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乌兰哈达火山神奇的传说和“海市蜃楼”美景的记忆

 新用户06868399 2020-06-24

关于乌兰哈达火山神奇的传说和“海市蜃楼”美景

文/申艾英 图文编辑/王成海


在乌兰哈达三号火山,又名“炼丹炉”的左东北方一公里左右,有座小火山,我们当地人叫红山子,这里曾经居住过个名人叫达密凌苏龙,因其脖子上长了一撮毛,用这些毛又辫了个小辫子,所以当地人都称他为“长胡子”,他曾经是当地最大的牧主,又是国民党的第七师师长,当年他家就在红山子前居住,很大的一片院落,牛马成群,雇了很多佃户和长工,我姥爷是帮助他们家管理佃户的头。


他家的灰堆(家里烧完火掏出的灰渣)很高很大,据说,日本人飞机曾经在乌兰哈达上空盘旋,长胡子拿了望远镜站在灰堆上望了一会,拿出一面日本旗子插在高高的灰堆上,日本飞机看到旗子就飞走啦,没有扔炸弹。所以,我们乌兰哈达草原没有被破坏过,山还是圆圆的完整的小山丘,火山石被土严严地包着,长满了野草。夏天雨后,小山丘郁郁葱葱,很是好看。

就是在这座小火山附近,我小时候(六十年代)经常看到“山现”,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海市蜃楼”。 但是,长胡子的家那时已经荡然无存,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有时还在念叨念叨。
我们村叫牛明村,离乌兰哈达红山一公里多,因为是广阔的草原,没有任何遮挡,所以在我们村就都能看到“山现”。“山现”一般多发生在夏天的早晨,太阳刚要上还没有走出地平线的时刻,金色的霞光开始放射出美丽的光芒,这个时候,在红山所在地方向,出现了海水漂浮般托着的一座座高楼、亭台楼榭等,非常华丽。楼上、楼下人来人往、匆匆忙忙,就像是个大集市,有穿蒙古袍的男女,有蹦蹦跳跳的小孩儿。不远处还有大片的马群和牛羊,有的马在 奔跑,有的马卧着,牛在拉车耕田,羊儿在吃草……这个时候,我们看得目瞪口呆,感觉看到了仙境。随着太阳的升高,最先散去的是雾气,高楼、马群、人流一会儿也就踪影皆无,出现“海市蜃楼”后的这天,一般天气晴朗,非常炎热。


那个年代,每年的夏天我们会看到好几次“山现”,多数是头天晚上下过雨第二天出现,次数多了,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但每每出现它,老人们是最开心的,因为按照经验,“山现”出现多,预示着一定是好年限、好收成!
        
每年“山现”就在这个地方出现,我们村老人们议论,有的认为红山子有宝,肯定是长胡子藏起来了大量的宝物;有的说是离“炼丹炉”近,肯定老天爷显灵。反正,我们村人每年都能看到好几次,尽管不知啥原因,但是看到的人很开心,觉得看到了天上的仙人和仙物,感觉很幸运。
         
现在,火山经历了风风雨雨,“山现”明显减少了,人们有时偶尔才会见到“山现”。老人们议论,也许是长胡子家藏的宝贝不在啦,红山子没灵气啦。

       
八十年代政府开始组织开挖火山卖浮石,乌兰哈达所在地成立了察右后旗浮石矿,国有企业、个体有门路的纷纷审批矿山开采权,包括一号火山红山子,三号火山“炼丹炉”、四号火山、六号火山都开挖,庆幸的是五号火山当年政府就定的不准挖,所以到现在保存的最为完整,成了旅游中的宝贝。其中六号火山挖得最厉害,一副悲愤的“裸相”。
         
从那个开挖火山的壮举开始,我们再也见不到神奇的“山现”了,再也没看到过美丽的“海市蜃楼”了。
        
别了!我少年时期的“山现”,别了!我青葱时期的“海市蜃楼”

END


01.察右后旗红旗庙知青篇●踏上灰腾粱
02.母亲的电话
03.乌兰察布六零、七零后儿时经历的那些事
04.女人
05.致老三届同学的一封信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察右后旗红旗庙知青篇
06.写给“老事旧人”平台主的一封信及个人简历
07.王成海||老家的那座长银山
08.杨振宁读了非常痛心,柳传志读了欲哭无泪: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09.王成海||记忆中察右后旗过去的几个知名乞丐

【作者】申艾英,网名神玉牛,出生于乌兰哈达的火山草原,生长在半农半牧区,1980年土牧尔台中学读高中,后来参加高考改变了命运,在银行工作34年,现已退休。开一家农家粮油内蒙特产店。今后梦想:写点游记和随笔,回忆感慨一番人生,看云起云落……

【声明】本平台“老事旧人”是一个个人文学原创平台,现在向广大的文友开放,如果喜欢文学创作的朋友有符合本平台风格的文章想发表,可以加本人微信,顺便提供作者介绍和一张个人照片,通过微信直接发来。本平台文章均为原创,欢迎大家分享转发,但任何其它媒体或自媒体在未经授权情况下不得私自转载,如转载请联系本平台授权,且一定注明作者姓名,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老事旧人”。

1.首先本平台【老事旧人】欢迎你的关注和分享,谢谢光临。

2.请用你灵巧的手指轻轻点击的酬劳,相信你会做到的,你是最棒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