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兰察布后山地区“圪”头词方言集锦及释义

 新用户06868399 2020-06-24

文/ 孟泽辉  校对 编辑/王成海

本平台“老事旧人”为原创文学平台,所发作品均为原创作品,欢迎大家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媒体在不经过本平台同意的情况下转载和盗用本平台文章,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乌兰察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方言属晋语区——张(家口)呼(和浩特)片,使用人口众多,特色鲜明。从清末民初以来,通过人口迁徙、农耕立足、民族融合,改变了口外蒙古社会与经济结构,生活与语言成分,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方言文化。圪头词在整个口外方言中普遍存在,应用频率较高,流传和沿用范围较广。其产生和发展因年深日久而无从考究,但由于其别具特色而一直沿用不衰,尤其是在日常口语和民间文学作品中,圪头词更是被大量地引用,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乌兰察布(集宁本地话)方言。

圪字在本地读音为[kəʔ],声母是舌塞音[k],韵母是央元音[ə],带有比较明显的喉塞音[ʔ]。圪字一般没有词汇意义,不能区别词性,大多数情况下只起标音作用。圪头词指以圪字起头的词,是一个语音形式上的概念,而不是结构上的概念。圪头词按结构分有单纯词和派生词两种,按词意分有一词一义、一词多义两类;圪头词在方言中,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象声词。按词性分类列举集注如下:(列举集注重复出现的语汇用“~”表示)

圪头名词

圪头名词指具体存在的事物,基本形式是“圪A”式,即由前缀圪和一个词根构成,词根以单音节为多。名词中也有少数三字结构,例:[kəʔ liɔ ti ]圪梁地、[ kəʔ liɔu tsɿ]圪料枝等。除此之外,三字结构的名词,大多是在“圪A”式的基础上,在其前加词根形成的,也就是说它可以受其他词(短语)修饰,例:[ ɕiən  kəʔ tʻuŋ ]袖圪筒、[ məʔʔ tuŋ]木圪墩、[tʻu kəʔ tuei ]土圪堆、[sæ kəʔ tuŋ]山圪洞,这类词中间的圪字可去掉,构词完整,意思不变;在圪字前后加词根修饰,词中间的圪字不可去掉,例:[tɕiɔ  kəʔ læ]犟圪榄、[ niɔu  kəʔ tsua]尿圪抓、[ tsæ  kəʔ tɐʔ]毡圪瘩、[xuɐʔʔɔu]活圪泡、[ piɐʔʔ tɐʔ]鼻圪瘩等。

在“圪A”式后面附加“日”“儿”的后缀构成“圪A日”“圪A儿”式。这两种都是名词形式,例:[kəʔ tsɔʔ]圪桩日、[kəʔ læ zəʔ]圪榄日、虽然词意不变,但有生硬的感觉。大部分圪头名词具有“圪A日”这种形式,先有圪头,后有日尾。“圪A儿”式在圪头名词中数量不多,在“圪A”式后面附加“儿”,不但词性发生了变化,而且词义也发生了变化。例:[kəʔ niɔu]圪鸟(缝衣服)为动词,[kəʔ niɚ]圪鸟儿(小伤疤)则为名词;[kəʔ liɔu]圪撩(微小的动作)为动词,[kəʔ lyɚ]圪撩儿(形容头发卷曲)为形容词;[kəʔɔu]圪泡(指私生子或杂种),而[kəʔ pʻɚ]圪泡儿(表示小气泡)。有的词后面既可加“儿”又可加“日”,但意义不同,例:[kəʔ tʻɛi zəʔ]圪台日,表示一般的台状物,而[kəʔ tʻɚ]圪台儿则表示台阶儿。在这类词的前面还可以加上一个名词性词根,构成“NA儿”或“NA日”词结构,这一名词性词根用以限定该词的意义范围,例:[xua kəʔ tɚ]花圪朵儿、[miæ kəʔ suŋ zəʔ]面圪糁日、[ɕyɐʔʔ tɕia zəʔ]血圪痂日等。

