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 朱仁康 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医案朱仁康 (1908-2000),字行健,男,祖籍江苏无锡,中国皮外科专家。早年从其兄长及江南外科名医章治康先生学医,后在苏州、上海开业行医。曾主编《国医导报》。1952年到上海市青海路公费医疗门诊部任外科医生,1956年由卫生部选调至中医研究院工作。于1956年5月应聘在西苑医院,任中医外科主任,亦称疮疡外科。1963年合并入广安门医院外科研究所。擅长治疗疮疡、银屑病、痔瘘等。1980年创制克银方,治疗银屑病,疗效较高。1971年创用滋阴除湿法,提高了治疗湿疹的疗效。从事中医工作70余年,精于疮疡、皮肤外科。擅长治疗多发性疖肿、乳腺炎、脉管炎、湿疹、皮炎、银屑病、丹毒、带状疱疹、扁平疣等病症。在临床实践中,刻苦钻研古代医学文化,博采众长,敢于创新,创制经验方50余种。如湿疹为皮肤科多发病之一,经多年的观察,总结经验,对225例湿疹患者根据全身症候,舌苔脉象、皮肤特点加以辨证论治,分为湿热、血热、风湿热三类进行治疗,并将其验方输入计算机制成无论诊疗系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编著有《朱仁康临床经验集》、《中西医学汇综》、《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等。 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四例) [例一] 王××, 男,43岁, 病历号63963, 入院日期:1963年10月1日。 主诉:胃脘部疼痛已四年。 现病史:1959年5月, 因下飞机时不慎损伤右胸肋部, 当时疼痛较剧, 经治疗逐渐缓解, 但以后经常发胃脘疼, 一直延至1960年, 但不重, 至1961年胃脘疼加重, 与饮食无关。今年7月, 先后经某医院胆囊造影、静脉胆囊造影及十二指肠引流, 均诊断为“胆囊炎”, 1961年下半年起, 长期服用金钱草, 疼痛消失, 自感病已愈。1963年9月24日突然高烧39, 经注射青霉素后热退。于9月28日感右肋下隐痛, 未放射到肩背, 恶心呕吐二次, 巩膜略有黄染。肢倦无力, 大便干结。 检查:肥胖体型, 巩膜黄染, 右上腹部轻度压痛。 脉细弦滑。苔薄黄而干。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 证属:肝郁失疏, 克伐脾胃。 药用:柴胡6克 黄芩9克 制半夏9克 炒白芍9克 郁金9克 枳实9克 制大黄9克 生姜3片 芒硝6克(冲服) 。 一剂后拉稀便二次, 肋痛已轻, 精神好转,苔黄腻, 脉弦滑。拟以疏肝利胆, 理湿清热。 药用:柴胡6克 黄芩9克 茵陈30克 黑山栀9克 郁金9克 枳实9克 制半夏9克 赤芍9克 泽泻9克 车前子9克(冲服) 木通3克 两剂后诸症已除, 胃纳已馨, 大便正常, 宗前加减服五剂后, 嘱经常服用金钱草每日250克, 前汤代茶饮。1964年和1965年曾轻度发作二次, 服前方即见缓解, 后改服金钱草膏及利胆丸, 1966年后已不复发。 [例二] 陈××, 女,78岁, 病历号55748, 入院日期:1963年3月25日。 主诉:(家属代诉) 陈发性上腹部绞痛已二十余年。 现病史:二十年前曾感冒一次, 当时上腹部绞痛, 痛时伴有黄疸, 小便赤黄, 未予诊治。以后每年发作一、二次。常在夜晚发作, 恶心呕吐, 小便呈茶红色, 并有背部酸痛感。每次发作时间不定, 长短不一, 多半吃油腻食品后, 不久即患。此次在三天前又急性发作, 症情如前, 伴有发烧, 纳食少, 大便稀、日二、三次, 小便为浓茶色。又经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经胆囊造影未见明显结石阴影, 因患者不愿手术而来我院, 要求中医治疗。 检查:巩膜明显黄染, 皮肤轻度发黄, 肝在肋下横一指半, 肝区叩痛不明显, 胆囊部位有压痛, 但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舌根白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 证属:肝郁失疏, 湿热蕴滞。 治则:疏泄肝郁, 消利湿热。 药用:柴胡4.5克 黄芩9克 川朴6克 赤苓9克 泽泻9克 炒白芍9克 茵陈30克 陈皮6克 制半夏9克 生苡仁9 广木香6克。 