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幼波 肝硬化医案选载十二例

 fulhfulh100 2020-06-24

案1. 周某,男,28岁,门诊简易病例,初诊日期: 1963年2月27日。

患者浮肿,乏力,胁痛纳差一年半。住院治疗,经保肝治疗,症状及肝功能均见好转,出院一月后症状重现,肝功能又恶化。逐渐面色晦暗,无黄疸,面部及手掌出现蜘蛛痣,肝在肋下触及,脾在肋下1厘米,中等硬度,有轻触痛,两下肢有轻度可凹性水肿,肝功能化验: 谷丙转氨酶正常,麝浊6单位,脑絮(+++),血查白细胞3200/立方毫米,血小板7.9万/立方毫米,蛋白电泳,球蛋白29.5%,酚四溴酜钠试验: 30分钟15%,肝穿刺病理证实为结节性肝硬化。食道造影: 食道下端静脉曲张。住院经保肝治疗,症状未减,遂来我院门诊。舌苔白、舌质红。脉沉细滑。

西医诊断为结节性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

中医认为是肝肾阴亏,脾失健运,气虚血滞,瘀血阻络。治宜滋补肝肾,健脾补气,养血柔肝,活血通络。方药:

生芪15克,白芍30克,女贞子15克,党参12克,菟丝子15克,川断15克,木瓜12克,阿胶珠9克,白术9克,地榆15克,茵陈15克,藿香6克,蒲公英15克,地龙9克,香附9克,小蓟15克,乌梅炭3克。

上方为主稍有加减,连续服药4个月,1963年6月22日曾换方如下:

生芪30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鳖甲24克,何首乌30克,白芍30克,青蒿12克,川连6克,败酱草9克,延胡索9克,木瓜12克,茵陈15克,乌梅9克,地榆15克,小蓟15克,生甘草3克。

直至1965年底均以上两方为主加减治疗,症状好转,肝功能逐渐恢复,两次食道造影复查,证明静脉曲张已消失,1966年以后中断服药,1970年5月复查食道造影仍未见静脉曲张,血小板计数13.6万/立方毫米,继服中药门诊观察。

案2. 吴某,男,38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 1975年4月14日。

患者于1970年下半年开始,自感乏力,腿酸,食减,腹胀,一年后肝大,查血结果,谷丙转氨酶840单位,麝浊20单位,诊为肝炎,经保肝治疗肝功能恢复正常。1974年10月12日病情反复加重,疑有腹水,经治疗后好转,12月份症状又加重,1975年2月20日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495单位,麝浊20单位,麝絮(++),4月14日来我院门诊,当时症见纳食不香,午后腹胀,两胁胀痛,疲乏无力,二便尚调。

患者平时有胃病史,十二年前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黏膜脱垂,1969年因急性穿孔行手术治疗,有失眠史已十余年。

查体: 腹软,肝在肋下1.5厘米,剑突下3厘米,质硬,有触痛,脾在肋下1厘米,质硬有触痛,肩、颈、手腕部可见数个典型蜘蛛痣,有明显朱砂掌。

化验检查: 血小板2.9万/立方毫米,白蛋白/球蛋白=3.4/3.0,谷丙转氨酶正常,麝浊20单位,麝絮(++)。苔薄白。脉沉弦。

西医诊断为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中医认为是肝郁血滞,脾肾两虚。治宜健脾补肾,养血柔肝。方药:

生芪12克,党参12克,焦白术9克,藿香9克,杏仁9克,橘红9克,赤白芍各15克,当归12克,香附9克,泽兰15克,阿胶9克,鳖甲12克,王不留行12克,藕节12克。

乌鸡白凤丸1丸(午服)。

以上方为主调治7个月,症状逐渐好转,1975年3月18日,复查血小板升至8.5万/立方毫米,肝功能正常,白蛋白/球蛋白=4.10/2.55,已恢复全日工作,门诊随诊。

