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4日,随着河南省民政厅一纸文件,嵩县撤销“库区乡”建置,将原库区乡和田湖镇陆浑村合并建置为“陆浑镇”。这是嵩县继2018年1月“九店乡”更名“九皋镇”后,再一次对乡镇进行更名。 “陆浑”这一地名,并非凭空而来。春秋时期,嵩县为“陆浑戎”聚居地,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引出“问鼎中原”的故事。自汉迄唐,嵩县大多时候都叫“陆浑县”。在人文灿烂的唐代,陆浑为京畿之地,县治就设在今天的的陆浑村。陆浑山水佳天下,被誉为“伊(阳)陆(浑)名山”,引得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参、宋之问及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欧阳修等文学大家,或游历于陆浑,或寓居于陆浑,或想望于陆浑,留下大量歌咏陆浑的诗篇。今陆浑镇境内,又有库容在河南排名前五的水库、人工湖泊——陆浑水库,就更坐实了“陆浑”这一地名。 “九店乡”更名“九皋镇”,也非凭空虚改,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九皋镇境内有历史文化名山“九皋山”,《诗经·小雅》:“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九皋镇之名便来之于此。九皋山在唐代它又名鸣皋山,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对饮的好友岑勋——也即李白呼的“岑夫子”便隐居于此。李白对鸣皋山魂牵梦萦,单以“鸣皋”为题便写下了《鸣皋歌送岑征君》《送岑徵君归鸣皋山》《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鹤鸣九皋》等诗篇,并且以“……固将弃天地而遗身!白鸥兮飞来,长与君兮相亲”这样的诗句,表达出了想要和岑夫子一道梅妻鹤子、终老九皋的人生理想。 九店乡变九皋镇、库区乡变陆浑镇,这一改名,既有了历史的承继,又具了文化的内涵,显得贴切又大气。那么问题来了,嵩县共有16个乡镇,其它乡镇要不要改名,改啥名也能瞬间变得高大上呢?以下特择其要者故妄言之。 一、车村镇更名“太和镇” 嵩县车村镇总面积556平方公里,是河南面积第一大镇。以“车村”为镇名有三不妥:一是车村以村名为镇名,显得十分小气。二是车村一名是后起之名,缺乏历史内涵。在清代康熙、乾隆、光绪三本嵩县县志中,均无车村之名。乾隆版县志中清楚记载,今天的车村镇境内分为三个镇,分别是:汝源(含今白河镇及车村明白川)、孙店、东村(孙店以东)。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年李警堂编著的《嵩县乡土地理志》中,始见车村之名。这是车村里名称的由来。除车村里,在今车村境内当时还有两个里,一为汝河里(含今车村两河口)、一为孙店里(含今孙店、明白川)。从中可见车村之名历史很短,也包括地方很小,早期就是一个小村名。三是车村以车为名,却并无车的特色。关于车村这一地名的由来,《嵩县乡土地理志》记道:“南区各处都是山深谷狭,交通阻塞,惟本里首镇附近,地稍宽平,尚可通车,故名车村,以其在孙店东,故又名东村。”原来此处并非因车多而称车村,实是因此处“地稍宽平,尚可通车”差可通车而称的“车村”——而且还并行第二个名字“东村”——这样的地名,也起得太过潦草。 那么车村镇叫什么名好呢?我的意见是更名太和镇——虽然百度了一下,国内叫太和镇的地方有几个,但车村与“太和”二字最具渊缘。 首先,车村境内在北魏时期建有太和城。太和城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前后,早于唐南诏太和城建城约230年。遗址在今车村街西,遗址面积约23万平方米,东西长800米,南北宽300米,现存东南西三面北魏时期夯土城墙,高约3-8米。至今遗址内犹有东城、西城二村村名。车村在北魏时期属南阳郡的鲁阳,太守郦道元于景明中(公元508-512年)其间曾率众考证汝水,据其所注《水经注》记载:“今汝水西出鲁阳县之大盂山黄柏谷,岩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径崎岖,人迹裁交,西即卢氏界也。其水东北流,迳太和城西,又东流迳其城北。”印证了太和城的存在。乾隆版《嵩县志》:“太和城,县南太和山下,后魏时筑,西魏得其地置兵为防御之所。” 其次,车村境内有太和山,据记载是神仙尹公度飞升之地。《太平御览》引《三洞珠囊》记载:尹轨,字公度,太原人。博极群书,晚乃学道,常服黄精,年百馀岁,言天下盛衰安危吉凶,未尝不效。入太和山,仙去。更早的东晋葛洪《神仙传》记载:“近光熙元年(公元306年),闻公度到南阳太和山中。