二诊:(4月5日) 服十五剂后皮肤粘膜黄染均除, 二便亦趋正常, 只感肢倦乏力, 标已祛, 看湿治本之法。宗前方, 加以党参9克 白术9克 香附9克 五加皮9克 并以四川金钱草60~120克, 煎汤代水饮。 三诊:(5月20日) 调理一月余, 精神振, 纳谷馨, 体力日复, 以后改以四川金钱草膏每日服匙, 开水冲服, 舒肝丸每日一丸。1963年7月单服金钱草膏, 每日一匙冲水饮。直到67年, 在此期间除曾因疲劳及吃油腻后发作小痛两次外, 几年来一直很好, 未见绞痛发作。 [例三] 岱××, 男,40岁, 病历号54676, 入院日期:1963年4月28日。 主诉:右上腹部间歇性阵发性疼痛一年余。 现病史:于去年春节后, 曾有一次突然发生右上腹绞痛, 开始为阵发性, 后来转为持续性, 呈绞痛性质, 三天后痛才止。当时疑为肝炎。去年8月又出现同样绞痛一次, 一直采用保肝疗法。入北京某医院检查, 入院次日即发作绞痛, 难以忍受, 并放射到腰部, 巩膜亦出现黄染, 体温偏高, 并伴剧烈呕吐。体查黄疸指数27单位, 胆红质3.2毫克。经胆囊造影不显影。 检查:发育营养一般, 巩膜未见黄染、腹软、无压痛。 脉弦滑而数, 舌苔黄腻。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证属:肝郁失疏, 湿热蕴滞。 治则:疏肝导滞,利湿清热。 药用:柴胡4.5克 炒黄芩6克 陈皮4.5克 川朴4.5克 广木香6克 川楝子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车前子9克(包)。另加金钱草120煎汤代水煎药。 二诊:(5月25日) 十剂后, 腹泻止、纳馨、略有腹胀, 仍以前方加减, 加以大腹皮6克、炒枳壳9克。 三诊:(6月2日) 药后诸证稳定, 偶感隐疼, 舌苔薄黄。前方加炒白芍12克、黄芩6克。如此断续服范, 直至10月份改以利胆丸三料, 金钱草半年, 绞痛未发作, 嘱继服前药, 1965年1月, 又来复查, 在此期间从未发作, 亦无不适之感。 (附) 利胆丸方:龙胆草 郁金 姜黄 牛蒡子 莪术各60克研细未, 加牛胆汁三个拦和, 另加蜂蜜适量为丸(每丸6克) 。 [例四] 张××, 男,45岁, 简易病历, 入院日期:1974年12月9日。 主诉:右上腹发生绞痛, 周期性高烧半年。 现病史:半年来在上腹经常发生绞痛, 每周发烧一次39~40随之出现黄疸, 不思饮食, 偶食油腻食品后, 疼痛加重。 检查:右上腹明显压痛和肌紧张, 巩膜黄染。体温39。 脉弦滑当选, 舌苔黄腻。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证属:肝郁失疏, 木横克土, 湿热蕴滞, 气滞作痛。 治则:疏肝利胆, 理湿清热。 药用:柴胡9克 黄芩9克 川朴6克(后改乌药9) 陈皮9克 廷胡索9克 茵陈30克 郁金9克 赤苓9克 泽泻9克 玉米须9克 金钱草30克 五至十剂水煎服。 二诊:(1975年1月11日) 药后绞痛减轻, 黄疸略退, 仍见发烧。舌苔薄黄, 脉滑数。从前方去川朴、玉米须, 加广木香6克, 枳壳9克, 金钱草60克, 服十剂。 三诊:(1月22日) 药后检查大便排出泥沙状结石, 舌苔黄腻, 脉细弦数。 药用:柴胡9克 黄芩9克 枳壳9克 赤苓9克 茵陈15克 木香6克 郁金9克 金钱草60克 大黄9克(后下) 元明粉(芒硝)9克(冲服) 五剂,水煎服。 四诊:(1月28日) 药后大便日二、三次,排出泥沙状结石较多, 尚见发烧, 黄疸渐浅, 绞痛不甚, 胃纳不馨。舌苔白而稍腻, 脉细弦。治拟温化脾湿, 佐以通利排石。 药用:苍术9克 川朴9克 制半夏9克 木香6克 佛手9克 茯苓9克 干姜6克 茵陈30克 枳实6克 生大黄9克(后下) 金钱草30克 五剂,水煎服。 五诊:(2月28日) 诉药后排出花生米大结石一块, 已不发生绞痛及黄疸,苔腻已化, 脉细弦滑。治拟疏肝利胆, 理气化滞。 药用:柴胡9克 郁金9克 青陈皮(各)9克 香附9克 黄芩9克 木香6克 枳壳9克 苍术9克 大黄6克(后下) 金钱草30克 五剂,水煎服。 六诊:(4月26日) 两月来诸证未犯, 未见发烧, 近日尚有心窝隐痛涉及左肩, 体疲嗜睡, 大便于, 舌红苔净, 脉弦滑。证属肝郁失疏, 脾湿困滞。治拟疏肝利胆, 健脾化湿。 陈皮6克 制半夏9克 郁金9克 枳壳9克 赤苓9克 川楝子9金钱草30克 玉米须15克。症借显有好转, 继续观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