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实故事】 仰韶情,儿女懂!!

 小婵在倾听 2020-06-24

在倾听
用心交流  用爱沟通

点击关注在倾听

 微信公众号:zaiqingting100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小婵朗读音频



【真实故事】 仰韶情,儿女懂!

无论是《大山的儿子》还是《大山的女儿》,无论是父亲还是我,无论是从未离开的老乡还是远走他乡的亲人,无论是英雄豪杰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凡是与仰韶血脉相连,凡是在渑池长大的儿女们,我们都在用星星般的光芒点亮着家乡,家乡的山,家乡的水,还有家乡的酒。

—  小婵

1


2003年,我大学毕业,碰上非典,就到渑池县广播电视台实习,随后去三门峡市广播电台,而后到了外地电台,几年辗转后回到了郑州,依然在媒体圈,开了传媒公司。转眼已十年有余。

十年前,从未想过要好好的了解一下家乡,更多的是想怎么走出去,因为那时,的确认为外面的世界才是最精彩的。

就在十年后的今天,突然对家乡有了想深入了解的欲望,这种想法来的很突然也很自然。突然,是因为三十多年,之前从未想过此事,自然,是因为似乎感觉有种力量在推动着我去做这些在我人生中应该去做的事。

这种力量源自于不经意间发出的三篇文章,一篇是前年老乡会时写的《渑池洪阳,我的家乡,我爱他!(老乡请转发)》,公众号一百多条留言,很多都没能放出;第二篇是在今日头条发布的《老屋,最后的纪念》阅读量也达到三万多,一百条留言;还有一篇是前两天回老家写的《东洪阳村:家乡竟然这么美!》。

每次都有感而发,每次老乡们都会不约而同的转发,惊讶、感动之余,我知道,这种乡愁,并不只是我有,而是大家的情感共鸣;而这种力量,也是家乡人同心协力的最好证明。每次还会有一些从未谋面的老乡加我微信,与我电话,让我感受到了那份炙烈的乡情与期望。

世界在发生巨变,但对家乡的依恋,我们,都未曾改变。恍然感觉,这世间似乎有一种神秘力量,会无形的引导自己,去见要见的人,去做要做的事,去找寻这辈子应该知道的故事,抵达应该到达的目的地。否则,怎会让你离开,又将你拉回,让你不远不近的绕了一圈,当已快过半世人生的时候,却发现,似乎又到原点。只是现在的自己,心更静,情更真,意更浓。  

2

一个月中回老家两次,这在近十年中,几乎没有。

自从母亲离开后,家便成了父亲所在的地方,他在哪儿,家便在哪儿。

父亲退休后,仍在渑池剧团,和一群老朋友 —— 年轻时的伙伴们跟团演出,印象中,他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间,即使过年,我们团聚的只有大年三十,因为初一就要到渑池县广场上给乡亲们演出了。

父亲的忙一方面缘于政府对河南戏曲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因为渑池剧团在最近几年,好剧目不断涌现。

《大山的儿子》、《大山的女儿》,在全国比赛中连续获奖之后巡回演出,将仰韶好儿女的故事带到了北京,传遍了祖国的四面八方,还带到了河南的山村乡下。

渑池剧团《大山的女儿》

他们每次到郑州演出,我都会去看,看着家乡的好戏,看着一辈子都对戏曲痴迷的父亲时,便会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也是这样静静的坐在他的身旁。作为从事文化传播事业的一份子,我也希望能够以已之力,宣传家乡的好戏,让更多人知道,仰韶好儿女的故事。

但这次回家,看望父亲是匆忙的,回家一天半的时间,只陪老爸了一个小时,还是他要到医院检查,看病。

说实话,心里酸酸的。

有时,你会拷问自己,为什么不能陪他一段时间?毕竟他已经年近七十,虽然多年从事文艺事业,显得年轻,但身体不会说谎,做儿女的,离开是不是不孝?

在医院临走时,父亲说,有人问他,那篇文章是不是你女儿写的,明显的感觉到父亲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高兴。

而我们做儿女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奔跑。

渑池剧团《大山的儿子》

3

车穿梭于渑池,似熟悉却陌生,它的巨变让我来不及将往事一一回忆,眼前被冲击的是一幢幢新的高楼,一条条新修的马路,和一片片新的景象。

去年,穿越G7高速公路,又到敦煌,曾被佛光的力量所震撼,也曾难以理解:为何乐尊和尚看到金光,开凿洞窟之后,竟能让全世界的艺术家们都汇聚那里,并付出毕生心血进行创作而不留其名,使其成为世界奇迹?

