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成海||一言难尽吴三桂

 新用户06868399 2020-06-24

一言难尽吴三桂

王成海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平稳的社会下也就是平稳的一生,不会有太多的大起大落,可如果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生也就会充满变数,捉摸不定,原先的忠臣孝子可能会蜕变成奸臣贼子,原先的奸臣贼子也可能会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出脱成国家民族的脊梁磐石,盘点一下历史,这些人尽管不是很多,但也绝不是寥寥无几,吴三桂恐怕就是这些人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吴三桂(
1612年-1678年),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其父高襄原本是江苏高邮的一名绅士,因女真族努尔哈赤后金政权兴起后,对辽东地区的汉民实行严酷的民族歧视政策,愤而弃笔从戎,为国纾难,他先后举办过地方团练,任过指挥使、总兵、中军府都督等军队高级军官职务。吴三桂的母亲是辽东大族祖家的闺秀,大名鼎鼎的祖大寿、祖大弼、祖大乐等镇守辽东的重要军事将领都是吴三桂的舅舅。生活在这样富足殷实的革命军人大家庭中,不用说吴三桂受到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军人的尚武精神从小就灌注在了他的血液骨髓里了,据说在他几岁的时候就“手不离箭,身不离鞍”了,因为家里常有军官往来,每来一个他都要缠着人家和他过招。他的这些都被自己的舅舅祖大寿看在眼里,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军人材料,于是对他悉心培养,使他的武艺骑射本领有了更大的进步,尤其是培养了他勇敢、不畏艰难的性格。除此之外,他还勤于文学的磨练,据说他读书“终日无惰容”,他尤其欣赏光武帝的两句话“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一切说明吴三桂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有着积极上进的心理,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价值在那里。生在富豪家庭却没有一点纨绔习气。

十四五岁得时候,他开始步入上层社会圈,据说当时无论是名公巨卿还是文人雅士都以能结交吴三桂而为荣,这当然和他不同寻常的身世以及才能是分不开的,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的外表。据说他是那时人见人爱的美男子,白皙的面庞,如剑的眉毛,炯炯有神的眼睛,挺拔的鼻梁,再加上谦谦君子的风度,轻财好士的豪爽,为他在上层社会赢得了巨大的美誉。


应该说吴三桂天生就是官场上呼风唤雨的能人,他熟悉社会各个阶层的规则,对社会下层人物他能慷慨相救,对与他类似的人能以礼相待,对文人他能附庸风雅,对身居高位者倾身攀附但却不露声色。明朝后期,宦官把持朝廷权柄,他们经常被当作皇帝的代言人到各地军队充当监军,军官只有巴结好这些太监才能坐稳升官,否则别说升官有时连脑袋也保不住,一些正直的人很是不齿和这些畸形人为伍,但为了前途又不得不巴结他们,但好多是面和心不和,但对吴三桂来说,和这些人相处却如鱼得水,他曾经就拜到辽东充当诸军监军的大太监高起潜为义父,之前他还拜在以兵部尚书出任蓟辽总督的洪承畴门下,这一切为他在军队的日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630年,刚上台三年的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多项罪名凌迟处死了明朝抵挡后金的辽东柱石长城袁崇焕,袁崇焕的含冤屈死使明朝的东北边疆失去了坚实的墙基,后金的骚扰一下子又活跃起来,此时,内陆的农民起义之火也烧得越来越旺,焦头烂额的崇祯皇帝慌乱中把镇守辽东的重任交给了祖大寿和吴三桂父子。此时吴三桂还是一个愣头青小伙子,他刚在两三年前中了武举,开始他的军事生涯。这当中一件偶然的事情,使吴三桂不经意间名声鹊起,驰名军间。一次,吴襄带了五百骑兵外出侦查敌情,刚刚出行一百多里,突遇皇太极率领的四万军队,吴襄率队匆忙往回赶,但还是没逃脱敌人的追赶,在快要到达边城的时候被包围了,敌人采用了围而不攻的办法,想逼迫他们投降,吴三桂在城楼看到父亲处于困境,赶忙请求舅舅祖大寿出兵救援,祖大寿出于大局的考虑没敢派兵施救,吴三桂不想眼睁睁地失去父亲,悄悄带着20多个家丁分几路突袭敌人的包围,吴襄在包围圈内也奋勇突围,祖大寿在城楼上也命令士兵擂鼓助威,皇太极以为是祖大寿的诱敌之计,赶忙命令军队打开一条通道放出吴襄,自己率军撤围而走。这些情景都被祖大寿看在眼里,非常激动,亲自出城三里迎接吴三桂父子,百感交集地抚摸着吴三怪说:“儿不忧不富贵,吾即题请封拜。”后来知道了原委的皇太极也羡慕地说:“好汉子,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不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吴三桂就是凭着这次几乎是单枪匹马的救父行动使他驰誉军队,更引起崇祯的注意。1632年,刚刚20岁得他就被提升为游击将军,后来又任副将,之后在洪承畴和高起潜的举荐下不到30岁就做到辽东总兵。

