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遍历繁华,深尝劫难——漫话“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陈巽之的图书馆 2020-06-24

遍历繁华 深尝劫难

——漫话“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武抒祖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极繁华至极败落的全过程,可谓曲折多变,演绎了一曲跌宕起伏的人生。

一、天资聪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时代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山东济南章丘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境优渥。进士出身的父亲李格非才识渊博,精通儒学,受到大文豪苏轼的激赏,跻身“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在致仕之路上光环耀眼。母亲王氏也出身书香门第,气质温婉,家庭文化气息浓郁,自然度过了一段美好、快乐、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为李清照以后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基础。

李清照天资极高,聪慧过人,加之久受书香熏染,更是才气逼人。又得到晁补之等文坛名家的点拨,更加才情四溢,在词坛崭露头角。同时代文学家王灼评价其“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蹴罢秋千》

一天,刚刚荡了一场秋千、汗透轻衣、慵懒不堪的词人被不期而至的来客惊起,羞涩地躲避的情状,“袜刬金钗溜”,只穿着袜子就匆匆奔跑,以致抖落了头上的金钗的狼狈不堪的样子活脱脱画了出来。但顽皮的天性又不想让自己彻底消失,于是假装“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一微妙神态,想看看这个闯进来的冒失鬼到底如何的微妙心理。在这首小令里,词人的率真、慵懒、害羞、调皮、活泼的形象惟妙惟肖,其幽微心理是如此可爱,又令人忍俊不禁。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完全是一首记游词。追述了曾经泛舟济南溪亭游玩时,肆意挥霍幸福的无比惬意时光。(笔者注:溪亭泉又名王氏溪亭泉,位于济南市珍珠泉旁,现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当年溪水潺湲,亭台楼榭,是人们游玩的好去处。据载,古时的溪亭泉紧依濯缨湖,北接大明湖,水面广阔可通舟楫,即使到了明代,依然水势旺盛。明朝诗人王象春在其《齐鲁—济南百吟》中描写了当时这一带泉水旺盛的景象:“一曲溪流一板桥,浣衣石面汲水瓢。家家尾后停针女,树底横舟手自摇。”)妙在抒情主人公的率真、清新别致地醉酒与湖中的花美。“常记”把读者瞬间勾入她所创设的词境,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词人一场酣饮后,醉得迷了路。“沉醉”流露词人的欢愉,“不知归路”传递主人公的流连忘返。

接下来,“兴尽”两句,把这种意兴推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同“不知归路”相呼应的“误入”句,展开了一幅怒放的荷花丛中一叶扁舟尽情地挥洒的画面,殊不知,词人不是“不知归路”,而是有意不想回去,折射主人公的忘情之态。同时把她的少年时代的幸福炫耀得无以复加。

两个“争渡”声口毕肖,“惊起一滩鸥鹭”,把栖息于洲渚上的水鸟惊得“扑棱棱”凌空而起,画面动态感十足,展示了主人公高兴中的焦灼与顽皮,言尽而意无穷。

这首小令剪辑了欢娱的几个片断,把风景的移动变化与作者的怡然自得心情融合一起,展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一段任性、畅游、酣饮、豪放、不受拘束的美好岁月,富有自然之美。

二、衣食无忧——“赌书消得泼茶香”的青年时代

话说年轻的赵明诚,是汴京城里风流倜傥、富有才学的名少年。某年的元宵节,他与李清照的堂兄李迥在相国寺赏花灯时与李清照邂逅。一个是婉约姿态,清丽佳人;一个是相貌堂堂,气宇轩昂。二人四目一对,自然萌生了爱慕之意。后来,赵明诚趁太学歇课,约了李清照堂兄李迥,前去拜访李格非,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

他到时,李清照正于庭院打秋千,香汗淋漓。闻得有客来访,慌忙躲避,偶然一瞥,那俊朗公子正是多日想念之人。倚门回首,院中青梅似通灵性,风过处,幽香阵阵,沁人心脾。东坡曾有词:“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李清照便是那墙里的佳人,赵明诚则是那多情的过客。

