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初封贵妃”,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有二: (一)老公一即位,给的位份就是贵妃,而不是从其他妃嫔一步步晋升上来的; (二)是无封号的贵妃。因为同一时期无人能与其并列,所以不需要加封号以示区别(比如,乾隆帝的纯贵妃、娴贵妃,她们两人是在乾隆十年一同晋升为贵妃的,所以必须有封号以示区别) 关于“初封贵妃”的说法来源 ![]() 雍正在册封年氏为贵妃时,特别加恩,使年氏享有公主、王妃、命妇等俱行礼的礼仪。但是等到正式册封礼时候,年氏病重、晋为皇贵妃,数日后去世。这个礼仪被取消了。虽然由于客观原因被取消,雍正对年氏的情意却由此可见一斑,乾隆的亲妈封贵妃时,可没什么特别的礼仪加恩。 等到乾隆册封高氏为贵妃时,高氏便成为第1位享受公主王福晋和三品以上命妇到她寝宫向她跪拜叩头朝贺礼仪的女子。 而册封娴贵妃、纯贵妃、嘉贵妃、令贵妃、庆贵妃这些由妃嫔逐步晋升上来的贵妃时。 乾隆以“初封即系贵妃,与由妃嫔晋封贵妃者不同,前者位份尊贵,所以得享公主王福晋大臣命妇的叩头。由妃嫔逐级晋升贵妃的则不同,未便照初封即系贵妃的典礼” 为由,取消了贵妃的所享公主福晋命妇齐集叩头的大典。可见“初封贵妃”的说法,来自于乾隆皇帝。 我总结了下,清朝近300年中,只有6位“初封贵妃”,其中2位后来升为皇后。 无论如何,她们能得到这样的恩宠,要么是皇帝爱妃,要么出身显赫,要么出身显赫兼得宠爱。总之,她们活着时,要么是后宫之主,要么是群妃之首。 按时间顺序来谈这6位“初封贵妃”: 康熙3位:孝懿仁皇后 佟佳氏、悫惠皇贵妃 佟佳氏、温僖贵妃 钮祜禄氏; 雍正1位:敦肃皇贵妃 年氏; 乾隆1位:慧贤皇贵妃 高佳氏; 嘉庆1位:孝和睿皇后 钮祜禄氏。 乾隆的慧贤皇贵妃 家世:乾隆的慧贤皇贵妃,论出身无疑是6位中最低的。 高(佳)氏,出身汉军旗内务府包衣世家。父亲高斌,在雍正年间担任过内务府主事、郎中、广东布政使、江南河道总督等官职。这些职位在普通老百姓眼里,自然不算小官,但放在朝廷里,并不是什么显赫的职务。 可见慧贤不是出身名门,而是包衣奴才出身,家世很一般,所以她最初来到皇子弘历身边,没资格做侧福晋,只能做丫头。几年后的雍正十二年三月,才从丫头中超拔为侧福晋。但乾隆帝后来在诏封她为贵妃时,说她“诞育名族”,这无疑是乾隆对她及其家族的抬举。 雍正皇帝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1735年)驾崩,两日后的八月二十五日,弘历诏令高氏母家由内务府包衣抬旗,入满洲镶黄旗; 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弘历正式即帝位,九月二十四日诏封高氏为贵妃。乾隆二年正式行册封,十年正月二十三日晋皇贵妃,两日后薨逝,谥曰慧贤皇贵妃,年30多岁。无子女。 乾隆十七年葬入清东凌之裕陵。原姓高氏,嘉庆二十二年奉旨,母家改姓高佳氏。 以她的家世和终身无子女的情况,能成为乾隆朝第一位获封贵妃、皇贵妃的女子,也是乾隆朝唯一的一位初封贵妃。乾隆帝对她本人的感情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点。可惜她体弱多病,早逝,否则极可能给自己和家族带来更大的荣耀。 康熙朝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悫惠皇贵妃 佟佳氏 康熙朝的孝懿仁皇后 佟佳氏、悫惠皇贵妃 佟佳氏,是一对姐妹花。