“圪A”式也可以用叠音形式表达意义,重叠后的形式变成“圪AA”式,例:[kəʔ xu xu]圪虎虎、[kəʔ tsa tsa]圪乍乍,这是圪头名词最常见的同根同义形式。重叠词具有明显的表小、表爱的附加色彩,显得语气亲切柔和。在儿童用语或儿童对话中出现较多,几乎所有的圪头名词都可重叠。

[kəʔ lɔu]圪崂——角落,亦称圪旯旯。

[kəʔ ləŋ]圪塄(楞)——田地边堆积的长条形土堆。亦称说话办事冷酷无情。 

[kəʔ liɔ]圪梁——小山脊。

[kəʔ səŋ]圪渗——下小雨(情态动词)也作圪淋。

[kəʔ tæ]圪蛋——1.小土包,2.盛液体或固体的容器,3.身体长出的肿块,4.泛指一切不平展的地方,5.引申义指做坏(错)事,例:你可拉下~啦!

[kəʔ tɐʔ]圪瘩——1.不定量词,例:土~、石头~,2.引申义指家中最小的孩子,例:老~,3.也指身体长出的肿块,4.指线或绳打了死结,5.指用羊毛擀成的毡靴,6.指块茎蔬菜,例:芥菜~,7.用白面做成的食物,例:揪~子,8.也指同事之间产生了意见。

[kəʔ tɕiæ]圪尖——物体的顶端,亦称圪尖尖。

[kəʔ tʻəutʻəu]圪头头——物体边角末端,亦称圪乃乃。

[kəʔ tsueitsuei]圪嘴嘴——容器的小口。

[kəʔ tɕiɔu tɕiɔu]圪角角——角落、死角。

[kəʔ niəu zəʔ]圪扭日——胳膊肘子。

[kəʔ tsɿ uɣ]圪肢窝——腋窝。

[kəʔ ɕiɐʔ]圪膝——膝盖。

[kəʔ tuəʔ]圪剫——拳头。

[kəʔ tɕiəu]圪鬏——小女孩梳的小辫子。

[kəʔ tuŋ]圪洞——地面的浅坑。

[kəʔ pɐʔ]圪卜——小坑、凹陷的地方。

[kəʔ səŋsəŋ]圪糁糁——细小的颗粒,例:雪~。

[kəʔ paʔ]圪疤——1.伤口愈合后的痕迹,2.指瓷器上的烧结块,3.破损瓷器铆合的铁钉。

[kəʔ tɕia]圪痂——伤口愈合后没脱落的表皮,亦称圪痂痂。

[kəʔ tsɐʔ]圪渣——物质经过提取有用成分后剩余的残渣,例:药~、油~、豆~。  

[kəʔ tʻuɚ]圪团儿——1.面食,多用荞面、白面制作,2.比喻人无精打采,或睡觉蜷曲的样子。

[kəʔ Iiŋ]圪伶——类似松鼠的动物。

[kəʔ tiŋ]圪丁——雄性绵羊。

[kəʔ təu]圪蚪——蝌蚪。

[kəʔniɚ]圪鸟儿——疤痕,也指衣服上的皱褶。引申义指醉酒的样子,例:看他又喝醉了,腿还打~哩!

[kəʔpʻɔu]圪泡——指私生子或杂种,有时前面加老、小、活、死、灰、愣等。

[kəʔtɕiəʔ]圪节——指植物茎秆分支处的段落。

[kəʔtɕiəʔ]圪截——短木棍或碎柴草。

[kəʔtɕyɐʔ]圪橛——一头尖的木棒,楔进地里可拴牲畜或系绳索。

[kəʔɛi]圪台——稍高处可放物件或坐人的小平台。

[kəʔpɔu zəʔ]圪包日——包裹。

[kəʔʔpɛi]圪瘩白——圆白菜。

[kəʔliɔpʻi]圪亮皮——衣服的贬称。

[kəʔpiɐʔzəʔ]圪瘪日——硬纸板。

[kəʔtsɐʔzəʔ]圪折日——1.礼节,2.皱褶。

[kəʔtsʻuəʔ]圪绌——纸或衣服不平展有皱褶,引申义指吝啬、小气。

[kəʔŋɚ]圪碍儿——意见、旧怨。例:两家因为宅基地,就闹下~啦。

圪头动词

圪头动词在后山方言中大量存在,多于名词和形容词,例:[kəʔtsʻuo]圪搓、[kəʔiɔu]圪摇、[kəʔpʻa]圪爬、[kəʔtʻiɔu]圪跳……“圪A式”动词绝大部分词根(如圪摇的“摇”就是词根)可以独用,词根不能独用的只占极少部分。