1641年明朝和后金进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战争,史称松锦之战,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被包围,吴三桂献计突围并自告奋勇在前面开道,但可惜的是吴三桂的先锋部队打了出来,而洪承畴的大部队没能逃出,且洪承畴、祖大寿等大将也被抓获,并且不久投降了敌人,明朝的辽东丢失。


面对吴三桂的杀出,朝廷不少大臣说他是逃兵应该严惩,但此时的崇祯不知被谁醍醐灌顶了,有了一线之明,硬是没听这帮站着说话不腰疼家伙们的烂话,不但不严惩吴三桂,且要求朝廷马上嘉奖吴三桂,并鼓励吴三桂招抚流亡军人,重振边疆部队。吴三桂对崇祯的信任自然是感激涕零,拼死效命,不久他就又组织起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在明朝东北边将或死或降的情况下,吴三桂大浪淘沙成为了大明王朝东北的一柱擎天,支撑着岌岌可危的大明边疆。


洪承畴的被俘,使锦州陷落,大明王朝苦心经营十几年的宁锦防线被撕破,明朝在东北边疆的败局逐渐显露,宁远就成为了大明在山海关外的最后一座堡垒,,这时吴三桂成为了明朝在宁远城的最高军事长官,也成为了明清两大政治集团斗争的焦点人物,崇祯和皇太极的目光分别从北京和盛京投过来,聚在他的身上。

皇太极作为满清的开国君王,确实具有开国帝王的雄才大略,在确立了自己准备经营天下的时候,就不再把攻城略地,死拼硬打当作自己取得天下的唯一手段,尤其对于那些可以为自己所用的汉族人,他以多种手段对待,既有政治上的拉拢也心里上的拉拢,对吴三桂这种手握重兵的汉族大将,他更多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他不但自己御驾亲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高官厚禄裂土封王来相诱吴三桂,而且通过汉族的那些降将诸如洪承畴、祖大寿来诱降吴三桂,甚至还通过其他手段来说服吴三桂的亲戚朋友,让他们在吴三桂身边进言,但吴三桂从始至终也不为所动,他的军队像磐石一样稳稳地镶嵌在大明东北的疆界上,使满清的军队难以越过。


此时在大明国家内部,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崇祯十七年的时候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挥军直指北京,崇祯像热锅上的蚂蚁着急和大臣商议对付办法,结果弄了一个月也没形成最后决议,直到李自成大军逼近京畿时才下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入关勤王。吴三桂三月初接到诏书时,将宁远军民五十多万以最快的速度撤至三海关,作了妥当的安排后三月十三日,率主力明军向着北京的方向飞驰而去,可没等三桂赶到京畿,李自成已经兵不血刃地进入北京,崇祯已经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了。一个国家失去了皇帝意味着什么?那就是灭亡啊。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只能暂时再撤回到已经成为大清和大顺相夹的孤城山海关。