又都是康熙皇帝(玄烨)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侄女、康熙的亲表妹。 佟(佳)氏一族是汉军正蓝旗,本来并不显贵,孝康的父亲佟图赖,世职游击。驻守镇江。因此孝康在顺治一朝只是庶妃,也并不受宠。 但是随着孝康的儿子玄烨成为康熙皇帝,佟氏一族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康熙朝最显赫的外戚家族(即使孝康24岁就青春早逝)。佟氏一族在康熙时抬旗入满洲镶黄旗,改姓佟佳氏。 因此,孝懿在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入宫得到的第一个封号就是贵妃。。二十年(公元1681年)进封为皇贵妃。育有皇八女,夭折。 十七年孝昭仁皇后崩逝,自此康熙十多年时间未立皇后,她一直是后宫份位最高的贵妃、皇贵妃,摄六宫事。 二十八年七月初九,立为皇后,初十日崩。她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初封贵妃,也是中国历史上在皇后位时间最短的女子。 孝懿仁皇后之妹,既是康熙帝的表妹,又是妻妹。生于康熙七年戊申八月。 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册为贵妃。当时孝诚、孝昭、孝懿皇后均已去世,中宫并没有皇后,所以贵妃其实上是后宫之首。 雍正二年六月晋尊为皇考皇贵妃。因其晚年,曾与和妃瓜尔佳氏一起抚育过弘历,故乾隆帝念其抚育恩情,在乾隆元年十一月,又晋尊为皇祖寿琪皇贵太妃。 乾隆八年病死,终年七十六岁。谥为悫惠皇贵妃;葬景陵皇贵妃园寝,即双妃园寝。 她比较特殊,入宫多年无正式封号,33岁时直接封为贵妃。不过,虽然多年无正式名分,可凭借康熙亲表妹又是妻妹的身份,推断她在后宫的日过的一点都不差,也算高寿了 关于康熙最爱的是谁,有说是结发妻孝诚仁皇后,有说是孝昭仁皇后,屡有争议。其实这样的争论没有什么意义。康熙是清朝后妃最多的皇帝,他不是只爱一人的。孝懿姐妹,都能成为初封贵妃,当朝外戚的显赫家世固然是重要的,康熙帝对她们的感情和亲情,无疑也是原因其一。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满洲镶黄旗人,孝昭仁皇后的妹妹,康熙二十年册为贵妃,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去世。一子胤俄,一女,夭折。 孝懿皇后去世后,她成为后宫地位最高的女子。即使孝懿的妹妹进宫,也丝毫没影响她唯一贵妃的地位(因为孝懿的妹妹入宫多年无正式封号,后来直接封为贵妃,那时候温僖已经去世6年了)。 她去世后,以贵妃身份而得到2个字的谥号,也是特例了。子以母贵,其子皇十子胤俄,亦是康熙儿子中生母地位尊贵仅次于废太子的。 但是,在康熙后期的皇位争夺战中,老10由于坚定的支持老8,在雍正即位后遭到残酷的清洗,她因此受牵连,身后未受后世皇帝的尊封。从活着的时候后宫地位仅次于孝昭和孝懿的女子,成为地位低于敬敏皇贵妃、敦怡皇贵妃的人。 敦肃皇贵妃 年氏 年家在明朝是官宦世家,年氏在康熙年间成为雍亲王的侧福晋,育有3子1女。雍正即位,册封贵妃,雍正三年十一月晋封皇贵妃,同月二十三日薨,谥号敦肃皇贵妃。 历史上,稍有点宠爱就得意忘形,甚至野心勃勃、兴风作浪的后妃很多,不同的是她们有些成功了,有些则身败名裂。而年氏和她们都不一样。从她揭发兄长不法行为来看,她实在是个深明大义、聪慧大气的女子。得宠而不骄,低调谨慎,这些素质在宠妃中是极少见的。 年氏能初封贵妃,家族对雍正夺位的帮助、雍正对她的感情,都是重要原因吧。 