圪头动词后缀重叠也大量存在,重叠后则变成了形容词,例:[kəʔxɔ xɔ]圪晃晃、[kəʔtsuɛitsuɛi]圪缀缀等。有的本身是兼词,如[kəʔtuei]圪堆,用作动词,意为堆起来;用作名词,意为人工堆起的原状物。引申义又指人的身材、体格;用作量词时,指较小的体积,例:剩下的菜论~卖,一~两毛钱。

[kəʔtɕi]圪挤——互相紧靠着坐下。例:~~都能坐下。

[kəʔtɕʻiæ]圪且——维持现状,暂时凑合。

[kəʔtɔu]圪捣——背后搞小动作,引申义指做一些微小的营生。例:手里没个~上的,坐不住哇!

[kəʔfəʔ]圪伏——小睡,引申义为短暂的休息。

[kəʔtiæ]圪踮(掂)——溜达或小跑,略微抖动,引申义指掂量物体的轻重。

[kəʔniŋ]圪拧——肚里隐隐作痛。

[kəʔtɕiɔu]圪嚼——吃东西时嘴的动作,引申义指说闲话。例:他不知胡~些啥?

[kəʔtsuæ]圪转——无目的地溜达。

 [kəʔtsɔ]圪装——不敢声张。例:他~得挺像。

[kəʔməŋ]圪蒙——假寐,小睡,也作圪眯。例:他困了,叫他~一会哇。

[kəʔɔ]圪躺——稍微歇息。例:你先做,我先~一会儿。

[kəʔfæ]圪翻——肚里不舒服,引申义指说别人长短和闲话。

[kəʔtsʻɿ]圪嬨——撒娇,多指儿童,也作圪稚。

[kəʔtsʻæ]圪铲——形容女子语言、行为不庄重,含有撩逗、谄媚的色彩。

[kəʔtsyɐʔ]圪噘——气恼的样子,或指傲慢的神态。

[kəʔna]圪纳——皱眉头,缩鼻子,多指小儿哭状。比喻义指痛苦的状态。

[kəʔtsəu]圪抽——1.身体抽搐,2.不情愿,3.也指故意出难题,例:有话说在明处,别~人好不好。

[kəʔuɤ]圪窝——1.和衣小睡,2.比喻贪吃懒睡,例:人家都在干活,他整天~在家里不出来,3.隐藏,例:他在山里~了几天。

[kəʔtʻɐʔ]圪沓——小声说话,多指上年纪的女性。

[kəʔsəŋ]圪瘆——看到恐怖的场面使人不寒而栗。

[kəʔtsɐʔ]圪咂——慢慢地吮吸,多指婴儿吃奶状。

 [kəʔpəŋ]圪嘣——努力向上争取。

[kəʔtɕy]圪锯——慢慢地消耗。例:肉不多了,慢慢地~地吃哇。引申义指慢慢地折磨。

[kəʔly]圪缕——在乳头或其他有小嘴儿的物体上吸取。亦作圪唰。

[kəʔmiŋ]圪呡——小口喝。例:干活累了,~几口酒提提神。

[kəʔtsʻuɛi]圪揣——干活、办事拖拖拉拉,亦作圪擞。

[kəʔuŋ]圪吞——慢慢地向后移动。

[kəʔlɔu]圪捞——从狭窄的缝隙中探捞东西。

 [kəʔsuɐʔ]圪缩——变小。例:新衣服见水就~了。

[kəʔsuo]圪索——缩回。例:他见了厉害的就~回个啦。

 [kəʔla]圪拉——有意无意地保持着某种关系。

[kəʔtsʻa]圪叉——干预。例:我们两家的事,你~个中间算个做啥的?