而家乡渑池,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再一次吸引到我,让我为其痴迷:自从1921年仰韶文化被安特生发现之后便聚焦全球目光,引起轰动,华夏文明之源的说法,让这个小小的县城名声大噪。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世代的仰韶人都做了什么,使其文化得以传承至今?

敦煌与仰韶,本互不相及,但我却同时想起,他们在我生命中引起共鸣,想必也有着相似的魅力。

4

我,这个小人物,沧海一粟,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考古专家,有关它们的故事,我虽无法短时间追本溯源,但我是仰韶的女儿,所以谈谈我的感受。

从前,并没有因为是在这里长大,而对仰韶文化而有什么特殊感觉,而此时,却发现,血脉中流淌着先人的基因,受这片文明的熏陶,让我即使走的再远,仿佛都无法远离它,这种情感镌刻在心头,流淌于心间。

这种荣耀感的产生并不仅仅只是因为,仰韶文化有多出名,它有多厚重,更是因为这是一种本能的真情流露。我相信,凡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人们,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每次听到它的名字,都会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也正是这种力量感召着世代子孙心里念着它,心中盼着它,做事想着它,活着为了它,这星星点灯般的力量汇聚在一起,迸发出强劲的仰韶之音,这也可谓是念力了吧!它的名声有多大,你就知道了它凝聚的念力有多强了。

无论是《大山的儿子》还是《大山的女儿》,无论是父亲还是我,无论是从未离开的老乡还是远走他乡的亲人,无论是英雄豪杰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凡是与仰韶血脉相连,凡是在渑池长大的儿女们,我们都在用星星般的光芒点亮着家乡的一切,家乡的山,家乡的水,还有家乡的酒。

5


仰韶酒厂,印象中,从我出生时就存在,即使到现在,每次开车到渑池,当看到再熟悉不过的门头时,就知道到了渑池的后公路了。

之前,从未进入过酒厂,只感觉它一定很大,记忆中在仁村上初中时,当时有两个分厂,744和632,读高中时,还坐过厂里的班车。在我大学期间,还有很多的亲人和同学在那里上班,那时,曾经去过分厂,但总厂的大门之前是从未进入过的,于是对我来说,它便有了一种神秘之感,还有一种敬畏之感。

在三十八岁的今天,我迈进了仰韶的大门,一睹了它的容颜,那感觉好像时隔多年,与暗恋的人见面。

带我们参观的是刘松,第二次见面却似熟人,仰韶酒是老乡聚会时重要的一份子,前年聚会是便是第一次见面,那时就发现他很有才,经常写诗,于是,也便成了不熟的熟人。他的诗多数都和仰韶酒有关。

《仰韶行》刘松

何惮伏暑热,径向仰韶村。

探溯国酒源,寻迹华夏根。

肇都夏王城,瀚史浩如云。

云霞互明灭,醴泉盈陶樽。

酒与诗自古一家,不禁让我想起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当然,有好酒的地方是不会缺少文人雅士的洒脱情怀和不朽名作的。

他告诉我,从郑州到渑池工作,他更喜欢仰韶酒厂。这种情感上的归属,我很能理解。再大的都市,需要装下的也只是能抚慰心灵的那小小一域。 

他给我介绍在酒厂工作已经20年的老将 —— 被称为“从仰韶走出的河南制曲第一人”的张振科,他办公室里除了格外闪亮的奖牌外,贴满了老宣传页的墙壁也让我印象深刻,这让我想起也贴有此类海报和老报纸的老家房子,瞬间感觉无比亲切。

“曲为酒之骨”,“曲定酒型”,仰韶的酒曲就是出自他手,去年,在河南省制曲职业技能竞赛中,赛场在别的酒厂,他荣获制曲第一名的殊荣,在业界被传为佳话,也足以表明仰韶酒的品质和水准,将其作为豫酒的首张名片,可谓是当之无愧。

他带我们到制曲车间,当他掰开酒曲,我凑上鼻子时,竟要陶醉了,说实话,至今,那种香味仍萦绕在心头,当时,同行的朋友也兴奋极了,说这种香味像是孩童时母亲蒸馒头的那种香,还有些无法描述的怀旧之感温馨之情。张振科说,这就是“陶香”独特魅力之所在。

朋友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记得2000年左右,10元三瓶,当时一天两喝,都是仰韶酒,那时候,家家户户几乎还都用这个瓶子打酱油、打醋。”