案3. 王某,男,46岁,初诊日期: 1973年3月18日。

1971年7月2日因高热寒战诊为“疟疾”,大量服用伯氨奎宁及氯化奎宁治疗。于10月17日查尿三胆阳性,查血谷丙转氨酶205单位,麝浊18单位。曾疑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12月1日来京,经某医院门诊检查: 肝在右肋缘下6厘米,剑突下8厘米,质偏硬,表面光滑。化验: 血色素10毫克%,白细胞5200/立方毫米,血小板9.4万/立方毫米,血沉69毫米/第1小时,黄疸指数12单位,谷丙转氨酶495单位,麝浊29单位,麝絮(+++),碱性磷酸酶5单位,白蛋白2.6克%,球蛋白4.4克%,肝扫描结果: 肝增大,脾脏显影。门诊印象: 奎宁中毒性肝炎,肝硬化。收住院治疗,曾用中西药及冻干人血白蛋白等多种方法治疗两个多月,至1972年2月出院时肝功能仍未恢复正常,麝浊27单位。后在门诊调治,1973年3月初复查肝功能: 谷丙转氨酶520单位,麝浊20单位,麝絮(+++)。

患者自发病以来已达一年半,肝功能持续异常,面色黧黑,身倦腰酸,失眠多梦,心烦急躁,手脚心热,口苦,齿鼻时常作衄不止,小溲黄短,朱砂掌明显。3月18日来我院门诊。舌苔白、质绛。脉弦。

西医诊断为早期肝硬化。中医认为是阴虚血热,气虚血滞。治宜益气养阴,凉血活血。方药:

生芪24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丹参24克,藕节12克,红花15克,泽兰15克,草河车15克,木瓜12克,阿胶9克,郁金12克,王不留行12克,槐花炭12克,羚羊角粉0.6克(分冲)。

此方共用14剂,复查肝功能明显好转,谷丙转氨酶142单位,麝浊6.5单位,麝絮(-)。坚持用上法调治,效不更方,药味基本如上,共达半年余,至1973年4月复查: 谷丙转氨酶正常,麝浊10单位,麝絮(-),白蛋白4.6克%,球蛋白3.2克%。

案4. 刘某,男,49岁,初诊日期: 1972年4月4日。

患者自1963年2月患无黄疸型肝炎,多次反复。1970年10月以来,肝功能一直明显异常,持续已达一年半之久,最近一次肝功能化验结果: 谷丙转氨酶350单位,麝浊18单位,麝絮(+++),血小板8.4万/立方毫米。白、球蛋白比值=2.86/3.14,诊为早期肝硬化。曾服用中西药,症状及肝功能化验无显著变化。

1972年4月4日来我院门诊,当时症见,面色黄白无泽,气短乏力,全身倦怠,纳少,腹胀,便溏,两足发凉。舌苔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西医诊断为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中医认为是脾肾阳虚,气虚血滞。治宜温补脾肾,益气养血柔肝。方药:

生芪30克,淡附片10克,焦白术10克,党参12克,香附10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紫河车12克,茵陈15克。

此方服用一个月后,症状有所好转,两足尚温,腹胀轻减,大便仍稀,食纳渐进。复查白蛋白3.42克%,球蛋白3.12克%,其后仍服原方,改生芪为45克,继服二月之久,于7月份复查肝功能: 白蛋白3.40克%,球蛋白3.12克%,至1973年1月份复查白蛋白3.16克%,球蛋白2.82克%,后将生芪改为每剂60克,淡附片15克,服至1973年5月份复查白蛋白为3.36克%,球蛋白为2.53克%,至1973年8月份结束治疗时,查白蛋白为3.85克%,球蛋白为2.13克%,谷丙转氨酶正常,麝浊8单位,麝絮(+),患者食欲好转,二便正常,但易疲劳,睡眠欠安,舌净脉沉。

