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牢之战,“仁义”窦建德亲手埋葬了大夏国,把自己送向了不归路

 白衣钱子 2020-06-24
虎牢之战,“仁义”窦建德亲手埋葬了大夏国,把自己送向了不归路

唐武德三年(公元621年)五月,窦建德率领的十万大夏军和李世民的唐军在武牢关(即虎牢,高祖李渊避祖父李虎讳,改虎为武,今荥阳西北)展开了一场决定中原归属的大会战。此役结果夏军溃败,夏王窦建德被李世民生擒而后处死,部下折损大半。同年七月,逃回都城洺州(今河北永年东)的大夏军余部在尚书左仆射齐善行、右仆射裴矩、行台尚书曹旦的率领下举山东之地降唐,大夏政权就此覆亡。

对于“重然信诺、仁义”的窦建德的败亡很多人都替他惋惜,觉得在虎牢之战中窦建德失败的原因除了对手(几千年不世出的军事天才李世民)太强外,更多的是缺一点运气和天命。然而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夏王之败皆由人事,无关天命半分。欧阳修的《新五代史 伶官传序》中对朝代的更迭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感慨,这感慨放在虎牢关之战中的窦建德同样适用:“夫建德虎牢之败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窦建德其时其人

虎牢之战,“仁义”窦建德亲手埋葬了大夏国,把自己送向了不归路

窦建德出身扶风窦氏,家里世代务农,起先建德是隋朝公务员中最基层的代表里长(相当于村小组组长。后来因为犯法逃出去了,碰到朝廷大赦天下才回家。

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朝廷招兵征讨高丽,郡里挑选勇敢优异的人当小帅,于是委任窦建德为二百人长。根据隋朝时期的军制,一个25000人的一军,其正规的步兵和骑兵各有四团,团有十队。其中骑兵队一队100人,步兵队一队200人。因此窦建德这个两百人长应该是步兵队的队长。

大业七年是窦建德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因怀疑和当时反隋的高士达有勾结,朝廷杀光了窦建德一家人。“冚家富贵”之后窦建德就带了两百人加入了高士达的队伍成为了骨干。在高士达被隋太仆卿杨义臣剿杀后,窦建德接过大旗于大业十三年自称为长乐王,同年七月窦建德击败了隋右翊卫将军薛世雄(他的四个儿子都是万人敌,其中薛万彻就是唐初名将)来围剿他的军队。

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后,因为自己出身草根,为了提高队伍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窦建德开始注意以为隋炀帝报仇或者是遵奉隋朝为口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隋朝旧官僚。于是隋朝河北的官员陆续开始投降窦建德,这批人才对于他的重要性是最大,帮助其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构建政权体系,典型的表现就是有知名笔杆子,比如孔德绍的加盟。

虎牢之战,“仁义”窦建德亲手埋葬了大夏国,把自己送向了不归路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是窦建德的人生第二个转折,冬至那天有祥瑞降临,在孔德绍的建议下,窦建德改元五凤,建立夏国。

武德元年冬至日,於金城宮設會,有五大鳥降於樂壽,群鳥數萬從之,經日而去,因改年為五鳳。

第二年的聊城之战后窦建德俘斩宇文化及父子及杀隋炀帝的一干主凶。山东地区出身的隋朝官员在摆脱了宇文化及之后纷纷加盟窦建德集团。窦建德建立的夏国,其政权许多主要官员都是后来唐初的名臣,如魏征为起居舍人,景县户曹张玄素为黄门侍郎 ,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等。军事上融合山东豪杰,政治上结合山东士族政权使其正式的成为一股强大的割据势力。

自此窦建德一介农夫,以其“眼光远大、志略过人、坚韧不拔、大公无私、朴实无华”等优秀品质崛起于群雄之中,而雄踞河朔数年,《窦建德碑》中记载:

夏王建德以耕氓崛起,河北山东,皆所奄有,筑宫金城,立国布号,岳峙虎踞,赫赫乎当时之雄也。是时李密在黎阳,世充据东都,萧铣王楚,薛举擅秦,然视其创割之迹,观其模略之大,皆未有及建德者也。唯夏氏为国,只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殷侔《窦建德碑》节选

虎牢之战的背景

虎牢之战,“仁义”窦建德亲手埋葬了大夏国,把自己送向了不归路

唐初王世充、窦建德割据图

窦建德在河北改年号建立大夏政权的同一年(公元618年),李渊逼杨侑(隋恭帝)退位,称帝,大唐政权建立。随后李世民东征西讨,破薛举,平定陇西薛仁杲;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到了唐武德二年,关西川陕之地已尽入唐朝囊中。当时的天下形势是唐据有关中、川蜀之地,东向中原, 想统一全国。中原地区, 河南有王世充的郑国, 河北有窦建德的夏国, 并且收服了徐圆朗和孟海公。整个黄河流域上下可说天下三分,形成鼎足之势。

武德三年,李世民誓师东征,在先郑后夏的战略目标下,采取了先除藩篱再攻中心的战略,经三个月的苦战,洛阳周围的城池都一一尽入唐军之手,王君廓又从洛口斩断洛阳守军运粮通道,这让洛阳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城。久困的洛阳城中陷入严重缺粮的境况,甚至到了匹绢值粟三升,布十匹值盐一升的地步。百姓只能吃得上树皮草根,王公贵族也只得食粗糠解饥。而尚书郎以下官吏,需自己亲自参加劳动,还往往饿死。史载:

唐兵围洛阳,掘堑筑垒而守之。城中乏食,绢一匹直粟三升,布十匹直盐一升,服饰珍玩,贱如土芥。民食草根木叶皆尽,相与澄取浮泥,投米屑作饼食之,皆病,身肿脚弱,死者相枕倚于道。皇泰主之迁民入宫城也,凡三万家,至是无三千家。虽贵为公卿,糠核不充,尚书郎以下,亲自负戴,往往馁死。-《资治通鉴》

困守孤城的王世充此时弹尽粮绝。虽然王世充在军事才能上并非平常之辈,当年曾把李密打的没脾气只得投奔李渊,这次双方互有攻防,但在强大的唐军面前最后还是被迫坚守孤城,不能再出城列阵迎战。如若不是仗着城坚炮厉(投石头的炮,相当于投石机)早就陷落了。而李世民虽在外围战上很顺利,但前番对付薛举和刘武周的战法都未能奏效,攻守双方形成了僵持,唐军深挖沟高筑垒困守洛阳。久攻不下,唐军军心也有动摇,然而李世民意志坚定,认为洛阳一座孤城,内缺粮草,外无救兵,不会坚持很久,假以时日,“温水煮青蛙”困也困死王世充。

虎牢之战经过

虎牢之战,“仁义”窦建德亲手埋葬了大夏国,把自己送向了不归路

虎牢之战图

困守孤城,陷入绝境的王世充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派人向河北的窦建德求救。因为王世充废除杨侗自立为帝,窦建德是很讨厌王世充的,还因此和王绝交。

窦建德与手下商议后,还是决定去救,当时局势是李唐、窦夏和王世充的郑国三足鼎立,窦建德想:王世充要是亡了,压力就全在我身上了。唇亡齿寒,又加上暗藏着以救援为名趁势吞并王世充的郑国的盘算,窦建德决定御驾亲征,浩浩荡荡以号称三十万大军(实际为十来万)开到洛阳去救一个自己厌恶的人。

窦建德的江淮精锐倾巢而出杀奔洛阳。久攻洛阳不下疲累的唐军如果被守军和援军夹击是极为不利的。但是窦建德并没得到“友军”的有力配合,在洛阳城内奄奄一息的郑军早被李世民打的吓破了胆,扼守坚城不出。