最近看见有些文章,说雍正最宠爱的女人是孝敬宪皇后而不是年妃。我一笑而过,这样的争议毫无意义。我对孝敬宪皇后没有恶感,也不否认她和雍正相濡以沫的感情。 如果雍正对年妃感情平庸,封她后宫高位只是处于政治的需要,只是权宜之计,那么在年羹尧败死后,以雍正的手段,追废年妃是再容易不过的事儿。他完全没必要因年氏的病而暂缓处死年羹尧,没必要把个感情平庸的妃子风光的葬入自己的泰陵地宫。 雍正对年妃母子,已经给了他所能给的一切。至于有些人说雍正如果真爱年妃,就不会收拾她的哥哥年羹尧。真是小女孩想法。 雍正的皇位是经过惨烈斗争得来的,他不是昏君,也不是大权旁落的傀儡皇帝,所以任何可能威胁到皇权的臣子都必将成为他收拾的对象。为个女人要死要活、不顾一切的皇帝是有的,但绝对不可能是雍正。 功高震主”历来是臣子的大忌,“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冰雪聪明的年妃深明此理。夫君的性格,她更是清醒。可惜的是,她的哥哥却没有她哪怕一小半的见识。 6位初封贵妃中,年氏的贵妃生涯是过的最不平静的一位。我一直固执的认为好女人应该永远快乐舒心的。所以我说,对年氏,我更多是欣赏和心痛。 号外1:乾隆即位后,对父亲的妃子们普遍加恩,唯独对年家却几乎一锅铲了(我没有抹黑年氏的意思。不是野史不是电视,是清宫的原始档案资料显示的)。 乾隆母子的这个态度,更从侧面显示了年贵妃当年在后宫尊宠的地位。乾隆亲妈熹贵妃算混的很不错的,但显然是母以子贵。论丈夫的恩爱,论在雍正后宫的实际地位,她是拍马也赶上不上年妃的。 号外2:雍正在册封年氏为贵妃时,特别加恩,使得年氏享有公主、王妃、命妇等俱曾行礼的礼仪。只是等到正式册封时,年氏已经病重、晋为皇贵妃,因而礼仪取消了。 孝和睿皇后 钮祜禄氏 满洲镶黄旗人,礼部尚书恭阿拉之女。嘉庆帝第二任皇后。仁宗的侧福晋。嘉庆帝即位,封贵妃。孝淑睿皇后逝世后,封皇贵妃,嘉庆六年册为皇后。道光帝登基后,尊为皇太后,居道光二十九年逝世,葬清西陵之昌西陵,年74岁。两子:绵恺、绵忻。皇1女,早逝。 她比较特殊,贵妃位份、内定为下一任皇后,都是太上皇、公爹乾隆的旨意。不过虽然不是老公封的,虽然未得专宠,她的位置却一直稳固。她和嘉庆帝,算是封建时代很典型的皇家夫妻吧。 乾隆之所以看重她,除了家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乾隆在圣旨中说的)。人事纷繁的后宫中,这可是大本事!而她后来一生的表现,证实了乾隆的眼力。 事例一:二十五年七月,嘉庆帝猝死承德避暑山庄,继承人选未及明示,放在行李中的秘密立储小金盒最初也没找到,她的亲弟弟、内务府大臣和士泰连夜赶回北京请示皇后。钮祜禄氏当即以皇后名义降旨,指定由“孝淑皇后”所生的皇子绵宁继位。 她的旨意刚到承德,大臣们也正好找到嘉庆的立储秘诏,内容与钮祜禄氏的旨意一致。她这一明智无私之举深为绵宁(道光帝)所钦佩,此后母子关系十分融洽。 事例二:道光的第3任皇后、孝全皇后非常得宠,入宫后一路晋封,斗赢众妃之后,她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婆母孝和皇太后。孝和亦施展手腕相抗。十九年六月(1839),道光帝下令从此以后由皇太后掌管后宫,皇后不得再插手后宫事务。婆媳斗法以皇后失败结束。孝全皇后失宠, 孝全皇后羞愤卧病,数月后猝死。 这些都显示出她善于处事的大本事,三从四德却又精明世故。应该说,孝和睿皇后是真正读懂了“母仪天下”4字含义的非凡女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