案5. 宁某,女,38岁,住院号1165。

患者7年来,腹部胀大,经检查确诊为肝硬化腹水,初起时服中药,一度腹水消退,但不久腹水又起,月经断闭,体重85公斤,腹围最大曾达160厘米,腹胀难忍,每月须行腹腔穿刺放液一次,每次放水量不少于7000~8000毫升,至1956年12月来诊时止,放腹水的次数已记不清,其后在门诊治疗中常服黄芪煎剂及紫河车粉,先后达三年半之久,尿量较前增多,腹胀减轻,穿刺放液延长至4~6个月进行一次,腹围保持在100厘米以内,月经复至,身体稍胖,行动自如,食睡二便正常,舌净,脉沉细缓,后患者要求进一步治疗而收住院。

查体: 发育中等,营养稍差,面色黄白不泽,心音正常,心尖向左上移位,肺听诊(-),腹部臌隆,腹围96厘米,腹壁静脉曲张,腹水征明显,肝脾触不清,下肢不肿。化验检查初来门诊时,肝功能异常,至入院时已正常。

舌净无苔。脉沉细缓。

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中医认为是气虚血滞,水湿停聚。治宜补气活血,利水消胀。方药:

生黄芪60克,党参10克,紫河车12克,当归12克,赤白芍各12克,杏仁6克,鸡内金10克,香附10克,泽兰15克,红花12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丝瓜络12克,茜草15克,通草3克,泽泻12克,车前子15克,抽葫芦15克,鲜水葱30克

以上方为主,基本不变,黄芪用量逐步增加,每剂一般均在30克以上。入院3周后,曾放腹水一次,放水后立即重用黄芪,最多一昼夜曾服黄芪420克,腹围缩小至80厘米,腹水征仅见可疑,肝脾未触及,其后未再放水,治疗两个月,精神好转,面色润泽,体力增加,睡眠饮食二便均正常,出院继续观察。

案6. 许某,男,27岁,住院号1011。

患者一年来腹渐胀大,下肢浮肿,尿少,尿色茶红,经常鼻衄,肝脾肿大因未同意行脾切除术而来诊治。症见气外无力,食欲不振,左胁下时时疼痛,腹胀,小便黄少。

查体: 发育中等,营养差,面色黄,体瘦,语声低弱而缓慢,心浊音界向左扩大,肺(-),腹部膨隆,腹围90厘米,腹壁静脉怒张明显,腹水征阳性,肝未触清,脾在肋下一掌,中等硬度,下肢有指凹性水肿。

化验: 黄疸指数5单位,胆红素0.4毫克%,麝浊5单位,脑絮(+),高田反应(+),血浆蛋白3.407克%,球蛋白1.898克%。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中医认为是气血两虚,肝郁血瘀,水湿内停。治宜补气养血,理气活血佐以利水。方药:

黄芪30克,丹参15克,醋柴胡4.5克,当归12克,杭白芍15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香附10克,郁金7.5克,丹皮10克,红花6克,泽兰15克,牡蛎15克,木瓜12克,牛膝10克,木香3克,砂仁3克,生姜皮3克,腹皮子各12克,通草3克,薏仁米12克,抽葫芦15克,冬瓜皮子各12克,车前子(包)12克。

以上方为主,后随证略有加减,共服药3个月,药后除偶有齿龈出血外,已无何不适,食睡二便均正常。查体: 腹水征消失,腹围80厘米,脾大如前,肝未触及,下肢不肿。

化验: 黄疸指数4单位,胆红素0.8毫克%,麝浊31单位,脑絮(-),高田(-),血浆蛋白3.536克%,球蛋白2.157克%。出院门诊观察,继续治疗。

案7. 史某,男,22岁,住院号,26960。

患者3个月前发现肝脾肿大,去某地医院诊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而行脾切除术,经过顺利,近一个月来腹部胀大,检查有腹水,于1959年1月29日来诊。当时症见恶心,鼻衄,牙龈溢血,胸闷,腹胀,饭后胀甚,午后低热,37.5℃~38.5℃,夜间燥热不眠,大便稀,日行4~6次,小溲黄少。

查体: 发育营养较差,体瘦,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腹部膨隆,左上腹有弧形手术瘢痕,腹围86厘米,腹水征明显,肝未触清,脾已切除,下肢不肿。化验检查: 黄疸指数6单位,胆红素0.3毫克%,麝浊5单位,脑絮(-),高田(-),白蛋白3.536克%,球蛋白2.545克%。舌质红。脉沉弦数。