此时吴三桂已经失去了自己效命的皇帝,生存环境也受到了极大威胁,因为两边都是已经明确建立了政权的国家,该如何抉择,成了他内心最痛苦的事情,更何况现实也逼迫着他得快速做出选择,因为多尔衮的满清军队正加速向山海关逼近,而李自成的军队也向他开进,以他手里的军队而言,那是根本无法去对付两个国家军队两面夹击的。


大势已去,天命难回,国家已亡,但家族还在。在现实和利益面前。他最终倾向了李自成,在他接受了李自成犒军的大量黄金白银和封侯的诏书后,把自己的军队交给了起义军后,开始动身前往北京朝见他的新主子。


那年的四月五日,当他率部来到河北玉田时,正好遇到了从京城逃出投奔他的家仆。向他哭诉了农民起义军在京城的胡作非为,连自己的父亲吴襄也没能逃过这场厄运,这对他来说无异于是泼在心头的一瓢冷水,但他对现实还是心存幻想,认为只要自己进京,不但家产可以重新被放还,父亲和家人也会被平安释放。在这问话的不经意间他问起了自己的爱妾陈圆圆怎样,当他得知已经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抢走之后,吴三桂的精神幻想彻底崩塌,一下暴怒起来,当场抽出身上的宝剑,把面前的一张桌子劈成两半,脸上的青筋条条绽出,愤愤地说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之后调转马头率领他那如狼似虎的三万大军直奔山海关,他要让李自成的不仗义必须付出不仗义的代价。他风驰电掣奔回山海关,在接手驻防山海关的农民军还不知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就被斩尽杀绝,然后他下令全军为崇祯服丧,设座遥祭,和手下将士歃血为盟,发誓要灭掉李自成,为明朝复仇。这就是尽人皆知的“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历史故事之渊源。


吴三桂因一女子置自己家族父母甚至民族于不顾,开始向满清借兵复仇,最终却使自己沦为汉奸,成为千古让人唾骂的对象,不能不让人遗憾,但当我们平心静气设身处地地想想的时候,可能我们的骂口就要闭上,因为过错实在不应该落在吴三桂头上,是李自成集团眼光的短视逼反了吴三桂,更何况以他们的胸襟和眼光根本就担负不起统治国家的大任,这也可能是吴三桂从当时的情况就分析出他们是一帮乌合之众后最终敢承担如此沉重精神负担做出的痛苦抉择的原因。


之后不用说吴三桂的家族父母等人的遭遇了,那是满门被抄斩,李自成还把吴三桂父母的头颅挂在城墙上威胁吴三桂,这只能是使事态更加恶化,更加激起吴三桂的复仇烈火。


一个人有时在愤怒时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无法估计的,更何况是一个手握重兵的将军。吴三桂回到山海关不久,李自成就御驾亲征,带领数十万军队攻打山海关,怒极了的吴三桂率自己手下五万精兵誓死还击,但还是以卵击石,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向清军借兵,之后在多尔衮的协助下,把李自成的农民军打得落花流水,他一直把李自成穷最猛打到湖北的九宫山,最后李自成被当地的百姓打死。


应该说吴三桂最初是不想成为汉奸的,他向满清借兵的真正目的就是报家仇,是自己力量弱小的无奈之举,从小就受到良好传统教育忠君思想教育的他也知道随意当汉奸的后果,所以他和满清借兵也是几经周折,多次谈判,但最终他还是和满清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毋犯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吴三桂看来最坏的打算也就是准备和满清以黄河为界,建立南北两个国家,保持友好关系,自己辅佐崇祯的后代。但有时形势的发展根本不是一个人所能预料到的,更何况满清早已别有用心,想方设法来糊弄吴三桂,在吴三桂穷追李自成的时候,顺治就以皇帝的名义分封他为平西王,这样吴三桂就被人家一步一步稀里糊涂地给自己头上戴上了一顶王冠,既然是满清分封的,你还能另建国家?最后可以说吴三桂的想法和现实发生了南辕北辙式的变化。另外大明也有大批朝廷大臣和地方大员在满清高官厚绿的诱惑下纷纷变节投降,吴三桂在现实面前也只能认命了,什么原来拥立太子的想法等渐渐在现实面前变成了泡影。他的思想正在发生着彻底的变化。