来势汹汹的夏军的锐气一开始遭到了以武牢关据守的李世民的挫败,双方相持月余。为了诱使夏军倾巢出战,李世民将战马千匹尽数运到黄河北岸放牧。中计的窦建德全军出击,列阵在虎牢关下准备进攻。李世民按兵不出战,消耗敌军士气,到中午等到夏军饥渴疲惫时,以泰山压顶之势,李世民率精锐玄甲重骑兵倾巢而出,直扑正在接受文武官员朝谒的窦建德中军而去。

夏军主力远多于唐军,他们也算骁勇善战,但他们列阵不整,猝不及防。李世民就亲率玄甲军突然从正面冲进敌阵,包抄部队从后面杀进去,前后夹击,夏军阵势大乱,四处逃命。唐军追击三十里,俘获5万多人,夏王窦建德被生擒。见到窦建德被俘,王世充知道大势已去,随后大哭出城投降。

唐军主力围困洛阳,久战月余,疲惫不堪。窦建德挟新破孟海公之势,本可与王世充联手内外夹击,两家兵势浩大,却如何败给了处于兵力劣势扼守武牢关的李世民呢?

兵败原因之一:错失时机,出兵太晚

虎牢之战,“仁义”窦建德亲手埋葬了大夏国,把自己送向了不归路

李世民东征围困洛阳图

错失出兵援郑最佳时机是窦建德犯的错误之一。

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大夏和王世充的郑国确实有唇齿相依的关系。王世充被困洛阳,危在旦夕,如果见死不救,等到郑国一亡,李世民的唐军下一个目标自然是窦建德的夏国。李世民自己也曾经对手下诸将说过:“本欲先定遵东, 次平河朔,今既逮投天网, 自取膏原。

在收到王世充的求救后,窦建德的中书侍郎刘彬对当时形势进行了一番分析并劝他出兵救郑。史载:

今唐有关内, 郑有河南, 夏居河北, 此鼎足相持之势也。闻唐兵悉众攻郑, 首尾二年, 郑势日整而唐兵不解。唐强郑弱, 其势必破郑, 郑破则夏有齿寒之忧。为大王计者, 莫若救郑, 郑拒其内, 夏攻其外, 破之必矣。若却唐全郑, 此常保三分之势也。若唐军破后而郑可图, 则因而灭之, 总二国之众, 乘唐军之败, 长驱西入, 京师可得而有, 此太平之基也。-《旧唐书 窦建德传》

按照刘彬的建言,救援王世充可谓是“一石二鸟”,其一如果能逼退唐兵,那郑、夏、唐仍然能维持三足鼎立的状态,大家各自相安。其二如果破唐军后能趁势吞掉王世充的郑国,那可以合郑之兵一起,一鼓作气灭唐统一天下。之前“坐山观虎斗”,隔岸观火等待坐收渔翁之利的窦建德听后大喜于是决定出兵救郑。

虎牢之战,“仁义”窦建德亲手埋葬了大夏国,把自己送向了不归路

事实上,窦建德此时定下救郑的决心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首先,当时天下形势已渐趋明朗, 据有关中的唐势力发展迅速, 已显露出一统天下的气象, 也成为欲割据一方者的最可怕的敌手。实力弱于唐的窦建德就应该效仿三国时期的刘备,联合割据河南的王世充共同抵御唐的东扩。等到李世民东征而河南五十余州相继归降,只剩洛阳一个孤城时候,从征讨孟海公得胜回来的窦建德再倾巢而出已经迟了。害怕王世充的覆灭也成了窦建德最后执意要在虎牢和唐军决战而不采纳后来凌敬的建议而致兵败的原因之一。

其次,窦建德出兵之际,洛阳城已是缺粮日久,城内军兵已经体力耗尽,士气也已经跌到谷底。已经是处于“兵摧食尽,上下离心”的崩溃边缘,这样只剩下半口气状态的一支友军根本无法有效配合来援的夏军实施内外夹击的战术。