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脾切除术后。中医认为是阴虚血热,肝郁抑脾,运化无权,中焦水停,以致腹满便泄。治宜养阴凉血,柔肝理脾,行水利湿。方药:

银柴胡3克,青蒿4.5克,白薇10克,赤白芍各10克,地骨皮10克,丹皮10克,生知柏各10克,酒芩12克,白茅根30克,连翘15克,白僵蚕10克,蝉蜕10克,鳖甲10克,生牡蛎18克,炒枳壳6克,川朴4.5克,泽泻10克,茯苓皮30克,猪苓10克,冬瓜皮子各15克,抽葫芦18克,鲜水葱24克。

以上方为主,随证略有加减,共服药54剂,至1959年3月23日,患者腹泻渐止,鼻齿衄血明显好转,食睡正常,体温平稳,查腹水消失,腹围65厘米,肝未触及。复查黄疸指数5单位,胆红素0.7毫克%,麝浊8单位,脑絮(-),高田(-),白蛋白2.89克%,球蛋白1.70克%。出院门诊继续观察。

案8. 程某,男,35岁。

患者3年前开始腹胀,身倦乏力,消瘦,下肢浮肿,当地医院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伴有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 谷丙转氨酶540单位,麝浊15单位,脑絮(++),麝絮(++),钡剂透视未见食道静脉曲张。1962年1月10日来我院就诊。当时症见: 腹胀胸闷,两胁胀满,睡眠不佳,精神不振,食纳不佳,头痛易怒。检查: 外貌消瘦,巩膜皮肤无黄染,蜘蛛痣(-),心肺(-),肝在剑突下三指,质中偏硬,腹围92厘米,有明显腹水征。腹壁静脉怒张。血色素12克,红细胞466万/立方毫米,白细胞6250/立方毫米,血沉40毫米(第一小时),血小板192000/立方毫米。舌苔稍白。脉沉滑。

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中医认为是脾虚失运,气虚血滞,水湿内停。治宜健脾益气,活血化痰,行气清热利水。方药:

焦白术10克,党参15克,生芪15克,当归10克,茵陈15克,酒芩10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泽兰10克,王不留行10克,牛膝6克,红花12克,赤白芍各12克,香附10克,青陈皮各6克,木瓜12克,大腹皮12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15克,生姜3克,厚朴10克,车前子(包)10克。

服药7剂后腹胀减轻,右胁痛,精神不佳如前。按上方继服一月后,腹围减为80厘米,腹水征已不明显,移动性浊音消失,精神好转,身倦仍在,1963年2月8日在我院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28单位,谷草转氨酶10单位,胆红质0.4毫克,黄疸指数6单位,麝浊17单位,脑絮(++),高田(++),按上方略加减服药3个月后肝功复查,转氨酶已于正常,麝浊12单位,脑絮(++),麝絮(++),白蛋白3.8克%,球蛋白2.95克%。

加减用药: 党参,白术,山药,红花,何首乌,泽兰,王不留行,当归,牛膝,青陈皮,川断,女贞子,桑寄生,鳖甲等药,共服74剂。

1963年4月24日复查时称病情一直稳定,目前仅觉饭后腹稍胀,腰背微酸,其他无任何不适。谷丙转氨酶10单位,麝浊7单位,脑絮(-),麝絮(+),白蛋白4.65克%,球蛋白2.50克%,腹水消失,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又观察半年情况稳定。

案9. 顾某,女,64岁,门诊号,1368。

患者半年来食欲不振,一月前发烧后,尿量减少,腹部胀大,下肢浮肿。现症: 口干口苦,食欲不振,胃脘作胀,食后更甚,轻度咳喘,气短,胸满而闷,两胁肋胀痛引腋窝,时或胸腹掣痛,少腹满,尿少而黄,下肢浮肿,大便如常。