后来,赵明诚便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的字谜方式,委婉地向父亲谈及此事。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求亲。赵挺之(1040—1107 年),北宋名臣,熙宁三年(1070 年)进士,徽宗时官至礼部侍郎,拜御史中丞。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与赵挺之是礼部的同事,两家门当户对,一拍即合。

北宋崇宁元年(1102 年),李、赵二人如愿结为连理。婚后他们琴瑟和谐,志同道合,互相砥砺,致力于文物书画的收藏,度过了一段诗情画意的幸福美好的时光。

赵明诚幼而好金石之学,终生不渝。他曾自谓:“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金石录》序)。屏居青州与出守莱州、淄州时期,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的时期,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最有成就的时期。

(一)“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故事演绎着她们夫妻甜蜜的生活——

后来,他们寓居青州故里,李清照将居住的青州庭院命名为“归来堂”。归来堂畔,波清水秀;洋溪湖上,绿柳白莲。经历了风雨的李清照,不再是当年乘舟采莲的小女孩,自有一种洗净铅华的静美。身边有懂她的赵明诚嘘寒问暖,有书有茶,有喜爱的金石文物和赏之不尽的繁花。可见二人的日常仍旧诗意不减。

每得一书,二人一同校勘,整理成类,题上书名。寻到书、画、彝、鼎等文物,或摩挲把玩或舒展欣赏,直到蜡烛燃尽,西山月沉,方去歇息。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记忆力超凡,每次饭后坐在归来堂,和赵明诚以烹茶斗诗为乐。看谁能记得某事在某书的哪卷哪页哪行,以定胜负。赢者品茶,败者旁观。每每言中,李清照即举杯大笑,至茶水倾倒,洒在怀中,饮茶不成,倒费心收拾。后来,赌书泼茶之情趣,用以形容世间恩爱夫妻。

李清照曾填词为恩师晁补之做寿祝贺。词中风物情景,即是他们隐居归来堂之生活写照。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

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

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新荷叶·薄露初零》

(二)“人比黄花瘦”见证着他们夫妻二人恩爱的趣谈——

公元1101年的重阳节,婚后的赵明诚“负笈远游”,李清照在家把酒赏菊,思念丈夫,情不能已,思然成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关于《醉花阴》有这样一个故事: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琅寰记》卷中引《外传》)

李清照思夫心切,以《醉花阴》寄送赵明诚。赵明诚看完,激起比胜之心,于是闭门三日,同阕写下五十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也混杂其中,交给好友陆德夫点评。陆德夫看完,说,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最好。赵明诚一听,折服不已:妻子之才远在他之上。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从三方面鉴赏其妙处。(1)“莫道不消魂”言有尽而意无穷,包涵着丰富的言外之意。(2)比喻巧妙。古诗词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均不及李清照。原因是这三句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和人物的身份极为吻合。(3)“瘦”字极为传神。古人评说:“词之用字,务在精择:腐者、哑者、笨者、弱者、粗俗者、生硬者、词中所未经见者,皆不可用,而叶韵字尤宜留意。古人名句,末字必清隽响亮,如‘人比黄花瘦’之‘瘦’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皆是,然有同此字而用之善不善,则存乎其人之意与笔。”(《论词随笔》)这是用字“精择”的最好示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词人尽性地酣饮后,一觉酣睡到天明,酒醒后担心园子里的那株海棠花在风雨的摧残下是否凋谢,于是随口问身边的侍女“园子里的海棠怎么样了?”哪知粗心的丫头却轻描淡写道:“海棠依旧”。于是,李清照自言自语: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子里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哟。

从这首堪称“不朽名篇”的小令里,除了感悟到李清照惜花之情外,还发现:李清照青年时代的生活其实不亚于少女时代,不仅有才情,且充满情趣。

三、豪气率真——“生当作人杰”的中年时代

遍历繁华,历尽败落。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人生命运也没有忘记“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公元1127年是李清照人生的巨大转折点,此年她才44岁。

