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字。米表意,表示粽子是糯米食品;宗表声,兼表粽子也是古时候用来祭祖宗的食品。
古人选择棕树叶子系扎糯米箬叶包,不仅因为棕叶的出众柔韧性,还因为常植于坟头屋边的椶树(棕),本身具有“祭祖”的意味。春末夏初,箬叶生长正盛,用箬叶、棕叶制作美食在夏至祭祖,古风诗意浓郁。后来人们在端午节用粽子祭祀屈原,内含由夏至祭祖演变为寄托爱国情怀。 “粽”是“糉”的异体字。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椶”的省略,表示一种有高纤维质扇形叶子的“风水树”,即棕树。糉,篆文  (米,糯米食物) ( ,即“椶”,棕树,叶子高纤维质),表示用高纤维质的棕叶系扎糯米食物。造字本义:名词,用箬叶、芦叶包裹生湿的糯米或粘黍,再用柔韧的棕叶丝缠绕系扎成菱角形状,蒸或煮熟后,解棕剥叶食用,糯米的粘香,与内馅的美味、箬叶的清芬相糅合,风味独具,成为风靡千年的中国传统美食。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楷书异体字“粽” 用“宗” (祖先)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表示祭祖。古人选择棕树叶子系扎糯米箬叶包,不仅因为棕叶的出众柔韧性,还因为常植于坟头屋边的椶树(棕),本身具有“祭祖”的意味。春末夏初,箬叶生长正盛,用箬叶、棕叶制作美食在夏至祭祖,古风诗意浓郁。后来人们在端午节用粽子祭祀屈原,内含由夏至祭祖演变为寄托爱国情怀。古籍多以“粽”代替“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