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作者:张桂守 据说匾额兴起于先秦,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成为建筑中点缀的部分。 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字,《说文解字》作“额”字。横的叫匾,竖的叫额,又称“匾额”,俗称“牌匾”。 牌匾不仅是指示标志,而且是文化的标志,甚至是文化身份的标志。它广泛应用于宫殿、牌坊、寺庙、商号、民宅等建筑的显赫位置,向人们传达皇权、文化、人物、信仰、商业等信息。 牌匾是悬于门屏之上。因此,牌匾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常见的装饰物,一般悬挂在大门顶与檐梁之间,亦常见于厅堂之上,或见于亭台楼阁轩榭长廊,反映了建筑的名称和性质,是人们引用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寓情于事等言辞,为抒发作者主观感情,反映现实生活, 进行艺术创作而写的。可以说,匾额是中国民族文化精髓的缩影,是建筑物的灵魂和眼睛。匾额题写,内容一般为4字,有的还配上吉祥图案,融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 福建省古田县鹤塘镇西洋村,五八路四弄12号。余祖德厝,为四扇,三进,始建于清朝年间。 其厅堂,上方悬挂匾额:“望重乡评”,上款,钦命国子监祭酒、提督福建全省学政吴保恭,壬辰恩科举人特授古田学教谕林光春为,下款:郎饮耆宾余祖德立,咸丰八年(1858年),葭月(农历十一月)。 望重:出白:《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白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敏。 乡评:清阎尔梅《村居杂咏》“美人愁国色,君子慎乡评。 望重乡评:喻名望很大,授到乡亲好评与称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