指明此太和山为南阳太和山,亦即南阳郡鲁阳的太和山,非今湖北武当山(亦名太和山)。车村有太和山,唐人更是有诗为证: 宋之问《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到枫香林以诗代书荅李舍人适》:“晨登歇马岭(山名),遥望伏牛山(山名)。孤出群峰首,熊熊元气间。太和(山名)亦崔嵬,石扇(山名)横闪倏……” 皇甫冉《渡汝水向太和山》:“落日事搴陟,西南投一峰。诚知秋水浅,但怯无人踪。” 还有,车村境内有太和川。《水经注·滍水》:“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滍水出焉”,“滍水又历太和川,东迳小和川……”唐杜佑《通典》记载:“后魏孝文太和中,襄阳蛮酋雷婆思率户千馀内徙,求居太和川。”说的是北魏孝文帝时期,襄阳蛮首雷婆思率领千余户人向中原迁徙,向魏孝文帝恳求居住在鲁阳太和川。古代的太和川,大约包含今天的车村川全境。 太和之名,在车村境内沿用了一千多年。至清代康熙时,犹有太和保,属旧县里;至乾隆时,犹建太和里(分旧县里置,摄保六:汝河、东村、孙店、白河、官庄、柳林),包含了今天嵩县白河镇、车村镇及木植街乡等地。 二、旧县镇更名东亭镇或伊阳镇 在嵩县,车村不是村,旧县不是县,都是镇的名字。 旧县镇之所以叫“旧县”,乃因此地在古代曾是东亭、伊阳两个县治的所在。 东亭县,约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置,属宜阳郡,北周同,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按照《水经注·伊水》记载的方位,东亭故城当在今旧县街一带。“……故名斯川为鸾川(今栾川)也。又东为渊潭(今潭头镇),潭浑若沸,亦不测其深浅也。伊水又东北,迳东亭城南。又屈迳其亭东,东北流者也。”《清嘉庆一统志》的记载印证了这种说法:“东亭故城,《元统志》有故伊阳城,在嵩州西南九十里。盖即东亭遗址。”唐代宋之问在陆浑建有山庄居住,留下大量歌咏陆浑风光的诗篇。他的《夜饮东亭》一诗写道:“春泉鸣大壑,皓月吐层岑。岑壑景色佳,慰我远游心。暗芳足幽气,惊栖多众音。高兴南山曲,长谣横素琴。”从描写的景物及地理位置来看,其夜饮的东亭即应是东亭故城。 伊阳县,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上任后,把陆浑县南北拆分为陆浑和伊阳两县。北为陆浑县,县治在今天的陆浑镇陆浑村;南为伊阳县,县治在今天的旧县镇原东亭城旧址。唐《元和郡县图志》:“伊阳县,畿。北至府二百六十里。本陆浑县南界之地,先天元年割置伊阳县。” “伊阳”一名沿用的是东魏“伊阳郡”(治伏流城)之郡名。因伊阳城建在伊水之北,山南水北为阳,故名伊阳。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记载:“伊阳故城,(嵩县)旧县乡旧县村西,宋代。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500米。附近历年来多发现宋墓。” 五代时,陆浑县废,并入伊阳县。北宋时,伊阳县域再扩展,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伊阙县(今伊川县)改隶伊阳,这时候伊阳的北界已达伊阙(今龙门山)。北宋时伊阳县治仍在今旧县,宋初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记载:“伊阳县,南三百六十里,旧三乡,今四乡。本陆浑地,唐先天元年十二月,割陆浑县置伊阳县,在伊水之南,去伊水一里。” 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战乱,伊阳城残破。金代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设嵩州,伊阳以县属。在这前后,伊阳县治治所发生了变化,乃从今嵩县旧县镇迁入今嵩县老城,并且成为嵩州州治所在。据当地学者冉令闻先生所著的《冉令闻见闻录·旧县古文物杂记》记载:1985年嵩县旧县街发现一处古墓,砖上有字“大金国、河南道、伊阳县、旧县堡”,右刻“皇统七年”(公元1147年)。如果此记载属实,那么说明至少在1147年,伊阳古城已变成“旧县”。《元一统志》明确记载了:“古伊阳城,在嵩州。在西南九十里旧县是也。”这就从正史明确了元代嵩州府治和伊阳县新城治所已不在旧县(而在今嵩县老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四月,“嵩州”降州为县,成为“嵩县”。“伊阳”县同时废。 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十二月,朝庭以汝州之伊阙故县置伊阳县,并析嵩县(割去嵩县东四保十二里)及鲁山县二县地益之。