逼近。

2002年9月5日,还有一个礼拜就过中秋节,姚景林突然失踪了。

家里人和他的朋友们四处寻找,直到第三天才有了消息:他涉嫌“诈骗”被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拘留审查。

事情与四年前拍摄的片子有关。

1998年,为了迎接建国50周年,河北和天津的两个企业家准备投资100多万元拍摄一部文艺电视专题片《中国革命颂歌》。姚景林认识这两个人,也熟悉拍摄制作单位。是姚景林把两家撮合在一起共同协商并且达成共识的。投资方从自己的企业里找不出合适的人选,就委托姚景林担任《中国革命颂歌》的制片人,主管剧务和财务。

姚景林第一次担任这样的职务,对于财务制度也并不熟悉。所以,摄制工作开始以后,姚景林只管批条子。有些人看出他是个“白帽子”,乘机浑水摸鱼,虚报冒领,很快就把100多万花完了,然后要求投资方追加投资。

投资方找制片方了解情况,制片方有人推卸责任,说姚景林是制片人并且主管财务,出了问题他应该负责。还说投资方的钱百分之百是让姚景林给“黑”了。

投资方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向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举报了姚景林。

心底无私天地宽。姚景林出乎寻常地镇定。他坚信共产党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他不怕查,就怕不查。他想,只要有人查,只要有人咬住不放,总会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八个月后,调查的结论出来了,姚景林没有任何经济问题。不仅如此,调查人员发现,剧组每期领取工资的名单中没有姚景林的名字。本属于他的正常的劳动报酬,他一分钱也没有拿。

刑侦支队向他郑重宣布:无罪释放。

姚景林昂首挺胸走出了看守所。 随后,他听说了两件令他震惊不已的事。

一件是,在姚景林被拘留审查期间,忙坏了他的朋友们:

有人想尽各种办法托人打听情况;有人每天给他家里送新鲜的蔬菜;有人每天倒两趟车接送他的孩子上学;有人不间断地往他的账户里存钱。

他将永远记住这些人的名字,记住这些人的恩德。

另一件是,他80岁的老母亲撒手人寰。

姚景林是个大孝子,平日里定期打长途电话给在家乡的母亲请安,母亲的生日和春节他必须回去过。然而,在看守所的这八个多月却和老母亲断了联系。

姚景林从看守所出来的第三天,便迫不及待地赶往老家。妹妹和妹夫去接站。在站台上,当他听说母亲两个月前因自己被审查而猝然离世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嚎啕大哭起来。

“妈,你的儿子是清白的,他没有贪赃枉法呀!”

姚景林仰天长啸,告慰着慈母的在天之灵。

六、242棒火炬手

北京奥运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北京奥运村吸引了204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的目光。

奥运会进行期间,北京奥运村隆重展出了彰显着浓郁东方文化色彩的书法作品《奥林匹克宪章》。几乎所有的代表团都在这里以《奥林匹克宪章》为背景合影留念。

《奥林匹克宪章》的汉字书写者正是姚景林。

《奥林匹克宪章》此前只有英文、法文的印刷版,没有中文的书写版。姚景林了解到这一情况,决定弥补这个空白。他定制了特殊规格的纸张,杜门谢客、废寝忘食、全情投入,耗时4个多月,终于完成了这个浩大的工程。他书写的《奥林匹克宪章》共10卷7万多字,总长165米,总重量(含红木包装盒)150公斤。

姚景林又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奇迹。

就凭这,就凭以上种种为人心口相传的事迹,姚景林作为北京市唯一的书画界代表,被选为奥运火炬手。

当圣火在北京传递的时候,当祥云火炬传递到他手里的时候,当他高举着第242棒火炬开始迈步行进的时候,一股神圣的使命感、庄严的责任感从心底里油然而生。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决定把伟大的奥运精神——“友谊、和平、进步”“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传承下去。

北京祥云火炬的传递结束了,但姚景林脚步却依然没有停歇。

2008年8月21日,姚景林受驻吉65121部队邀请,带着祥云火炬来到该部队。身着火炬手服装的姚景林将祥云火炬郑重地移交到官兵手中,一场模拟火炬传递在军营展开。火炬从部队驻地一直传递到偏远哨所,行程达8公里。驻地属于边远地区的官兵们亲身感受了奥运精神和奥运氛围,亲身感受了一个艺术家所释放的正能量。