这一年,金军南下,“靖康之变”,二帝见俘,康王赵构南逃至应天府称帝,时称宋高宗,宋朝由北宋转入南宋时代。

这一年,李清照夫家又一次发生重大变故,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今南京)悄然去逝。

李清照随同淄州任上的赵明诚奔丧江宁,处理完母亲的后事不久,赵明诚调任江宁太守。在南下寻夫的路上,李清照目睹逃亡的百姓,感慨“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王导、刘琨是魏晋时期的能臣名将,这两句写出了她对当时统治者昏聩无能的愤慨。作为一方太守,自有制止动乱、维护百姓安康的重任。然而,随着金军顾盼江宁,赵明诚在南宋朝廷“不主张抵抗”的妥协求和政策下,不顾全城百姓,丢下相濡以沫的发妻,于公元1129年2月的一个夜间,悬索城楼弃城而逃,如此劣迹,史称“缒城宵遁”。此番作为,令世人不齿,也让“巾帼不让须眉”的李清照心灰意冷。

在路过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悲凉失望的李清照融景生情,掷下了有名的《夏日绝句》,辛辣地讽刺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当然包括丈夫赵明诚在内)的胆怯官员。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

赵明诚因缒城宵遁而三月罢官,五月,宋高宗又诏令其任湖州太守,并要求其立即前往建康觐见。

赵明诚纵马飞驰,“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鞍马劳顿加之大暑,七月末,“疟且痢,病危在膏盲”,意思赵明诚不但患痢疾,还有疟疾,于浙东“行在”的病榻上苦等李清照。接到“书报”的李清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疾驰“行在”。此后半月,李清照端茶递药,嘘寒问暖。但他已气若游丝,八月十八日,赵明诚带着满腹悲愁,抑郁离去,时年47岁。

国破家亡。此后,李清照的作品中的愁苦滋味一天胜过一天。

赵明诚的意外辞世使李清照悲怮不已,深情地撰写了“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等字字泣血的祭文。

大病一场的李清照病愈后,决定携丈夫生前的藏品奔波他乡辗转谋生,李清照的果敢坚强可见一斑。

先是,李清照意欲投奔在洪州任兵部侍郎的赵明诚的妹弟,然不久金人攻陷洪州,李清照只好追随帝踪辗转浙东,但时局板荡,飘摇的朝廷已遣散百官。不得已,李清照决定只身南下杭州寄寓余生。

公元1132年,48岁的李清照终于抵达杭州。问题是,颠沛流离的生活,李清照随身携带的大量珍贵藏品在颠沛流离的路途中散失大半,李清照几乎陷入茫然失措的困窘中。

这时,一个时任杭州奉承右郎的中年男人张汝舟悄然走进了李清照的生活。张汝舟的虚情假意自然蒙蔽了窘迫中的李清照,孤独无助的她觉得再嫁张汝舟,好歹有个依靠。

哪知张汝舟那厮,不过是图谋不轨、觊觎藏品而来。当张汝舟发现李清照的大量珍贵藏品所剩无几时,图穷匕首见,遂恶语相向,甚至不吝“家暴”。李清照深悔自己识人不察,遇人不淑,又发现张汝舟贿官恶行后,决定告发张汝舟并坚决与他离婚(南宋荒唐的规定:妻告夫,哪怕夫有罪,妻也要入监)。

所幸,在亲友的斡旋搭救下,在监狱牢里只呆了9天的李清照,顺利与张汝舟离婚,脱离魔爪。

四、纵然“凄凄惨惨”,仍直面现实,宁静致远的晚年时代

与张汝舟离婚后,坚强的李清照痛定思痛,勇敢地振作起来,余生一定要自力自强,潇洒地活出最美的自己。在这样的信念下,李清照的晚年生活走上了一条宁静致远的道路。

一方面她依旧关注国事,继续收集编撰完成赵明诚的遗稿《金石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石录后序》。