这时的伊阳县,已非属嵩县,乃是今日之汝阳县。因“伊阳”与洛阳另一个“宜阳”县同音,经常混淆,1959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了河南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将伊阳县改为汝阳县。 那么旧县镇改名“伊阳镇”好呢,还是“东亭镇”好呢?我的意见是改名东亭镇,因为伊阳之名,一则与嵩县邻县宜阳谐音,容易混淆出错(当年汝阳弃伊阳之名也是因此),二则汝阳人也自称己是伊阳人,犯不着为此争执。而叫东亭镇呢,在河南具有地名的惟一性,且又具有历史渊源,当是比较合适的镇名。 三、何村乡更名三涂镇 何村之名,亦非古名。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李警堂所著的《嵩县乡土地理志》里,何村只是三涂里辖下的60余个村之一。乾隆时为三涂里、三涂堡,乾隆版《嵩县志》:“三塗里(旧名南店)摄保五(三涂、德亭、高都、赵村、源头)。” 何村境内有历史文化名山三涂山(即今崖口,上有古碑为证)。《逸周书·度邑》篇述武王和周公讨论东都选址时说:“自洛延于伊,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有岳,丕愿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左传》记载:“四岳、三涂、阳城、太室、中南,九州险也。”又记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晋候使屠蒯如周,请有事于雒与三涂。” 一说三涂山即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期的涂山。闻一多、顾颉刚、钱穆等知名历史学者均持此论。2016年,中国先秦史学会数十名专家云集嵩县,论证三涂与涂山的关系,并发布宣言支持三涂即涂山说。涂山是史载的大禹娶妻、会盟之地。三涂即涂山说,为嵩县历史文化注入了丰厚的内容:一是大禹妻子是嵩县人,嵩县是历史教课书中有朝以来第一个帝王——夏启的外婆家。二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成语故事发生在嵩县。三是《侯人兮猗》这首中国最古老的情歌由嵩县人——大禹妻子唱出。四是世界史上最早的联合国大会在嵩县召开,大禹主持召开的涂山之会,参加者有万国之多。会上还举行了世界史上最早的阅兵式。五是如今九尾狐仙影视剧霸屏,而嵩县正是传说中九尾狐仙的祖庭。有记载大禹的妻子是一只九尾白狐,这是中国典籍中对九尾白狐神话故事最早的记载——后世神话中的狐仙多以“涂山后裔”自居来夸耀血统的纯正。 三涂山作为嵩县的标志性地名,出现在历代的地理志里。三涂雾雨(一说“暮雨”)是嵩县古八大景之一。如今嵩县正依托三涂山良好的文化资源规划兴建大禹公园,不久的将来三涂山必将重新成为嵩县一处靓丽的文化地标。 鉴于以上理由,故建议何村如撤乡建镇,可恢复古名“三涂”镇。 四、其它乡镇改名参考 嵩县诸乡镇最有理由更名者,以前述三乡(镇)为著。其它如: 闫庄恢复古名銮驾镇(乾隆志中为銮镇,当地有銮驾岭、思远山等地名传说,传武则天到此); 大坪恢复古名源头镇(有嵩县古八大景源头活水,至今有东源头、西源头村); 纸房恢复古名莘乐镇(乃有莘之野,伊尹耕莘乐道于此); 饭坡恢复古名温泉镇(有温泉,传商汤在此沐浴并三聘伊尹;唐代温泉名陆浑南桃花汤,宋之问等有诗记之。此地温泉正在开发中,亦可利用位居陆浑水库南岸优势作水文章)或皋南镇(位于九皋之南); 田湖更名禅渚镇(禅渚是禹父鲧所化之地,见之于《山海经》《水经注》记载,在今田湖镇,田湖之名本由禅渚音意化来。《水经注·伊水》:“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渚在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苇。即《山海经》所谓‘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民国《嵩县乡土地理志》:“田湖里:本里位于樊水入伊之口,地势低下,旧时为一潴水湖。今地下,时发现水产物遗骸,是即旧为湖地之证。今被淤泥填平,成为田原,故命名田湖”); 木植街恢复古名汝河镇(民国名此,以汝水纵贯全境),或更名杨山镇(境内有文化名山杨山,传杨六郎筑寨于此;清末刀客首领王天纵在此结义杨山十大兄弟,最终走向革命之路,打响了中原辛亥革命第一枪;刀客们嬉称的“杨山大学”培养民国军佐上百人,他们各具性格,各有故事,搅扰民国政局,成就一段水泊梁山般的传奇) ………… 这些乡镇名称均非十分有改的必要,罗列新名于此,仅作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