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哇噻,焚书坑儒的幕后推手竟是“他”?

 大秦之歌 2020-06-24

从这里开始,我们追寻中华文明的根基

一、秦时明月陷沟渠

秦王嬴政雄才伟略,秉承父辈的遗愿,合纵连横,开疆拓土,终于结束了战国七雄诸侯争霸、分封割据的局面。一统天下号称始皇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千古第一帝。

君临天下的始皇帝志得意满,寰宇四海,谁能与之争锋?无限风光尽照在他身。

为了永固江山,使九五之尊世袭相传,香火绵延,他广开门路,招贤纳才,在“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封建传统思想感召下,大秦的朝堂之上,聚集了一批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栋梁之材。


于是,始皇帝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治国方略,郡县制的制订,便于中央集权强化管理,从根子上杜绝了诸侯分割,统一了文字,便于文化交流,文明传承,这些都是王朝初建积极向上有利于国家蓬勃发展好的方略。

但是嬴政暴戾的性格,又决定了他在治国方案上良莠并存。以至于到了大秦帝国的中后期,在他的一意孤行下,许多残暴政策的出炉,逐渐动摇了王朝的根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比如残酷的刑罚,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比如大兴土木,修筑长城,建造阿房宫,使本该休养生息,缓解生灵涂炭后饱受创伤的国家雪上加霜。

在用人方面,前期比较开明,任人唯贤,论功行赏,大功告成后,偏听偏信,忠奸不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忠良贤臣失去了锋芒,奸诈小人唱起了主角,朝堂之上一片昏暗,鱼目混珠,聪明人明哲保身,正气凛然忠良之臣身败名裂,小人们宠幸得以重用,蛊惑君王倒行逆施,其中三人可谓典型代表,李斯、蒙恬、赵高。最终失去慧眼的秦皇,给了他们三个人不同的命运,让后人唏嘘不已。


他采纳了他们三人中一个人的建议,实行的“焚书坑儒”政策,一时间,咸阳上空烟火缭绕,冤魂四处飘荡。失去了读书人支撑的王朝唱响了败亡之歌,大秦的明月被一片乌云笼罩,昏昏噩噩的秦皇在巡视天下的途中,走完了自己辉煌而又悲催的一生。

那么是谁建议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呢?他的动机和目的又是怎样?此招一出,为大秦王朝的灭亡起到了什么作用?此人太可恨、可憎、可怕了。

二、米粒之珠放光彩

嬴政,从小作为人质,寄篱在赵国后宫,巴掌大的地方,就是他生活的空间,缺少了父爱母爱的孩子,孤独的在异国他乡飘零,能活着回家都是一个未知数,而同时有一个人作为随从,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这个人就是赵高,患难之中容易进入不同寻常的感情,加之赵高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从嬴政小时候起就是心腹。

说起赵高,他确实也算个人才,虽然出生低微,才疏学浅,却颇具心机。此人阴计信手拈来,阴计胸无点墨,他就是为了祸害他人而生。


秦王朝创建后,赵高当仁不让地成为后宫太监总管,一人之下,千人之上,权倾后闱。在帝王侧,万般事物他皆参与,红极一时,说起赵高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历史人物李斯,李斯实在是一个博学多才、字迹潇洒、文章出类拔萃的难得人才。

他锋芒显露后,秦始皇给他提供了宽阔的平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臣中之重臣李丞相,他也把自己毕生才华裸捐给了秦皇,在许多国家重大决策上,他为秦王出谋划策,为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树大必招风,李斯和赵高两人本可以和平相处,各自分享各自特权的两个人,却因权力走上了相互倾轧,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地步,是什么原因吗?

一是在个人才华的竞争上,李斯抢得先机颜值冲天。李斯自幼饱读圣贤之书,才华横溢,而且写得一手好篆字,颇受秦皇及大臣们赞赏,最终为自己赢得了位极人臣的丞相之职。反观赵高出身低微,没有入学堂成为读书人,家境贫寒,落魄到入宫做太监的地步。可见两个人命运有着天壤之别。


二是他们在围绕老秦皇的争宠上,赵高却拔得头筹,人常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赵高虽无真才实学,但在揣摩人的心思上却是天赋异禀,颇有心得,他从秦皇幼小的时候就跟在身边,对秦皇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可谓了如指掌。