查体: 发育营养较差,体瘦,心(-),呼吸音弱,腹部膨隆,腹壁水肿,腹围82厘米,有明显移动性浊音,肝脾未触清,腰及下肢有指凹性水肿。胸透: 左侧胸腔中等量积液,心脏向右移位。化验检查: 血胆红质1毫克%,麝浊12单位,脑絮(++),白蛋白2.98克%,球蛋白3.27克%。舌苔白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伴有左侧胸腔积液。中医认为是脾虚气弱,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水湿泛滥。治宜健脾益气,疏利三焦,佐以活血化瘀软坚。方药:

生芪30克,云苓60克,炒白术24克,大枣4枚,茵陈30克,麻黄1.8克,杏仁10克,葶苈子7.5克,防风己各12克,薏苡米24克,冬瓜皮子各12克,川朴10克,大腹皮12克,肉桂1.5克,车前子(包)30克,木通10克,猪苓12克,赤小豆30克,王不留行12克,穿山甲3克,炙鳖甲12克,桃仁10克。

以上方为主,随症略有加减,服药80剂,咳喘已平,胸腹已不胀痛,食睡均佳,二便正常,无何不适,惟下午及晚间下肢仍有轻度浮肿。检查: 呼吸音正常,胸水征及腹水征均已消失,腹围73厘米,肝脾均未触及,下肢不肿。复查化验: 血胆红质0.2毫克%,黄疸指数4单位,麝浊4单位,脑絮(-),高田反应(-),白蛋白3.062克%,球蛋白2.031克%,继续观察。

案10. 刘某,男,51岁,门诊号58054,初诊日期: 1958年5月5日。

患者一年多来,自觉腹胀,阴囊及下肢肿胀,曾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肝硬化腹水。现症: 胃脘胀满,精神不振,食纳不佳,睡眠不安,小便黄少色如浓茶。检查有明显腹水征,腹围83厘米,肝脾未触及,下肢有明显指凹性水肿,化验检查: 麝浊20单位,白蛋白1.9克%,球蛋白2.9克%。苔白,舌质暗淡。脉沉弦细。

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中医认为是肝郁血滞,水湿内停。治宜活血化痰,利湿行水消胀。方药:

茵陈12克,赤苓15克,通草3克,泽泻10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当归12克,牛膝6克,生姜皮3克,杭白芍15克,丹皮12克,生芪30克。

服上方15剂后,小便量逐渐增多,精神好转,睡眠、食纳好转,检查腹围75厘米,移动性浊音不明显,下肢浮肿消失,血查: 麝浊5单位,凡登白试验阴性,血胆红质0.1毫克%,白蛋白3.5克%,球蛋白2.6克%,继服上方门诊观察。

案11. 郑某,男,33岁,住院号83552

患者于1958年9月28日因黄疸伴有腹水二个月而住院治疗。症见唇干口燥,思饮,厌油,纳差,心烦急躁,上腹不适,全腹胀甚,有时体温在38℃上下,大便正常,小溲短赤,脉弦滑数,舌苔黄厚。

查体: 发育中等,营养稍差,体质较弱,全身黄疸明显,心(-),两肺下野叩诊稍浊,腹部轻度膨隆,腹围88厘米,有明显腹水征,肝脾未触及,腰部及足踩踝部有指凹性水肿。

化验: 黄疸指数80单位,凡登白迅速反应,胆红素定量6.25毫克%,麝浊20单位,脑絮(+++),高田反应阳性,血清白蛋白3.54克%,球蛋白2.55克%。

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中医认为是肝胆湿热,热重于湿,兼有气郁血滞。治宜清热利湿化痰,理气活血利水。方药:

茵陈(另煎兑服)90克,马尾连4.5克,丹皮12克,蒲公英12克,酒芩30克,通草3克,木通10克,瞿麦10克,海金沙10克,泽泻12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大腹皮15克,薄荷4.5克,柴胡4.5克,鸡内金12克,当归12克,赤白芍各15克,泽兰15克。

以上方为主,后随病情变化而略有加减,中间发热阶段,并用局方至宝丹每日1丸,分2次吞服。按此法则调治半年之久,于1959年5月23日临床痊愈出院。出院时患者除食量仍少于平常外,已无任何其他不适,睡眠二便正常。查体: 黄疸(-),腹部平坦,腹围73.5厘米,未有腹水征,肝脾均未触知,下肢不肿。

