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书亮/那勾魂摄魄的黄土地之九边重镇榆林城

 新用户06868399 2020-06-24
那勾魂摄魄的黄土地之九边重镇榆林城
文/张书亮
2018年的春天似乎来得很早,正月初九,天气晴和,早晨八点,我与儿子等四位年轻人驾车上路。去哪儿?黄土高坡延安府。
      
延安、黄土高坡是我向往已久的好去处,早几年就想去看看陕北这迷人的土地到底是啥样儿?那冬暖夏凉的土窑洞、山梁梁上飘荡的信天游、红格艳艳的山丹丹,千古流传的英雄豪杰,名人大家怎样从这黄土沟里走出来的,这是怎样的水土,对我来说就是个迷。  本地人近年来旅游盛行,下至小孩儿上到老人,坐大巴乘飞机,大多去了新、马、泰,韩国、日本、台湾,出了国了,那个洋气,难以言说。也有出不了国的,于是,近的去了黄花沟,远的去了九寨沟,咱那也没去过。恰好四位年轻人拼车要去延安,还能坐一人,问我去不,我毫不客气,去!
       
车子一路向西,呼市、包头,又朝南过东胜,一路高速,风驰电掣呼啸而过,到底是现代化,那不可想象的速度,眼看进入陕西境内,我提议咱先去榆林看看行不?那可是座古城。后生们听我的,进榆林!
九边重镇榆林城

失望。时过中午,眼前便是榆林,却是一片现代化的冲天崛起的高楼大厦。年轻人们说,榆林现在是有名的富裕,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陕西首富,全国有名,这地方人太有钱了。年轻人们啧啧赞叹,露出羡慕的神色。然而我不是来看钱的,也不是来看富的,更不想看钢筋水泥的大楼。先前的兴致无影无综了。任由后生们听从导航驱车前行,突然东边山梁上出现一高高的古建筑,引起我的兴趣,后来我才听说那正是有名的镇北台。车子已经进城,不久来到一道高高古城墙前,城墙虽然有些剥蚀,青砖外墙足有两三丈高,依然显示着当初雄风。我们从北面来,这里却没有城门。在指示牌的指引下,停好车,那指示牌写着“榆林古城入口处”,我们按照指示顺城墙向东面高坡处小巷走一段,有一小口,约三四米宽,便进了真的榆林古城。

“众里寻她千百度”,得来也不算费工夫,脚下便是榆林老城坚实的石板街。我等正是山汉进城,啥也弄不清,慢慢往前行走,当街却是一座高楼挡住,好在楼下一拱洞直通过去,正觉稀奇,这时一导游女子引一队人停在楼下。我们便加入其间,听听免费讲解,只听那女孩操陕西普通话将榆林老城讲得天花乱坠:我们榆林古城,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朝定为“九边重镇”,现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西有平遥古城,虽然保存完好,但不及榆林老城建筑奇特雄伟。这榆林城东依驼山,西临榆溪,北踞红山,南凭榆阳河,那是左山右水,城垣坚厚,城扁街宽,南塔北台,六楼骑街,有“小北京“之称。

这小女子口若悬河,先是一顿概述,接着左手一指北边城墙说:榆林城小,东西宽一公里,南北长仅二公里,但城墙却是全国第一。为什么呢?榆林城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是西北军事重地,建城时皇帝特批:城墙底宽五丈,上宽三丈,高三丈六尺,比北京城墙还要高大。要知道古时各地城墙是不可高于京城的,榆林城墙是全国唯一高过北京的。而且用黄土捣固,外包青砖,特别坚固。历史上多次重兵攻打榆林而不下,李自成曾两打榆林,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司令也曾两次攻打,都没有打下来。但当时的战略目的达到了。当时国民党守将是有名的邓宝珊,他实际上早就与共产党有联系,49年他率部起义,榆林城才回到人民手中,邓宝珊在北京见了毛主席还问为什么要两打榆林?毛主席笑笑说,邓先生要问罪了。邓说,不敢,就是不明白。主席说,为了大局呀。这些也是传说,但榆林易守难攻,高大坚固的城墙是个重要因素。榆林古有五座城门,都建有城楼,东西各两座,还有南门,唯独没有北门。因为榆林从明朝起就是镇守西北边境的军事要地,特别是抵御西北少数民族的进犯,于是干脆不开北门,我也不去,你也别来。