即是对后宫的太监及朝堂上的大臣们的观察也是入木三分。无论你是权高位重的大臣,还是后宫里不起眼的宫女太监,他都能拿捏的很准,瞅准时机为他所用。反观李斯,凭真才实学入围神圣的大秦王朝,高居丞相之职,虽然也有诚惶诚恐如芒在背的危机感,但是身处权力巅峰的他,难免有志得意满的骄纵情绪。

在他的眼里,赵高之流不入法眼,虽对秦皇忠心不二、献计献策,但对秦皇的心理把握上,他就没有赵高拿捏的准,什么时候该进什么言?什么时候谄媚讨主子欢心,他把握不了火候。

于是二人在大秦的实际掌控中,位置本末倒置起来,后来秦皇死,赵高在朝堂之上让人牵鹿进来,当着李斯与众大臣之面,说这是马,连李斯都无可奈何的承认是马。可见李斯已经沦落到什么地步,在一个太监面前唯唯诺诺真是汗颜至极唉!


三是在秦皇的国家战略决策上,权利的砝码逐渐向赵高倾斜,后宫包括太监在内,中国历史朝历代都是不能干政,但是赵构十分机灵地利用自己的位置和宠幸,见缝插针,不失时机地向秦皇献计献策,却偏偏又受秦皇重视和采纳,于是赵高计无穷尽,人前人后大唱秦皇赞歌,拍马溜须,无所不用其极。

李斯则不然,由于惧怕秦皇权威,不敢挑战,虽然才品一流,群臣中的翘楚入了圣眼,却处处小心,步步谨慎,表现的唯唯诺诺,一副小女人的姿态。

在对待赵高的态度上,表面上还算客气,本质上恃才傲物,根本不把这个太监当人看,于是二人之间明争暗斗,终于随着秦的暴政,惹得民怨沸腾,就连以后成为治理国家栋梁之材的读书人,也开始怨声载道,纷纷提笔而起,感怨鸣屈抨击朝政。

在这个节骨眼上,李斯打了眼,走了神,没有揣摩好秦皇心思,站在了读书人一边,完全与皇权形成了对立面。

而此时的赵高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嗅觉,捕捉到了难得的打垮李斯,打击天下读书人嚣张气焰的契机,于是,他果敢地站在秦皇一边,挑起大梁,扛起大旗,充当急先锋,挑起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大屠杀。

他在朝堂之上上蹿下跳,为秦皇歌功颂德,大肆诋毁读书人的所作所为,在后面不遗余力搜集读书人的所谓罪状,向秦皇奏言这些人是多么的居心叵测,没有忠心。盛怒之下的秦皇,听了赵狗一言昏头昏脑的祭出了昏招,全面封杀对自己不满的人和物,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了焚书坑儒运动。

一夜之间,咸阳上空烟熏火燎,红光冲天,地下埋藏了无数跳动的冤魂,他们的魂魄久久的飘荡在咸阳上空不愿散去,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就是赵高,一颗米粒之珠做了不光彩的事情。


李斯在这场运动中开始,急转直下,与他在秦皇死后悲惨的命运埋下了祸根,真是可叹可悲。

三、万里长城今犹在,千古骂名留给谁

大秦王朝在几辈人的呕心沥血、苦心经营下,由雄才伟略集于一身的嬴政,经过数年东奔西杀、南征北战,在血雨腥风中巍然建立,原本想世世代代相传下去的秦皇权,到了二世,十五年的光景,大厦轰然倒下,让人唏嘘不已,根基还是太浅了。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秦皇不暴政治国,身边没有赵高之流,那又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秦皇所建筑万里长城今天依然巍然屹立,成为世界八大奇迹,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着实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焚书坑儒摧残了思想,嵌制了文化,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罪魁祸首是秦始皇,还是赵高,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大秦之歌】

大秦之歌是一个专为喜欢大秦历史文化读者开设的读书写作分享平台,为大秦历史文化爱好者提供故事分享、历史品鉴、图文欣赏、读书社服务,已成功入驻新浪、搜狐、网易、豆瓣、今日头条等国内媒体平台。以追寻陕西乃至中国人的文化根基为遵旨,坚持原创精神,立志为国内外广大读者提供最好的文字体验。


【精华推荐】

这个民族在长达1200年历史里没有国家和武装

此人被誉为成吉思汗,审时度势称霸西方

 ·END· 

大秦之歌在知识里徜徉
 公众号:daqinzhifeng1018 

洞见 · 价值 · 有趣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大秦之歌》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1511705881@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