类似这样的模拟火炬传递,在姚景林朋友的结婚典礼现场,在北京健公医院,在北京大兴区残疾儿童福利院,在通辽大草原,在他的家乡吉林市也都重复过多次。

为了向奥运会尽一份北京市民的责任,姚景林还策划了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建立“奥运冠军林”方案,得到了奥组委刘淇主席的肯定。后因条件限制,在实施过程中“冠军林”改成了“团长林”。

同样,为了使北京有更多的蓝天,姚景林实实在在地践行着他的“低碳生活”。几年来有车不开,每天上下班都坐公交车、乘地铁。

七、大爱撑天

这是一个通知。

通知说,由北京中联国兴书画院主办的“情系奥运——奥运火炬手姚景林书法作品展”定于2008年5月14日在北京亚奥国际大酒店举行。

通知已经发下去了,姚景林正在做着展前的最后准备工作。

5月12日晚,中央电视台传来四川汶川发生八级地震的消息。这条消息震撼了全国人民,震撼了千家万户,也震撼了姚景林的心弦。

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使他改变了原来的打算。

5月14日,受邀参加姚景林书法展的嘉宾如期到场。抬头一看,主席台横幅上面写的是:“情系灾区——奥运火炬手姚景林书法作品义卖”。姚景林把展出的作品全部进行义卖。不到两个小时,所有的作品被人抢购一空。原来打算送花篮的单位和个人,也都将购置费用作为善款捐了出来。

姚景林把义卖所得全部捐给了汶川灾区。被请来的公证处的工作人员,见证了这次义卖的成果和过程。

事后有人问他:“景林,你怎么把展览改成义卖了?你就不怕人家说你搞名堂为自己贴金吗?”

姚景林说:“时间太紧,再发更改通知已经来不及了。国难当头,救灾是大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灾区需要慈善,需要救助。我相信观众和朋友们能够理解这件事。”

姚景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先后为中俄贝加尔湖科学探险考察、喜玛拉雅科学考察、世界五百强北京论坛、中国城市论坛奥运大讲堂、中国新农村建设启动仪式、中国聋哑发展基金会等活动捐赠作品。

2005年1月,姚景林开始启动“弘扬奥运精神,展示传统文化——姚景林书画艺术募捐万里行”活动。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走过21个省(市区)的几十个市县。每到一处,他首先要做的是寻找“困难户”,通过自己无偿捐赠的作品以价值转换的形式来帮助他们。

2012年9月,为纪念中美建交40周年,姚景林书写了“握手”两个字,并将拍卖所得16万元全部捐赠给周恩来基金会。

2013年8月,他将拍卖作品所得全部捐赠给西部温暖计划,同时,在北京六城区收集募捐衣物40万件,从北京运至甘肃、青海贫困地区。姚景林本人也亲自赶到西部地区为灾区灾民发放救灾物品。

2014年6月,姚景林倡导组织了“情系雅安、圆梦西藏”活动。28个志愿者、9辆爱心车队带着北京市民的一片爱心朝祖国西南方向进发。行前,姚景林拿出10万元作品拍卖款,购得了15000册图书,为四川雅安灾区学校建立了9个图书室。

姚景林的善行义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姚景林的家乡吉林市成立了吉林名人暨姚景林研究会;吉林市慈善总会聘请他为名誉会长;吉林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聘请他为“文化大使”。

中国科学院、宋庆龄基金会、周恩来基金会、央视七频道、新疆自治区旅游局、江苏如皋市人民政府、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慈善总会等部门还分别授予他教育形象大使、公益慈善大使、公益先进人物、荣誉会长、荣誉市民等称号。

八、文化交流大使

在欧洲的西北部,有一个袖珍之国——卢森堡大公国。它是欧盟中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人均GDP居世界第一。

作为我国书画界的代表,姚景林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检阅活动。随后,2009年10月14日,又应卢森堡外交部、文化部的邀请,在卢森堡市中心一家叫做Konschthaus  Beim  Engel的画廊举行书法艺术展。

中国驻卢大使马志学、卢森堡大公府秘书长、卢森堡外交部和文化部官员、中卢商会主席、各国驻卢使节、各界友好人士及华侨华人等出席了开幕式。

马志学大使和卢森堡大公府秘书长在开幕式上讲了话,他们高度评价姚景林的书法艺术成就,对姚景林在沟通中卢文化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表示赞赏。