另一方面,李清照一改过去淡雅的词风,创作出一批与时代共命运的词作,成为南宋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

转眼,不知是绍兴哪一年的某个元宵节了。已步入迟暮之年的李清照,依然通过笔墨铿锵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人生只要爱过,无论经历多么无常,都将无悔,何惧那些载不动的愁。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春晚》

这些年,落寞孤寂凄苦的李清照已经很少与墨为伍、与词为伴了,她遍历繁华,历尽沧桑,遍尝世态炎凉,其心冷似冰霜。再展笔研墨时,才情依旧,只是风鬟霜鬓,与红尘渐行渐远了。不过,坚强的李清照通过《永遇乐》传递出她重新做回易安居士,倚着楼台,独饮春色;铺纸研墨,细写漫漫山河。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落日熔金》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晚年最经典的一首词。词人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词人备尝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这时期她的作品无复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转而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寻寻觅觅》

全词沉痛凝噎,哀婉凄美,一唱三叹。把一个年轻时遍历繁华,尽享尊荣优渥生活,中年后历尽劫难,遭遇亡国之痛、人生大不幸的抒情主人公的、已然难以用简单的忧伤来表述的复杂、幽微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砭人肌理,如千斤重的橄榄压得人似乎要窒息一般。

开头连用14个叠字,这在填词方面绝无仅有。这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吟诵起来,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聆听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抒发自己悲凉的心境。接着素描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所见者憔悴的黄花堆积,南归的大雁,所闻者淅淅沥沥的秋雨不断击打着梧桐等残秋景象,所感者满眼的憔悴、目睹南归的大雁引起的伤心,独自捱到天黑的凄凉景象等着意渲染愁绪,字字泣血,表达了自己遭遇国破、家亡、夫死、藏品散落后而伤于人事的孤独、失落、苦闷的压抑状态,这境况,岂是一个愁字表达得出、也表达得尽呢?抒发自己国破家亡、沦落天涯而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烦闷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心情不好,再加上乍暖还寒天气,烦扰得词人连觉也睡不成了。如果能沉沉睡去,还能暂时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独自饮酒只会徒增几分凄凉而已。

端着一杯淡酒,在这阴云压顶,冷风正劲时,突然一声孤雁的哀号钻入耳中,那种哀怨声划破天际,也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啼得如此凄凉幽怨,难道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离之中,蓦然觉得它就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只孤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犹在,而秋娘与萧郎已阴阳两隔,人鬼殊途了。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捱到黄昏,却又落下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秋雨敲打着残破的梧桐,搅得人更烦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接推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甚至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愁可以用船来载,愁如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尚能形容得出。而词人此刻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声声慢》的创新之处在于,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全词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这首词大气包举,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连用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始则东张西望,似乎要在茫茫宇宙中抓到点什么聊以慰藉内心的空虚寂寞。“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继而“凄凄惨惨戚戚”,不但一无所获,反被更加孤寂冷清的气氛重压心头,使自己倍感凄惨忧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孤寂,由孤寂而凄厉的氛围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临安的秋天应该是“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是“乍暖还寒”。这里展开的是一日之晨,非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升,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有人以为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时间,可见“时候”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甚关联了。“最难将息”与上文“寻寻觅觅”相呼应,描绘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状。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再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一层思乡的惆怅。下片由秋日高空调转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而非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无心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守著窗儿”以下,写枯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回顾李清照的人生,前期遍历繁华,尽享贵族小姐的优容生活,后期历尽劫难,独尝人生的各种痛苦。因之,前期词多摹其闺中女子的悠闲生活,后期词风大变,多悲叹身世国恨,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

这就是“千古第一才女”“千古第一女词人”李清照,在七十三年跌宕起伏的命运里,活出了最跌宕起伏的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