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认为什么标准的中医才是好中医?

 醉青YPS 2020-06-24

这年头,好中医真的不多了,尤其是在大城市,更是难寻。

想起去年,我因为一直流鼻涕就医,远程让中医伯父的儿子看,凭舌苔开药也没有好。于是就先去医院看的西医,吃完一星期的药,未果。于是,去了深圳一家名气挺响的医馆,给我安排了一位“火神派专家”。专家胸有成竹,然而开了两次药,花费近千,反倒越加严重,鼻涕虽止,但一直咳浓痰,夜不能寐。

直到国庆放假抽空回了乡下,伯父亲自出马,很快咳便止住了,但伯父也坦言鼻子的问题难治,非药物能及,嘱咐我时常按揉“内迎香穴”。

后来,我一位学中医的学生推荐其师傅,言其医术精湛,遂阅读了该中医多篇文章,均展示了其高超的医术,中医理论也是讲得头头是道。于是,跑到广州就诊。前后经过五六次,针灸、汤药并举,花费近两千,有所好转,鼻子通气了,但至多仅康复一半。

最终我选择了相信自己,开始学中医,并结合锻炼,鼻炎和身体状态都有了大幅改善。明医难求,正因如此,我是轻易不向中医请教的。

但人总有落入急难之时,所以我把判断中医好与不好的看法分享给大家。

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医德

二、医术

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篇讲了中医安身立命之本,我们可以此来判断中医的医德。

他说,“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做中医,用心精微是第一位,来不得半点马虎。

又讲到庸医,“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学医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也就是必须勤学上进、探寻根源。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中医必须有慈悲心,救病人于水火。

诊病之时,“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必须慎之又慎,分毫不差。

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即不可骄傲自满。

总而言之,做中医,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自然能从治病救人中获得福报。

这对医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当今社会如此的大医实在少之又少。但基本的医德还是应该有的:

一、不吹嘘自己的医术或病例

二、不贪恋钱财,多开药物或延长诊治周期

三、诊病精心仔细,治疗开药谨慎有度

四、不得恫吓、忽悠病人,使人六神无主、头脑混乱

如果连这些基本的都不能做到,那么就是“含灵(即生灵)巨贼”,不能救人,反而害人。

在医术方面,孙思邈也在《大医习业》中介绍,“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

要做中医,不能不熟读中医经典,掌握中医理论和各项技术,以及前人实践。不仅如此,还需要“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涉猎群书……五行休旺,七曜天文,并须探赜”。

古之大医,无不上知天文,下至地理,所以,医术了得,妙手回春。

今天的中医,多数连中医经典都不读或不能理解,更别说涉猎这么多的学问了,医术差也在情理之中。现代著名的大医,有一位倪海厦,博古通今,据说治癌症十分了得。而我那位中医伯父,涉猎颇多,所以医术也较为精湛。(他预测对了上届世界杯法国对比利时的赛果,令我大开眼界)

那我们作为外行,怎么判断一个中医的医术是否精湛呢?怎么透过伪装的白大褂,看清本质呢?如何才能又准又快地找到好中医呢?总不能以身试药吧。

此时,我们就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即利用中医招牌的“望闻问切”来识别庸医。

01望法

要做一个好中医,必须是聪明的、耐心、记忆力强的人,如此方能掌握晦涩繁多的中医理论。在相术中,天庭饱满、额头开阔是聪明的体现,说明脑容量大,先天条件好。

上述两位国医大师,均有此明显的特征。而且,双目有神,慈眉善目,显示出其高超的个人修养与道德水准。

大家不妨与下面这位对比一下,自然能看出医术都写在脸上呢。

再对比一位中医网红“邱医生说”,主打“中医减肥”,开发了好多款减肥茶、减肥代餐,其在今日头条上有几百万粉丝。

还有下面这位中医伤科大师,林两传。

如果你足够细心,实际上看脸是可以看得出来的,包括性格、为人修养和医术水平等等。

(还有很多细节可以说,不过相术的迷信色彩比较重就不多说了)

02闻法

我们可以从中医说话的方式,语调,语气来判断他的医德和医术。

好的中医,胸中有一股正气,说话声音中气十足,不高不亢,不急不缓,不刚不柔,就是那种“中庸”,给人很踏实沉稳的感觉。

如果你有音乐基础,那么就是传统五音的“宫、商、角、羽、徵”中的宫音。《黄帝内经》讲,“脾主口,在音为宫”。

如果一个中医讲话的声音不好听,或者感觉不好,那么对其医术就要打个问号。(感兴趣可以去听一下上述中医网红的声音,体会一下)

其中的原理,在于,五音对应五脏,人说话的方式体现了内在的身体状况,以及精神修养和医术水平。

这绝对不是通过滔滔不绝的理论所能掩盖的。

03问法

借由中医在实施“望闻问切”时所得出的结论,或其所问的问题,来提出问题,以辨别该中医的理论功底与临床依据。比如:

在伸出舌头看后,医生说“寒湿”,此时便问“何者为寒湿?何者为热湿?正常的舌头又当是如何?”

在诊完脉后,医生若有所思,此时便问“这是什么脉?属二十七脉中的何脉?代表哪个脏腑出现什么问题?”

在下诊断结论如“宫寒”、“脾虚”、“气血不足”时,此时便问“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由哪些原因导致的?”

在开出药方后,问“药方是起什么作用的?”再具体一点问,可以“什么是补脾的?什么是驱寒的?”,或“平时可以吃点什么食物来辅助?”

总之,有什么疑问,便照直提出,问得越细越好。中医说得越多,就越容易露馅。如果功底不扎实,那么肯定不经问,医术可想而知。

04切法

诊脉是有要求的。除去具体的操作细节不说,古人候脉的常法,必满五十息,才能察知五脏之气。诊脉必须在医者全神贯注之时,才能发挥作用。另有时间要求,按每分钟呼吸十五次算,也要三分钟左右。

所以,通过这个细节可以发现很多中医并不是真的在把脉,而是做做样子。

有了以上的方法,我相信一定能很好地判别一个中医的医德与医术。其实,很多时候,第一印象的感觉就足够下结论了,像一见钟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