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笼莜面||愣大喜正传【一】

 新用户06868399 2020-06-24

〓 第 1045 期  

●王成 

本平台“老事旧人”为原创文学平台,所发作品均为原创作品,欢迎大家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媒体在不经过本平台同意的情况下转载和盗用本平台文章,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山林大了,什么怪兽都可能存在!

咱是一介草民,生于农村,长在乡间,别的咱不知道,农村里发生的那些奇葩事情从小就听说过不少,有的至今想来也觉得匪夷所思,无法理解。

今天就给大家讲讲我们村愣大喜的故事。

愣大喜本姓赵,和鲁迅《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是本家,他父母受他爷爷、奶奶的影响深重,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从一结婚就竭尽全力想生个带把的儿子,在家族中炫耀一番,但没想到的是,老天偏不顺从,其父母一直在他之前接连不断地给他生了六个姐姐,直到他母亲白菲锦年近四十,按现在的话讲已经是高龄产妇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才终于生下了他,为此全家上上下下高兴得不亦乐乎,于是起名为大喜,因为他姐弟加起来七人,他是家里最小的垫窝窝,年龄又比我大,按村中风俗习惯,我称其为七哥。

大喜本不愣,愣是村人后来给人家加上去的,咱们后文自有交代;也不丑,虽然算不上一表人才,二表偏上是绝对够的,一米七五的个头,腰直背挺,方头宽脸,一双虬眉,两只杏眼,鼻梁高耸,阔口薄唇,黄白皮肤,一笑嘴角还露两个不大不小的酒窝,甚得全家人的喜欢,无论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就是连上面的六个姐姐都把他视作掌中宝、心头肉,从小在家里可以说是百依百顺,要风不敢给雨,要东不敢说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这样在全家人的呵护下大喜慢慢成长起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整个中国都处于贫穷状态,更别说农村了,缺衣少吃那是普遍现象,大喜家也不例外,但大喜却是个例外,家里仅有的那一口白面,除了逢年过节全家人集体吃上一顿,剩余的就都被大喜垄断了,家里隔个三天五日,他母亲就会和上两碗白面给大喜蒸馒头或炕饼子,家里人每天吃着玉米或乱七八糟的杂食,而大喜却吃着特供的白面,有一次仅仅比他大两岁的六姐,从吊在房梁的那只小篮子里偷取了大喜的一个小馒头,大喜发现之后,在地上打着滚地嚎啕了半天有余,谁也哄不住,一定要让父母严惩六姐,无奈之下父亲赵飒碧为了平息自己宝贝疙瘩心头之愤怒,抓着自己小女儿的头发,里外逼兜把个小女儿直打得脸肿唇胀,眼圈发黑才罢手,大喜看着父亲愤怒、凶恶的面孔,小姐姐泪眼婆娑的悲戚、凄惨,才终于咧着大嘴咯咯咯地笑出了声,一场本不该有的家庭悲剧至此落下帷幕。

大喜不仅在饭食上吃着特供,在穿扮上也决不比城市有钱人家的孩子差次,每年过年姐姐们几乎浑身上下也穿不上一件新衣服,而他肯定从头到脚全是崭新的,什么的确良、迪卡、春服尼、毛哔叽、华达尼等这些庄户人几乎很少听说到的高档布料,大喜在十几岁的时候就都穿过了。对此,村里的人在背后都窃窃私语,说大喜父母未免太娇惯大喜了,但大喜父母不以为然,甚至听到后还愤愤然,反唇相讥说:人们就说逼话,嚼舌头,眼红他们家,我家自己的事和你们有球的关系,我们有了能给孩子穿得起,你们想给孩子穿能穿起吗?村人听了嘴一撇,眼神里流露出不屑的神色,但再不明说了,私下里却还是照样笑话:过日子不看看自家实际情况,把全家的家底都投到一个小孩子身上,不知这个孩子要被惯成个啥东西了?惯子犹如杀子,骑着毛驴看唱本——咱们等着瞧吧!你们家的好戏在后头呢!

自古以来,中国乡村的闲话就像长了腿,村东的一句话用不了一个时辰,村西就会家喻户晓,大喜的父亲赵飒碧又听到后,列着扑棱棱的脑袋,不屑一顾地说:哼!那就等着瞧,以后我家大喜的生活谁能比?我六个女儿,一个女儿五百块彩礼钱就是三千,谁能和我比?就是我家大喜再不是材地,到时候一个姐姐揪撅一把,谁有这个优势?哎呀!现在的人见不得别人好,一见人家比他强,屄话就一笸箩两簸箕,真他妈不是东西,然后愤愤然从人群中掇掇达达地挤出来,拂袖而去,人群里马上发出嗤嗤的低笑声。

按照惯例一般孩子八虚岁就可以入学了,而大喜却偏偏九岁才趴在父亲的背上进入村里的学校,那倒不是因为他腿有残疾或其它毛病不能走路,而是他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怕走得腿疼,为了让他读书,家里六个姐姐齐刷刷早早地就被父母横加阻止在了学校的门槛外,每天不是帮助父母料理家务,就是拔猪菜割兔草,为的就是一来给穷困的家里节省点消费,二来为大喜将来的读书积攒点资本。

在大喜走进学校的时候,尽管那个时候已经到了大集体就要解散的尾声,但人们在吃饱穿暖上还和原来基本一样,是个大问题,而大喜家在生活上却反而比以前有了起色,刚刚二十出头的大姐已经出嫁,还是嫁了一个有手艺的木匠,也顺利给父母打闹回来五百元的彩礼钱,十八岁的二姐也找了对象,就是邻村队长的三儿子,人家家底也不薄,彩礼钱也已经到位三百,答应典礼的那天悉数交完。尤其是这几个女儿都十大几岁了,不但能为家里打理照外,在劳动上也不弱,因此家里口粮也分得多了。

既然有了钱,在温饱上也强于过去许多,大喜父母在村里的腰杆也就直了,说话的口气也就大了、硬了。【未完待续】

平台其它文章链接点开即看:

仕途无悔

乌兰察布方言版:我的白音察干

有一种灵魂高贵的鸟儿叫麻雀

又见明月,勾起我心酸的童年往事

今年国庆参加的那场婚礼,让我泪流满面!

乌兰察布到底是个啥“奇异”的地方?因何全国各地的人都愿意往这里跑

好书任你读,只需点开链接即可阅读:

01.网络最流行小说:官场红人是如何历练出来的?
02.现代官场现形记:是男人就要活出个人模狗样!
03.平民屌丝的升迁之路
04.波云诡谲官场路
05.一个农村孩子的升官历程
06.冥婚鬼妻

07.青云直上:朝中有人好做官
08.官场上那些五花八门的套路
09.官场争锋
10.办公室的女秘书

11.红颜迁升记

12.被女上司逼婚的男人

13.小城官场

14.官路亨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