[kəʔtsɿ]圪制——有意控制或摆布他人,亦指短时间地等待。

[kəʔtsʻuæ]圪窜——无确定方向地游荡,也作圪悠。

[kəʔliəu]圪遛(溜)——悄悄地走了,亦指细长的物

体弯曲。

[kəʔtsæ]圪攒——聚集。例:他~下几个钱,都看病用

了。

[kəʔnɔu]圪挠——抓耳挠腮,亦指挠痒痒。

[kəʔli]圪利——挠他人脖颈或胳肢窝使其发笑。

[kəʔkʻəu]圪抠——1.少量扣除,2.慢慢地抠动。

[kəʔtiæ]圪颠——1.指叫人,例:去,你把他~出来。2.指倒东西,例:他的酒杯不满,再~点。

[kəʔtsʻu]圪楚——近距离的细瞅。

[kəʔtɕiɐʔ]圪夹——1.拿东西,2.忍受。例:尿紧得贵贱~不住了。

[kəʔtɕʻyæ]圪蜷——蜷曲,他大概不舒服,吃完饭就~炕上睡个啦。

圪头动词以后一个动词为词根,前面加圪构成偏正式词,它具有表小色彩,指幅度较小或时间较短暂的动作行为。例:“吵”是大声说话、吵闹,[kəʔtsʻɔu]圪吵,则是小声说话,又引申出“议论”“商量”的意义来。“搅”既指大幅度搅拌,也指小幅度搅动,[kəʔtɕiɔu]圪搅,则仅指小幅度搅动,由此又引申出“干扰人的正常工作或事情的正常进行”。其他表示范围略小或程度略轻的圪头动词在乌兰察布方言中大量地应用,例:

圪喘  圪扯  圪绊  圪挂  圪捏  圪炖  圪混  圪停

圪闹  圪抖  圪眨  圪晾  圪弯  圪哄  圪守  圪凑    圪扭  圪逗  圪戏  圪迭  圪绕  圪翘  圪兑  圪缠  圪钻  圪长  圪抗 圪扇  圪询  圪滚  圪揉  圪捃

圪仰  圪摆  圪鬼  圪站  圪乘  圪踅  圪触  圪拖

圪欠  圪蠕  圪板  圪及  圪鼓  圪蔫  圪耽 圪熏

圪调  圪嗡  圪掖  圪显  圪候  圪威  圪菜  圪跨

圪哼  圪躲  圪卷  圪拦  圪谝 圪蹲  圪嚓  圪抓

圪颤  圪存  圪架  圪匾  圪煨  圪朽  圪哈  圪冲

圪憋  圪拔  圪噎  圪呆  圪顶  圪尦  圪蚤  圪撺

圪攘  圪咕  圪绺  圪嘟  圪略 ……

在“圪A式”动词基础上还可重叠构成“圪A圪A”式,这种重叠词大量存在。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后,所包含的意义是说话者认为该行为时间较短或该行为较为简单容易。而乌兰察布方言中,“圪A”式动词重叠后也具有类似意义,强调动作行为的小幅度持续或反复。例:[kəʔɔu kəʔɔu]圪掏圪掏、[kəʔniŋ kəʔniŋ]圪拧圪拧、[kəʔtsɿkəʔtsɿ]圪制圪制、[kəʔ nuo kəʔ nuo ]圪挪圪挪、[kəʔtsʻuo  kəʔtsʻuo]圪搓圪搓、[kəʔkʻəu kəʔkʻəu]圪抠圪抠、[kəʔzəŋ kəʔzəŋ]圪忍圪忍……

圪头形容词

从表义上看,圪头形容词多指感觉和状态。例:“圪A

指感觉;“圪AA”指状态,两者表示的程度不同。前者所指程度一般,后者则含有量的意义,所表状态的程度很高。“圪A”式和“圪AA”式两类形容词在乌兰察布方言中广泛存在,其包含的语法意义与普通话形容词重叠后包含的语法意义是相似的,都表示在原有形容词基础上,程度更为加深。