接着,她转过身来指着面前的城楼说,这就是所说的六楼骑街的第一座楼,叫鼓楼。往南依次有凯歌楼、钟楼、新明楼、万佛楼、文昌阁,这六座楼都在当街,好象六个弟兄穿着四开叉的开裆裤,骑在街上,又各有来历各有姿态。咱先说鼓楼,这座楼建于明朝成化年间,清代总镇许占魁重修,1975年拆毁,2004年重建。这座楼造形奇特,工艺精巧。大家看,第一层是城台,为砖砌十字拱券结构,洞顶用四块大砖连接构成穹顶中心,开四门,通四方街道。台上建二层楼,重檐歇山顶,四周有回廊,分南北两院,都有配殿牌楼,门券上有匾额。这就是古城骑街楼独一无二的特色,往南五座楼都是通四面街道的骑街楼,但建筑形式和意义各不相同,现在咱们往南去看看凯歌楼。顺便告诉各位老城南北只有这一条主街,东西各有六巷……

导游一张巧嘴,听得我入神,回头四望,几位年轻人早已不知去向。因为时间短,只能离开那伙人,自己向南去。

     
导游把这古城说得神乎其神,其实也不算夸张。我慢悠悠地朝南步去,一边四处张望那几个后生,一边欣赏路两旁街景。
      
此刻我似乎明白了,榆林市新建市区虽然宏大,但还是很好保留了老城风貌,漫步老街,给你的感觉是那样的幽静、自然、舒适。那些穿着朴素、简单的人们,既无富庶之地的傲气,也没有现代时髦的阔气,而是一种恬静、安乐的祥和之气。三三两两的男女,购物的,办事的,不急不慌,也有老者,三个五个坐在街边,或下棋或闲聊,有时与过往的行人打个招呼。街道两旁店铺依然是旧式门面,不少牌扁都是书法家题刻,(绝不象咱们这里一律机打的门牌,看起来洋气,却显现出缺少文化的粗俗。)古色古香,很有情趣,彰显着厚重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绝非外地人认为的黄土高坡的苍凉。你看吧,钟楼到南门的生活街区,理发馆、服装店、旧书店、照相馆、殡葬故衣店、文玩铺子以及卖羊杂、水豆腐的一家挨一家,许多店家把商品摆在门前路畔,但没有城管。多而不挤,杂而不乱,该有的都有。门店虽小却很温馨,使人觉得舒服。
 

街区的巷道里多有些不俗的门楼,或大或小,都透露出当年气势。据说本地的官邸衙署、坛庙寺院、各类牌楼甚多,可惜的是没有时间慢慢欣赏。当然我还是去进一家四合院,古旧的街门,石刻的门礅,小巧的院落,小黑狗瞟了我一眼,理也没理,大概又做它的美梦去了。院里的主人也自顾忙着手里的营生,大概常有人来,便也见惯不怪。院子里的枣树的斜技过墙,枝头还零星挂着几粒去年没打尽的干枣,那砖砌的窑洞,兰花的布门帘,这一切都告诉你,它曾经的岁月。咦,此生若能住上这样一处仙境般小院,足矣!远比那洋楼大厦强上几百倍。
       
这时传来一阵锣鼓声,寻声望去,却是一队秧歌队舞过来,那轻盈俏丽的舞步,古朴而艳丽的打扮,车灯呀旱船呀,不是我们塞外能看到的,队伍里的舞者却又多是青年男女,这一切又使我惊讶。咱们家乡每年也搞秧歌队,却往往显得富丽宏大,再顾上些老汉老板儿们,显得俗不可耐,远不如人家雅致而大气。我挤在人群里忙拿出手机,忙着拍了几张照片。这时几位年轻人找到我,拉着我离开这热闹的境地。

我的眼晴在这里忙乎了大概不到两小时,甚为遗憾。若有闲时一定再来住上些日子,慢慢品享。
       
下一站到米脂,您大概也听说米脂的婆姨漂亮,可为什么漂亮,信天游又怎样醉人吗?您要有闲有兴致,老汉下一章与你细说。
未完待续......
热文链接
乌兰察布莜面美食磨擦擦制作全过程
珍惜亲情,不要让归来变成遥遥无期
山药筋筋,后山特有的美食
摄影师镜头下的察哈尔右翼后旗

【作者】张书亮,网名山里闲人,男,内蒙古察右后旗人,大半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现已退休。张老师一贯多才多艺,尤其钟爱书法、文学、摄影等,但退休前因为工作太忙之故无法施展,退休后一边帮老伴料理家务,一边助儿子照看小孙子,一边重拾旧日爱好,夜以继日地舞文弄墨,生活充实得就像秋日的硕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