被拉长的记忆让大家十分兴奋,作为女孩儿,从前总感觉酒除了辣味还是辣味,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后备箱也开始装上了酒,而且还是仰韶酒。到哪里,说到哪里,喝的不仅是对家乡的骄傲之感,还有出自于对仰韶母亲般的眷恋之情。

在厂里,让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大坛子酒,看着都爽,盖着红盖头犹如待嫁新娘;另一个就是那些老瓶子,那里有童年记忆中的符号,也藏着与它同样岁月人们的感情。

酒厂院子,鲜花浓放,花香掺杂着酒香让人沉醉,随处可见的大酒坛成为独特的风景,这一行,初识庐山,也让我看到了更多更美好的仰韶故事。

酒,是有生命的,而仰韶酒也成为渑池人的一种信仰,世代相传的文化中之所以有他的身影,是因为它不仅养育了一代代人,而且还汇聚了全国最有智慧之士,成为豫酒的首张名片,并走上国际大舞台,让仰韶文化以酒的形态浸润到每个人的心里。仰韶文化有多深厚,仰韶酒就能走多远,这份祖先的馈赠也必定成为仰韶儿女无与伦比的荣耀。

6

返郑途中,高速上的仰韶酒牌子更有温度,并散发着能量;抵达城市,公交上的仰韶酒成为流动的风景,和在郑的仰韶人一起前行;听说,地铁5号仰韶专列也已启动,它与时俱进,无处不在的身影,也让渑池人民更有底气,这种自豪之情,只有仰韶儿女才懂。

在仰韶儿女的心目中,即使走的再远,也需要有它的慰藉,这种感受源自无法自拔的恋家情结,而这种情绪更需要有一个释放的空间和机会,每次老乡相聚,每次同学聚会,每次与好友畅饮,每次和客户商谈,都成为寻找真实自我,成就更出彩的人生,寻找心灵归属的一次契机。

仰韶,一直都在那里,不悲不喜。但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也与祖国的发展与时俱进。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坎坷多舛的不只是人的命运,一切皆然。

而此时,复兴的仰韶文化与复兴的伟大中国命运相连,并与其同繁荣,共发展,在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时,仿佛让人看到仰韶文化正通过一杯酒的力量要迅速抵达世界各角落。这个梦似乎有些遥远,但在河南,这一厚重文化积淀的中原,它的抵达,触手可及。 

7

我是一个爱听故事,爱写故事的人,所以,虽是女人,但生活中也不能缺酒,这似乎也成为与男人们一起打拼天下的一个符号,但我知道“成大事,应天时。”

仰韶情,儿女懂,但儿女情,不知它是否能明白?

仰韶情,儿女懂,只用一杯酒便能道尽心中惆怅!

女子爱酒,但不多饮。

如果想让我听你的故事,请带上酒。

最好是仰韶。

传承家乡文化,

讲述家乡历史,

请老乡们多多转发! 



用心交流    用爱沟通

聆听你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上 下 滑 动

查 看 更 多 精 彩

河南婵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新媒体服务的创意型公司,旨在打造成为本地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新媒体服务机构,为企业事单位提供策划、宣传、推广等流程化新媒体服务方案。

公司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强大的网络平台、专业的服务团队、熟悉市场的营销队伍以及矩阵传播渠道,将在新时期传播变革的浪潮中,脱颖而出。

公司秉承“诚信合作、智慧创新、专业服务、无忧售后”的经营理念,本着“打造一流团队、实现未来共赢”的企业使命,以实现提升客户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与市场共成长的目标。

PS:在倾听【真实故事】征集正在进行中,被采纳的故事将发布于十余个新闻媒体网站,并有机会录制河南电视台的《榜样》栏目。

《榜样》节目:

河南电视台法治频道《榜样》栏目:

以助力中原梦,弘扬出彩河南人为创作宗旨,用纪实影像记录展现生动活泼的榜样人物事迹故事,单位精神面貌和工作成果成效。融合新时代党政方针政策,以电视为主体媒介传播榜样的传承,创新,责任和担当。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栏目组愿与您一起为中原更出彩助力!

商务合作微信:YXWFZPD       (请注明商务合作)

作者:小婵,河南电视台《榜样》栏目执行制片,婵娟传媒CEO;两个淘宝店:婵娟传媒、星空传播;微信公众号“在倾听”。享受青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值得的事情上。代表作:五十集有声图书《苦乐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