在“圪A”式的基础上重叠词根构成“圪AA”式,这类词在乌兰察布方言中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例:[kəʔni ni]圪腻腻、[kəʔuæ uæ]圪弯弯、[kəʔIiɔ Iiɔ]圪梁梁、[kəʔnɛi nɛi]圪乃乃,这种形式表示的意义在“圪A”式的程度上,又进一步加强了词所包含的意义。另外,还有一种“圪AA式”,是在没有“圪A式”的情况下存在的,例:[kəʔuɛi uɛi]圪畏畏、[kəʔia ia]圪压压、[kəʔtsəŋ tsəŋ]圪铮铮,“圪AA”式一般多见于形容词。圪头形容词尾一般都加结构助词“的”,也有个别形容词词尾儿化,例:[kəʔɕy ɕy tʔ]圪虚虚的、[kəʔtɕʻyəʔtɕʻyɚ]圪曲曲儿。词尾加“的”表示肯定意义,不加“的”尾表示语气的缓和与加深,不儿化,也不加“的”尾,语气加重,表示肯定意义。

[kəʔsuæ]圪酸——故作斯文,摆架子。

[kəʔiŋ]圪瘾——形容看到脏东西时的心理状态。

[kəʔni]圪腻——反胃的感觉,可变成“圪AA”式。

 [kəʔzəŋ]圪韧——形容物件有韧性,引申义指衣服快干的程度,可变成“圪AA”式。

[kəʔliɔu]圪料——形容某人的性格不随和、不合群。

[kəʔtɕʻiəʔ]圪怯——胆怯、畏缩、害怕的心理状态。

[kəʔɕy]圪虚——自我陶醉,惬意的样子。

[kəʔɕiŋtɕʻi]圪腥气——指鱼的气味。

[kəʔsæ tɕʻi]圪膻气——指羊肉的气味。

[kəʔtsʻɛi tsʻɛi]圪采采——1.突发性的声音,例:~地打了个喷嚏。2.指摔跤的状态,例:~地跌了一跤。

 [kəʔtəŋ təŋ]圪瞪瞪——忿恨的情绪。

[kəʔyŋ yŋ]圪晕晕——酒喝多了的状态。例:我今天又喝多了,头~的。

[kəʔtsʻəŋ tsʻəŋ]圪乘乘——满脸不高兴的样子,板着面孔,引申义指果断。例:他~地拒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