兵败原因之二: 决策失误,不取善言

虎牢之战,“仁义”窦建德亲手埋葬了大夏国,把自己送向了不归路

凌敬行军方案

窦建德率十万(号称三十万)江淮精锐在虎牢关和麾下猛将云集, 谋士济济的李世民的几次交锋都告失利, “ 经二月,迫于武牢, 不得进” , 以致“ 人情危骇, 将帅以下破孟海公皆有所获, 思归铭州”。在进军不利, 军心涣散的情况下,随军的国子祭酒凌敬提出了避开唐军锋锐,用“围魏救赵”的方式绕道袭取唐军后方的建议:

大王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使重将守之,更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趣蒲津,如此有三利:一则蹈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二则拓地收众,形势益强;三则关中震骇,郑围自解。为今之策,无以易此。-《资治通鉴》

《中平兵典·启道》有云:“敌占天时,我以静之。敌占地利,我以去之。敌占人和,我以拆之。”用兵之要, 在于知己知彼, 灵活机动。唐军气盛, 而夏军连战不利,有怠战思归之意, 此时便应避敌锐气, 另作打算, 而进兵河东以威胁唐空虚的后方, 不失为一条发展自己势力的妙计。

李世民眼见洛阳唾手可得,绝不会轻易放弃。 因此夏军对其后方的骚扰并不会让他放弃即将到手的战果, “ 围魏救赵” 的目的很难达到, 挥师北上, 亦未必如凌敬所言可以如“ 入无人之境, 师有万全” , 河东可以“ 传檄而定” , 但在关键时刻避开唐军锋锐, 寻机出击, 一可避免自己的覆亡, 二可“ 拓土得兵” , 唐军也不可能既降王世充, 又同时能击败俘获窦建德, 毕统一天下之功于一役了。

一开始窦建德打算采用凌敬的建议,但是他手下众将贪图王世充金宝贿赂, 不愿劳师远征, 在窦建德面前踊跃请战又贬低凌敬,说他不过是个书生,怎能跟他谈打仗呢, 这些让窦建德误以为自己军心可用, 又觉得实行“ 围魏救赵” 之计, 对于王世充来说未免是远水难解近渴, 急于解洛阳之围的窦建德于是改变主意决定留下来与唐军决一死战, 殊不知此一决策正为自己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兵败原因之三: 骄傲轻敌,指挥失措

虎牢之战,“仁义”窦建德亲手埋葬了大夏国,把自己送向了不归路

李世民平窦建德所骑的战马

窦建德没有采纳凌敬正确的建议留在武牢和李世民决一死战是下策,但如果重视对手、指挥得当,采用正确的排兵布阵也未必失败,即使失败也不至于惨到赔上卿卿性命。

《太一兵法》有云:一曰‘令出多门、二曰将令多变、三曰军心动摇、四曰锋军失利、五曰援军无望、六曰粮草不接、七曰要地失守 、八曰交军突离、九曰自军反叛。十曰归道不通'此十者有一,速退休整也。远道而来、利在速战的大夏军已经占了“军心动摇,锋军失利,粮草不接”这三条,既不占地利,又没有人和,依照上述兵法窦建德应该退兵休整。但他过于自信,太轻视自己的对手,幻想着等唐军战马饲粮将尽放牧之时, 伺机进击虎牢关一蹴而就。

由于保密工作不到位,窦建德的意图很快被李世民的谍报人员知道了,于是李世民决定将计就计,放马在黄河北岸吃草来诱窦建德出击。

中计的窦建德决定抓住机会,全军出击。大夏军队齐头并进,“悉众而至,自板渚出牛口置陈,北距大河,西薄汜水,南属鹊山”横亘有二十里宽。这既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 而且排兵布阵背山面水, 又触犯兵法大忌。很快在其后一碰上李世民的精锐“具装”玄甲重骑兵的反复冲杀,以步兵为主的夏军完全处于玄甲骑兵降次元的屠杀,不能抵挡,一溃千里。

