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绛:聪明的女人,一辈子三不问

 说爱情感 2020-06-25

对女人来说,何谓“聪明”?是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想,都不是。

真正聪明的女人有一种“守拙”式的智慧,她的聪明既不卖弄亦不自守,而是一种了然于胸的慈悲和从容。

正如王小波所说,“没必要说的话就不说,没必要做的事就不做”。

她们知道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便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聊的“追问”和“纠结”上,今天要写的才女作家杨绛便是这样聪明的女人。

不问爱有多深、情有多浓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早已成为一段世纪佳缘,相比于民国时期才子佳人的“韵事”、浪漫厮守,杨绛和钱钟书之间,更多的是一种融于生活的平淡相守。

而杨绛和钱钟书之间,或许从一开始的相遇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默契。第一次见面,杨绛就被这个“蔚然而深秀”的男人所吸引。

而钱钟书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听罢则略带羞涩紧张的说,“我也没有男朋友”,此后便鸿雁往来,用杨绛的话说,他们已经“fall in love(相爱)”了。

婚后,两人亦是少有风花雪月的谈情说爱,他们总觉得那太肉麻。更多的是生活里的点滴趣事和默契相守。

杨绛自称最大的功劳就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痴气”,任由他调皮地趁女儿睡觉给她画了个大脸猫,甚至有时候陪他一起“胡闹”。

一如三毛所说的,“爱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总是花前月下、你侬我侬的甜蜜固然浪漫。

但毕竟离生活太远,多少带有一些理想主义不切实际的虚架子;而唯有在琐碎的生活中真切地相偎相依才能得长久。

不问生活尽头是否苦尽甘来

真实的生活从来都是鲜花与荆棘并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遂人心愿的。

但聪明的女人自能以其充满智慧的头脑和强大的内心、乐观从容应对生活的一切苦难与颠簸,而不必追问生活的尽头是否苦尽甘来、未来与前程是否值得期待。

杨绛和丈夫钱钟书经历过战乱动荡的年代,受过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折磨,即便是被剃成了“阴阳头”,杨绛也依旧乐观以对,做了假发套,和丈夫互相欣赏彼此的新发型。

而当生活窘迫、难以支撑的时候,是杨绛牺牲自己做学问的时间、一人挑起了家庭的全部负累,照顾一家人的衣食起居。

而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钱钟书甚至说,如果没有妻子的支撑,“自己是断然写不成《围城》的”。

真正聪明的女人不会被生活打败,因为她们清楚生活的本来面目之丑恶,看透人生的无常与虚无,却更能义无反顾地热爱生活、拥抱生活,所以自不必追问人生是否真能“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只是但行好事,不问前程。

正如杨绛自己所说的,“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不问世人眼中自己的模样

李银河说,“如果别人对你的看法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会被镜子里的形象吓坏”。

人活一世重要的是随性自在、活出自己,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而不是一味地关心世俗的眼光、活在他人的世界里。

杨绛先生历经百年沧桑,最终悟得人生的真谛在于自己“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而她也一直是这样践行的。

晚年遭遇女儿和丈夫先后离世的她,自有悲痛和不舍,却没有过于沉湎和自怜。

她知道自己在尘世间仍有未尽完的责任和义务,笔耕不辍、作成了《我们仨》记录了一家三口曾经的点滴快乐,又整理了丈夫钱钟书的文集。

期间,外界一直有媒体、记者想要采访她,但她都一一拒绝,甚至连研讨会也不出席。

她拒绝外界的一切喧嚣,只是安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内心;即便是有人对她提出质疑和非议,她也不做解释,只淡然处之,可以说真正地做到了“和谁都不争”。

她在自己的长篇小说《洗澡》中曾写道,“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

是的,这又谈何容易呢,可是她真真切切地做到了。

聪明的女人是什么样的?

我想起七堇年曾在《被窝是青春的坟墓》里写过这样一个女孩子,“她总是很自然地把自己藏得很后面,矜持淡定,又有一种甚得情致的倦怠”;

聪明的女人“懂得掩饰自己的聪明”,有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从容与淡定,如杨绛一般,不纠结于多余的情绪,不沉浸于无用的追问,只是静守自己内心的一寸之地,却真实地拥有了整个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