[kəʔsuei suei]圪祟祟——拘谨的样子。

[kəʔtsʻu tsʻu]圪楚楚——丧失亲人无依无靠,引人同情。

[kəʔɕiəu ɕiəu]圪朽朽——形容精神萎靡或无人理睬失魂落魄的精神状态。

[kəʔiæ]圪舔舔——谄媚状。例:他那~的样子,真叫人看了恶心。

[kəʔmɛi mɛi]圪美美——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状态。

[kəʔlʔlʔ]圪列列——恼怒的样子。

[kəʔnu nu]圪扭扭——扭动身躯。例:张三说话嘴上没个把门的,大家给了个不好看,~地走啦。

[kəʔsu su]圪竖竖——高而直,常形容高大人的身材。

[kəʔpʻapʻa]圪爬爬——形容字写得不好。例:我那几个~字,端担不出去。

 [kəʔpa pa]圪叭叭——形容捆绑的牢固。例:这车货刹好了,~的。亦称圪奔奔。

 [kəʔpʻiɔu pʻiɔu]圪飘飘——春风得意的样子,也指醉酒状态。

[kəʔma ma]圪麻麻——疼爱孩子的一种心理状态。

 [kəʔtsʻæ tsʻæ]圪颤颤——精软或晃动。

[kəʔIəu Iəu]圪楼楼——形容车上的东西装得多、码得高。亦称圪晃晃、圪扬扬、圪压压、圪锥锥。例:小四轮~装了一车玉米杆。

 [kəʔtu tu]圪丢丢——形容孩子小巧可爱。

[kəʔtɛitɛi]圪呆呆——开水翻滚的状态。

[kəʔmi mi]圪眯眯——形容开心,眼睛微闭。

[kəʔpæ pæ]圪板板——形容一动不动地坐着状态。

[kəʔnɔu nɔu]圪闹闹——胃难受。例:受凉了,肚里~的。

[kəʔnəŋ nəŋ]圪嫩嫩——弱不禁风的样子。例:瞧她那身量儿~地,能做个甚。

 [kəʔtsʻuɛi tsʻuɛi]圪摧摧——干活慢腾腾的样子。

[kəʔttsæ]圪盏盏——指明亮。例:看,那盏灯亮得~的。

[kəʔŋæ ŋæ]圪庵庵——遮掩得不舒服。例:房盖得过低啦,~得不好住。

[kəʔtɕy tɕy]圪举举——跃跃欲试,在大众场合下显示自己。

[kəʔxɐʔxɐʔ]圪喝喝——形容伤口较大。例:小王的左手叫刀子割了~一绽,缝了十来针。

 [kəʔtɕyɐʔtɕyɐʔ]圪撅撅——1.恼怒,2.向上坚挺,例:小三恼得嘴~,能拴两个毛驴。

圪头量词

圪头量词和名词一样,结构形式为“圪A”式,例:[kəʔuæ]圪团、[kəʔtɕiəʔ]圪截、[kəʔtuei]圪堆、[kəʔtuəʔ]圪嘟……多数圪头量词也可重叠词根构成“圪AA”式,含有表小的意思,例:[kəʔuæ]圪团团、[kəʔtuei tuei] 圪堆堆、[kəʔtɕiəʔtɕiəʔ]圪截截。量词同“一”搭配,可以省略圪,也可不省略圪,但其意义不变。例:[iəʔkəʔtɕiɚ]一圪截儿、[iəʔtɕiɚ] 一截儿,[iəʔ kəʔ tɕɚ] 一圪卷儿、[iəʔtɕɚ] 一卷儿等。乌兰察布方言中,大多数圪头量词可在后面附加“儿”,词性和词义都不发生变化。加“儿”的圪头量词具有极少量的色彩,是一种表示小的模糊性的计量单位,在口语表达中感觉有亲切的成分。

圪头象声词

圪头象声词在乌兰察布方言中也大量存在,例:[kəʔŋ] 圪噔、[kəʔ tsʻɐʔ] 圪嚓、[kəʔ tsɿ] 圪吱、[kəʔ ua] 圪哇、[kəʔ pa] 圪叭、[kəʔpəŋ]圪嘣……也可重叠词根构成“圪AA”式,例:[kəʔ pəŋ pəŋ] 圪嘣嘣、[kəʔŋ ŋ] 圪噔噔、[kəʔtu tu] 圪嘟嘟、[kəʔ tɛi tɛi] 圪代代、[kəʔtsʻɐʔtsʻɐʔ] 圪嚓嚓……也可以把“圪A”式象声词重叠,变成“圪AA”式,表示程度有加,例:[kəʔpa kəʔpa] 圪叭圪叭、[kəʔ pəŋ kəʔ pəŋ] 圪嘣圪嘣、[kəʔ tsʻɐʔ kəʔ tsʻɐʔ] 圪嚓圪嚓、[kəʔtsɿ kəʔtsɿ] 圪吱圪吱、[kəʔua kəʔua] 圪哇圪哇……

圪字组成的四字格词汇

在乌兰察布方言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圪字(不定位置)组成的四字格词汇,主要形式有:

圪ABC式,例:[kəʔtsʻuəʔpɐʔtɛi]圪绌八带、[kəʔIiəu pa uæ]圪溜把弯、[kəʔɕiəu ta tæ]圪朽打旦、[kəʔIiəu piæ tæ]圪溜扁蛋、[kəʔtuei ia tsʻa]圪堆压茬、[kəʔsəŋ xu xɛi ]圪糁虎害、[kəʔtiəu tiɔu tsʻa]圪丢掉杈、[kəʔtɐʔIiæ tsʻuei]圪瘩连锤。

AB圪C式,例:[matsa kəʔzu]麻杂圪蠕、[uɤ tɕi kəʔ nɔ]窝机圪[næni kəʔtsʻɐʔ]喃泥圪察、[tsʻuəʔia kəʔtɔu]碜牙圪捣、[sɿiŋ kəʔ zəŋ]死筋圪韧、[ɕɛi ma kəʔIiɔu]斜麻圪尥、[tɕʻiɔutɕʻiɔu kəʔmi]悄悄圪迷、[ma fæ kəʔtɔu]麻烦圪捣、[sɿɕiæ  kəʔtsʻɐʔ]死咸圪嚓 、[tsuei suei kəʔ tɔu]嘴碎圪叨、[pɔtɕʻiɔ kəʔIæ]棒枪圪榄。

