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国图信息推出了“区块链 不动产登记”系列推文第一篇——《当区块链“链上”不动产(一):不动产登记迈进“区块链技术”时代,国图在探索》,文章阐述了“区块链 不动产登记”的基本构想。今天我们将为大家带来系列第二篇,重点介绍在区块链技术支撑下的省市级不动产登记应用场景。 不动产登记“四统一”工作不断推进,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传统技术模式的局限性,在国家、省、市和县四级不动产登记成果的汇总、监管和利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某些场景下,多级数据同步一致性和实时性无法满足要求,可能导致不动产登记监管能力的下降,让数据资产价值的发挥受到影响。区块链技术得天独厚的优势,如能充分利用,将有望解决上述问题。 多级数据链上同步,数据实时一致 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将 “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不动产登记信息逐级上报模式,简化为“业务数据上链-链上监管”的扁平化交互模式。 传统的逐级上报模式在每两级之间建立数据前置机,前置机周期或非周期运行数据格式转换和上报程序,完成该级数据上报。这种模式由于网络结构较为复杂、传递层级较多,客观上存在一些性能和可靠性问题。 图 1 传统基于前置机的区县、市、省、国家数据汇交模式 运用区块链作为数据上报接入的载体,建立跨级别的纵向数据联盟,将各级数据节点接入区块链。数据上报只需将数据存储于区块链上,区块链通过自身的同步机制,自动将数据以秒级或亚秒级实时同步至区块链网络各节点。 图 2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汇交模式 这样,不仅数据实时性得到了保障,更由于区块链的防篡改、可信任、操作留痕的特性,存储在链上的不动产登记结果可以作为唯一的可信存证,断绝了登记结果瞒报漏报的可能性。 可靠性方面,由于区块链多节点“点对点”的网络结构,每个节点的异常仅会影响自身,其他网络节点不会受到影响,彻底避免传统模式单节点故障引发片状监管盲区的问题。 省市业务在线协同,形成监管闭环 区块链在不动产登记省市级应用上的价值,还体现在省市级业务的协同上。比如通过区块链监督登记业务办理,通过监管规则发现办理异常,即触发监管指令,实现链上不动产登记监管的“办理-监督-下达-整改-反馈”一条龙,监管过程全程留痕。 图3 基于区块链的不动产登记业务监管模式 再比如省级统建模式的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建设,是一个典型的省、市级协同业务场景。省级不动产登记机构统建全省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管理平台和数据库,市县不动产登记机构按实际业务情况签发和核验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真伪。这个过程要求可控受监管,生成的证照具有唯一性、防伪性,对于有即刻办结要求的地区,从申请到发证还有较高的即时性要求。 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设计将电子证照的签发过程放在区块链上执行:市县端业务系统将登簿数据上链,省级监管系统获取数据后,触发证照签发程序,并将生成的证照上链,市县端从链上领用证照。 图4 基于区块链的电子证照颁证和共享模式(省级统建模式) 构建省级横向“链”盟,“总对总”互信共享 链上不动产登记数据同样可用于横向部门间的互信共享,实现包括登记信息查档、电子证照核验等在内的跨部门数据服务。为此,可由省级政务管理办公室等机构牵头,统一建设横向部门间的区块链共享联盟,实现不动产登记、税务、住建、民政婚姻登记等在内的12个部门在省级层面“总对总”数据实时共享。 图5 利用区块链实现多部门横向数据共享 区块链上存储全省不动产相关业务数据,数据查询即时响应、完整无遗漏;数据上链必须遵循统一的规则,各参与部门遵照规则分别维护各自业务数据,在客观上减少了以往一直存在的数据语义理解不一致问题,减少因歧义造成的跨部门业务出错;更由于区块链的可信任特性,共享数据版本可追溯,有利于各横向部门之间达成互信协作。 区块链由于拥有优越的技术特性,在多级数据同步、业务监管协同、数据共享等不动产登记的省市级业务应用上有着巨大潜力。下期我们将视角转入不动产登记的市县级业务应用,为大家带来系列推文第三篇,敬请关注! 本期供稿:软件技术研究所 唐旭堃 徐梦丽 原创:国图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