虎牢之战,“仁义”窦建德亲手埋葬了大夏国,把自己送向了不归路

相反,具备了一名优秀战术家素质的李世民登高察看夏军布阵后, 马上看出了窦建德骄狂自满,自视甚高,军队虽多却军容不整毫无组织纪律的弱点。

贼起山东, 未尝见大敌, 今度险而嚣, 是无纪律, 逼城而阵, 有轻我心;我按甲不出, 彼勇气自衰, 阵久卒饥,势将自退, 追而击之, 无不克者。与公等约, 甫过日中, 必破之矣。-《资治通鉴》

李世民按兵不动就等敌军气衰,“建德列阵,自辰至午,兵士饥倦,皆坐列,又争饮水,逡巡敛退”,夏军清晨列阵,一直熬到中午还没开战,士卒都又饿又疲,都坐了下来,又争着喝水,迟窦建德没有及时洞察军队的精神状态,又没整肃在虎牢前列阵,争着喝水乱糟糟的大军,甚至大敌当前置军情不顾,到了中午还照常进行每日必行的群臣朝谒大典。

看到战机的李世民还是谨慎的让宇文士及带领三百骑兵去试探敌阵,让他们自西向南奔驰而过,言道如若敌军不动就绕行返回,如果敌军动了,我们则可以出击了。列阵了一上午的夏军疲惫不堪,军容不整,在唐军试探中果然漏出了破绽。对比李世民的谨慎,对战场形势的敏锐观察和窦建德临的骄傲自满,轻视敌人,临阵指挥差,二者的高下立判。狭路相逢,主帅对战场形势的细微观察和临机断变往往是决定战争输赢的关键。

虎牢之战,“仁义”窦建德亲手埋葬了大夏国,把自己送向了不归路

试探后确定夏军军容不肃后李世民身先士卒亲率玄甲军出击。以逸待劳的唐军重装骑兵一下子就冲垮了疲惫不堪和松垮不整的夏军步兵阵营,然后李世民带着史大奈、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等拉起旌旗又来回进出冲击。

建德回师而阵,未及整列,太宗先登击之,所向皆靡。”猝不及防的窦军兵败如山倒。窦建德的群臣正在朝谒,唐军骑兵突然降临,朝臣都跑向窦建德,窦建德召骑兵抵御唐军,因朝臣阻隔骑兵过不去,溃军又反冲本阵,形成倒卷珠帘之势,这一进一退之际,唐军已到阵前,窦建德身中数枪, 狼狈逃窜, 最后被擒于牛口渚。

李世民生擒窦建德后,把窦建德和夏国一干臣僚押囚车里推到洛阳城下,喊王世充来看:“你的救兵来了!”王世充一看崩溃而大哭,于是率文武百官出城投降了。自此李世民一举平定窦建德、王世充两大集团,统一中国北方,奠定唐朝版图基础。

虎牢之战,“仁义”窦建德亲手埋葬了大夏国,把自己送向了不归路

结语

实际上,以“仁义”著称窦建德的败亡早有端倪,在武牢之战前,他听信谗言杀了敢于直谏的文臣宋正本和忠心勇猛的武将王伏宝。宋正本的冤死让臣僚把这当作教训,没有人再进忠言。从此夏国的刑赏教化更加衰微了。《旧唐书 窦建德传》记载:

纳言宋正本好直谏,建德又听谗言杀之。是后人以为诫,无复进言者,由此政教益衰。

王伏宝有勇有谋,在同辈中功劳第一,将领们妒忌他。于是有人散布谣言说他要谋反,窦建德因此杀了他。此后窦建德打仗就经常失利。《旧唐书 窦建德传》记载:

其大将王伏宝多勇略,功冠等伦,群帅嫉之。或言其反,建德将杀之,伏宝曰:‘我无罪也,大王何听谗言,自斩左右手乎?’既杀之,后用兵多不利。

由上述可见,在与从谏如流、爱护臣民、上下齐心的秦王李世民的对决中, 窦建德未及与之战场交锋, 而胜负已决。 窦建德即使逃过武牢之厄, 又怎能与唐抗衡到底。他即使不败于此, 也必会败于彼, 因此武牢之败并非仅仅是天命运气不佳使然,是势所必然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