化验: 肝功能在正常范围内。后转门诊继续观察。

案12. 郑某,男,67岁,住院号15241。

患者腹胀已4个月,初起下肢肿胀,而后腹胀,腹部膨隆,饭后腹胀加重,夜间不能平卧,夜间呛咳,睡眠不安,尿短赤,下肢肿胀日益加重,经检查确诊为肝硬化腹水。

检查: 发育中等,营养较差,无明显黄疸,心肺(-),腹部膨隆、脐突,无明显静脉曲张,腹壁紧张坚硬,腹围96厘米,有明显腹水征,肝脾未触清,下肢高度浮肿,按之有凹陷,足心肿平,阴囊稍肿。化验检查: 凡登白试验(-),胆红质0.5毫克%,黄疸指数8单位,麝浊6单位,脑絮(++),高田反应(+),白蛋白3.5克%,球蛋白1.7克%。舌苔薄白。脉象: 弦滑稍数。

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中医认为是肝郁血滞,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治宜活血化瘀,利湿清热,养血柔肝逐水。方药:

茵陈30克,赤苓30克,萹蓄15克,木通10克,通草4.5克,半边莲15克,车前子12克,腹皮子各10克,冬瓜皮子各12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延胡索10克,杭芍10克,当归10克,丹皮6克,郁金6克,桃仁10克,麻仁10克,木香4.5克,厚朴10克,抽葫芦24克,二丑15克。

另服分水丹30粒,晨起空腹2次服,白开水送下。

以上方主方,稍事加减,并配合使用分水丹,每次30粒,白开水送下,服药90余剂后,患者精神眠食二便均正常,体力已恢复。检查: 腹部平坦,脐突消失,腹水消失,腹围78厘米,脾(-),肝可触及在剑突下二指半,质中等,无压痛,下肢浮肿消失,门诊继续观察。

周信有医案

【消症利水汤】柴胡9克 茵陈20克 丹参20克 莪朮15克 党参15克 炒白朮20克 炙黄耆20克 淫羊藿20克 醋鳖甲30克 五味子15克 大腹皮20克 猪茯苓各20克 泽泻20克 白茅根20克。﹝主治﹞:肝硬化代偿失调所出现的水肿臌胀、肝脾肿大。﹝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中晚分三次服。

﹝加减﹞:  肝病虚损严重,肝功障碍,絮浊试验、血清蛋白电泳试验异常,可加培补脾肾之品,白朮可增至40克,另加仙茅20克、女贞子20克、鹿角胶9克(烊化)

﹝典型病例﹞:李某,男,33岁,靖远电厂职工。1986年4月经诊断为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曾两次因病情恶化出现腹水、吐血住院抢救。1988年元月又因大量吐血和肝硬化腹水住进某医院。经住院治疗3个月之久,病情未见明显好转。血清总蛋白6.2%,白蛋白2.6%,球蛋白3.6%,谷丙转氨酉每325单位,血小板汁数3.8万/立方毫升。证见:两胁痛、胁下症积(肝脾肿大)、触痛、腹胀腹水、腹大如鼓、全身浮肿、饮食不进、面色黧黑、牙龈出血、舌质暗淡、小便不利、脉弦涩,诊系肝硬化失代偿期,病情危急。中医辨证为虚瘀交错、血瘀肝硬、脾肾两虚、水津不化、水邪潴留,拟培补脾肾、袪瘀化症、利水消肿。治用﹝舒肝消积丸﹞,配服﹝消症利水汤﹞,稍施加减,连续服丸、汤药3个月,腹胀腹水消除,诸症悉减,肝功能已接近正常。又服药治疗半年多,于1989年3月6日化验,除乙肝表面抗原滴度为弱阳性外,肝功能和蛋白电泳、血小板计数已完全恢复正常,脾肿大已回缩,诸症悉除,身体无任何不适。现已上班恢复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