开弓没有回头箭,一个人脚踩两只船就意味着无船可踩,为了对满清表示效忠,之后吴三桂彻底断绝了和南明政权的关系,并在彻底消灭了农民起义军后,自己主动请缨追杀南明的永历皇帝,最终在云南缅甸一带拘捕了永历皇帝,任永历皇帝如何地泣血哀求,他也六亲不认,硬是逼迫永历自杀了事。自此吴三桂把他的汉奸帽子结结实实地戴在了头上,成为了任后人唾弃的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吴三桂自从追杀死永历皇帝后,心里也就踏实了下来,自认为给满清拿下了半壁江山,又把自己旧主人的亲朋好友赶尽杀绝,对满清也够哥们义气了,于是美滋滋地做起了平西王,把自己的封地俨然当做一个国中国来经营,不但自己王国的大事自己做主,有时甚至染指朝廷大事,起先,因为满清刚刚统一中国,还能对他的颐指气使隐忍,但当到了康熙朝的时候,康熙不干了,他认为“三藩”的存在让他夜不能寐,他们就是大清的三颗炸弹,发誓要削去,尽管康熙这位年少皇帝的这种提议遭到大多数大臣的反对,但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寸步不让,就是要彻底铲除这些狂妄自大的藩王。终于削藩政策开始了,吴三桂再一次被放在了热锅上开烤,他可在年老之际不愿意放弃自己养尊处优的生活,几经周折,他又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居然称起了皇帝,向康熙宣战。这就成了一个典型的反复小人,再加上他的军队多年无战事,早已不是当年的虎狼之师,战争进行得极不顺利,节节败退,最后吴三桂在忧虑焦急中死去,终年
67岁。之后他的余部很快被康熙平定下去。


吴三桂从历史舞台上的谢幕,使后人最终对他有了一个盖棺定论的公正评价,那就是他是一个十足的自私的投机分子,一身几乎都游走在危险的边缘地带,以赌博来获取最大的利益,但最终在赌博上输得一败涂地,在厚重的历史典籍中将很难有翻身的时候了,但同时他的所作所为也给后人留下了一道迷雾横天的风景,让人说也说不完,猜也猜不尽。

好书任你读,只需点开链接即可阅读:

01.午夜凶宅
02.网络最流行小说:官场红人是如何历练出来的?
03.现代官场现形记:是男人就要活出个人模狗样!
04.平民屌丝的升迁之路
05.波云诡谲官场路
06.一个农村孩子的升官历程
07.想娶个好媳妇原来有这么多套路?真是服了
08.把权力当取款机,把单位当私人领地,这家伙终于落马了!
09.一夫当官,万人跟从
10.村官:职位不高,权力挺大
11.七个盗墓贼
12.无敌战士
13.冥婚鬼妻

1.昔日老家的洪水
2.老家乌兰察布的莜面囤囤
3.老家的莜面烩菜
4.我和小狗的故事
5.妻子的菜地
6.乡村昔日磨刀记忆
7.北宋亡于一种神秘的鸟
8.妻子,你的辛苦委屈我知晓……

【声明】本平台“老事旧人”本是鄙人生病期间为打发难熬的时光而开设的一个个人文学原创平台,现在向广大的文友开放,如果喜欢文学创作的朋友有符合本平台风格的文章想发表,可以加本人微信,顺便提供作者介绍和一张个人照片,通过微信直接发来。本平台第一篇文章均为原创,欢迎大家分享转发,但任何其它媒体或自媒体在未经授权情况下不得私自转载,如转载请联系本平台授权,且一定注明作者姓名,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老事旧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