AB式,例:[kəʔtiŋ kəʔtæ]圪丁圪蛋、[kəʔtɕi kəʔnɔ]圪叽圪囔、[kəʔ tɕi kəʔIɔu]圪叽圪崂、[kəʔtɕi kəʔtʻɐʔ]圪叽圪沓。以上词语大多含贬义,而且圪的意义已近于虚化。

A圪BB式,例:[zəu kəʔtɕiʔ tɕiʔ]肉圪叽叽、[kæ kəʔpaʔpaʔ]干圪巴巴、[tɕʻiɔukəʔ tiəu tiəu]俏圪丢丢、[zuæ kəʔnəŋ nəŋ]软圪嫩嫩、[Iæ kəʔiŋ iŋ]蓝圪茵茵。这类结构中的圪与其他结构中的圪性质不同,词缀圪具有一定的附加意义,而它没有;别的圪都是构成结构的有效成分,而它可以省略。因而,它仅仅是一个嵌入结构中的音节,可以叫作“中缀”。  

纵观乌兰察布各地以及邻近的晋西北方言,圪字在方言中的附加意义,概括来说是小。圪头名词通常表达细小的东西,圪头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幅度小或持续时间短暂等等。但是,这往往是一种字面的理解与想象,尤其是重叠或儿化后的圪头词。圪头词在表义上也不确定,名词圪堆子,既可指小土堆子也可指大土堆子;动词圪踮,既指走也可指跑。

乌兰察布地区圪头词大量存在的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从鲜卑、突厥、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语言吸收进来的;有的认为是晋西北汉人涌入蒙旗后带来的;也有的说源于民间汉字反切注音而产生的;还有的说是与上古复辅音声母有联系等等,目前都还无法确定。但是,在乌兰察布地区单音节词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圪梁,单说“梁”,一来拗口,二来人们往往一下子理解不了。这就说明圪字出现后,适应了汉语双音节化的发展,也适应人们口语的习惯,它广泛地和单音节词结合,形成了大量的圪头词。纵观收集到的圪头词,声母bcdjlzn最多,韵母aoe几乎没有。    

圪头词在乌兰察布方言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圪字组词能力较强,口语运用广泛,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但存在,而且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地区方言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地方传统色彩,由于受普通话的影响,势必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语言范畴,但是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有借鉴地使用和传承,也许能够寻觅到更为深刻和悠远的文化精髓。

参考书籍:

[1] 傅朝阳.方言小词典[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2] 马国凡.内蒙古汉语方言志[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3] 哈森、胜利.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词典[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4] 郝树林.口外方言[M].2010年9月。

[5] 郝树林.乌兰察布方言[M].远方出版社,2012年5月。

[6] 刘溢海、刘志尧、曹文.晋方言[M].山西省左云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8年8月。

[7]内蒙古自治区汉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读本.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好书任你读,只需点开链接即可阅读:

01.新官上任
02.烧尸匠
03.红颜迁升记
04.青云官路
05.2019年最流行官场小说:官途风流

06.网络最流行小说:官场红人是如何历练出来的?
07.现代官场现形记:是男人就要活出个人模狗样!
08.平民屌丝的升迁之路
09.波云诡谲官场路
10.一个农村孩子的升官历程
11.想娶个好媳妇原来有这么多套路?真是服了
12.权力的较量
13.权力的背后
14.冥婚鬼妻

15.青云直上:朝中有人好做官
16.官场博弈
17.官场上那些五花八门的套路
18.官场争锋
19.鬼阴
20.官场之雄心壮志
21.小村干部的漫漫升迁路
22.一个平民子弟的艰难成才路
23.办公室的女秘书

24阴间调查局

25.长袖善舞的女人
26.官场异类:现代包拯

27.被女上司逼婚的男人
28.小城官场

【作者介绍】孟泽辉:内蒙古察右后旗籍,小三届知青,从事文字编辑30年,主编完成《察右后旗志》《察右后旗人物志》《察右后旗军事志》《察右后旗政协志》《察右后旗大事记》《察右后旗大辞典》等地方志及文史资料1200余万字。在国家及区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2000年迁居包头市,退休生活:读书、写稿、弹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