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篇:艺术上的老师 傅聪,作为目前国际上最知名的钢琴家之一,正是沿着父亲傅雷的艺术理想一路走来。傅雷告诫傅聪:“人生是多方面的,艺术也得从多方面培养,劳逸调剂得恰当,对艺术只有好处。” 一、诗词熏陶 傅雷对傅聪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诗词、文学上。在傅聪年幼时,傅雷就亲自编写文学教材传授给他知识。在傅聪留学期间,傅雷寄《中国文学发展史》给傅聪,以弥补其常识之不足。他曾经极力推荐《世说新语》,认为 《世说新语》可与希腊的《对话录》媲美。他说:“《世说新语》大可一读。 日本人几百年来都把它当作枕中秘宝。我常常缅怀两晋六朝的文采风流,认为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 傅雷建议傅聪要读《人间词话》, 他认为《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 傅雷在写于 1954年7月28日夜的一封信中提到:他给傅聪的弟弟傅敏讲《长恨歌》与 《琵琶行》,觉得大有妙处。傅雷认为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体悟得十分深刻,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 必定改用仄声韵。《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 好比 staccato(断音 ),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 pause(休止)。“银瓶乍破水浆迸”两句, 又是突然的attack(明确起音),声势雄壮。至于《长恨歌》, 那气息的超脱, 写情的不落凡俗, 处处不脱帝皇的nobleness(雍容气派),更是千古奇笔。看的时候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分出段落看叙事的起伏转折;二是看情绪的忽悲忽喜,忽而沉潜,忽而飘逸;三是体会全诗音节与韵的变化。 受到了傅雷文学诗词上的滋养与影响,傅聪成为了一位文学素养极高的钢琴演奏家。傅聪自己也认为:要做真正的音乐是有很多决定因素的,除了文化修养,光是音乐本身,就有许多内容值得学习、钻研。 配图:傅聪在波兰。 傅聪在国外讲学时,经常以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为例,来诠释西方音乐,他认为这二者有共通之处,西方人听后十分感兴趣,也很有感悟。以致傅雷也认为,傅聪的酷好舒伯特温厚、惆怅,而又凄凉,对人生常带有哲学意味极浓的深思默想;爱人生,恋念人生而又随时准备飘然远行、遗世独立、解脱一切等等的表现,岂不正是我们汉晋六朝唐宋以来的文学中屡见不鲜的吗? 二、文化之根 因为受了父亲影响,傅聪在对西方音乐家的理解上,也常常将之和中国古代的艺术传统相比较,例如傅聪认为舒伯特的音乐最接近陶渊明诗歌的境界,他说:“舒伯特常常使我想起陶渊明,舒伯特好像是外星球的一个流浪者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他是一个孤独的灵魂,敏感得不得了。” 傅聪觉得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的精神境界——肯定会更接近莫扎特和舒伯特。再如,傅聪认为德彪西的境界更接近于诗,就如王国维所讲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德彪西的音乐更多的是“无我之境”。傅聪也认为德彪西的音乐真的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他说:“我想这是唯一可以解释为什么我演奏德彪西的音乐时,就可以放松,就是说好像跟我文化的根是完全合为一体的。” 三、书画影响 傅雷是著名的艺术评论家,他对傅聪的影响除了文学,其次便体现在中国书画对他的耳濡目染上了。傅聪在欧洲期间,傅雷不断寄中国的艺术复制品给他,一方面是满足傅聪思念故国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想用具体事物来影响傅聪当时的妻子弥拉。 傅雷向傅聪介绍汉代的石刻画,他认为这才是能够代表汉族的艺术品,他说:“我觉得光是那种宽袍大袖、简洁有力的线索、浑合的轮廓、古朴的屋宇车辆、强劲雄壮的马匹,已使我怦然心动,神游于二千年以前的天地中去了。” 配图:傅雷和傅聪。 二十世纪山水画大家黄宾虹是傅雷的挚友,傅雷无数次向傅聪讲授中国书画。傅聪说:“我觉得山水画是人和自然的融合,就是天人合一,完全是人把山水的精神都画到人的心里去了。黄宾虹说过极妙的话:人是永远比不上自然的,自然永远比人大,可是艺术比自然还要高。” 在傅聪的眼里,萧邦音乐里面包含着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里的线条艺术,尤其是黄宾虹山水画里的艺术,包含着化境、自由的线条。傅聪说:“一般人弹萧邦,只晓得听旋律,萧邦音乐的旋律是很美,可是在旋律之外大家往往忽略掉其他声部的旋律。萧邦音乐是上头有个美丽的线条,下头还有几个美丽的线条,无孔不入,有很多的表现。”为什么都说萧邦是“钢琴诗人”?傅聪认为萧邦的音乐最接近于诗。 每日一练 1. 儿子演出的成功进行怎样的评价? 2. 世界上最高的最欢乐的,莫过于欣赏艺术,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为什么?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答案: 1.为儿子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幸福和骄傲,“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涕泗横流的”,道出傅雷的喜悦之情。 2.艺术是艺术家们艺术才华的精妙体现,它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欣赏艺术时,它没有世俗的功利色彩,而是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作者认为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导师简介 陈文涛 任教于太仓市双凤中学,太仓市实验中学教育联盟新锐教师,论文获苏州市二、三等奖、省二等奖。 |
|
来自: 大奔h1wmjlcm1r >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