姚景林的书法作品约50件,作品一如既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充满着古典文化的意蕴而又极富创新风格。

姚景林成为第一个到卢森堡举办书法展的中国艺术家。

在卢森堡书法展期间,姚景林还为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卢森堡大公国题写了主题宣传口号:“亦小亦美卢森堡”。

同时,他还以“中国书法艺术与哲学”为题,做了一次声情并茂的演讲。演讲现场坐无虚席,没有迟到也没有早退的。这让姚景林很受感动,他当场为一个听讲的儿童写了一幅字。事后,《欧洲时报》用文字加图片的方式进行了报道。

姚景林作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作为我国外交部礼宾司特约书法家,吸引了国外政要和国际友人的目光。

他的作品曾被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布什,前欧盟主席桑特,加拿大奥委会主席苏立文,泰国公主耀丽华,越共前总书记黎可漂等人收藏。

2014年,姚景林先后两次赴越南,为越共前总书记黎可漂同志的文集题写书名,并应邀出席在河内举行的《黎可漂文集》发行仪式。

2015年,姚景林赴法国巴黎,应邀参加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卢浮宫举办的“东西方艺术对话”大型展览。他的作品占据了卢浮宫很大的面积,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开幕的第三天,姚景林与一位远道而来的比利时作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随后,又接受了法国中文电视台总编辑的专访,着重谈了艺术的相通性以及他对如何广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总编辑的报道一度引爆法国巴黎的舆论圈。

海外华人和国际友人十分喜爱姚景林的书法作品。以姚景林名字命名的书画艺术馆,2005年由意大利华人领袖黄先生在罗马建立;2006年由澳大利亚华人企业家佟丹宇在悉尼建立;2007年由韩国企业家金大勇在光州建立。

世界需要和谐,和谐需要创造。姚景林以他创造性的劳动受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的表彰,被授予“促进世界和谐友好使者”的荣誉称号。

九、论道

2004年,经过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姚景林的书法作品每平方尺润格为3000元。被称为“中国第一锤”的中联国际拍卖中心,连续三次将他的作品以较高的底价叫拍成功。

201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给姚景林的书法作品估价为每平方尺8万元,与十年前相比,润格翻了26倍。

按理,凭借他手中的毛笔,凭借他精湛的书法艺术,凭借他如日中天的良好声誉,他应该是一个“大腕儿”,应该是一个“大款儿”了。然而,他的定位却不在于此。

请看如下事实:

拒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他为公益和慈善事业总共捐献出价值1800余万元的书法作品。

还有无法计算其价值的,我们以他书写的长卷为例说明之:

第一个书写于2004年的长卷是《奥林匹克宪章》。当时有人出价100万元进行收购,但被姚景林婉言谢绝。最终,他把这个长卷捐赠给了国家奥林匹克博物馆。

第二个长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万余字,书写于2008年。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他把它捐赠给了首都博物馆。

第三个长卷是世界环保大会通过的《哥本哈根协议》。2010年10月27日,他参加江苏省如皋市“长寿文化论坛”,并被聘为如皋市荣誉市民。就在这个论坛上,他代表如皋市人民政府和广大市民,把自己书写的2400余字的《哥本哈根协议》捐赠给了联合国环境保护署。

中美英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是他书写的第四个长卷,1200余字,书写于2015年7月。在中国“九三”大阅兵之前,捐赠给了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旨在提醒人们不忘国耻,坚定不移地维护二战以来形成的国际秩序。

注意,四个长卷全部是“无偿捐赠”。而且,全部采用古色古香、价格昂贵的小叶紫檀红木盒包装。

人们禁不住会问:这是什么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何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有一段话,来自姚景林在海外演讲的录像。我们不妨听一听、看一看,或许能够从中领悟出他闪光思想的内核:

“世界的艺术看东方,东方的艺术看中国。中国的艺术看什么?看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看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看我们的亲和力和创造力。中国的文字具有很深的哲理性,中国的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这种传承是无私的,也是没有国界的。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他的所作所为应该以此为目标、以此为目的。”

作者佟道俭 系吉林市第八、九届政协委员,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吉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高级记者职称。退休前曾任江城日报社副总编辑、吉林市文联副主席兼短篇小说杂志社社长。有12部文学作品集、新闻作品集、影视作品集、翻译作品集出版;有7篇散文和杂文获中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