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字艺术之美,承载文化精髓:中国汉字从何而来,又将往何方而去

 weimiao 2020-06-24

引言: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在历史文字演变过程中,没有被放弃的文字,汉字最开始的样式便是甲骨文,出现在商王朝时期,在这个时期之前所出现字的都属于图画文字,没有具体的汉字形态,而从甲骨文开始,汉字便进入了表形文字阶段。从商时的甲骨文和金文,到整个西周时期及东周初期的大篆,再到东汉末期及秦汉时期的小篆和隶书,最后隶书又演变为行书、楷书、草书等多种字体形式。虽说字形多样,但汉字的演变过程却没有明确的界限,因为在同一时期会同时存在多种文字形式,了解汉字的历史,也就知道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初级阶段——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和金文是最初的表形文字,也就是完整汉字的初级阶段,通俗的说,如果把汉字的历史发展比作一个人的人生发展的话,甲骨文之前的图画文字就是六岁以前的人生,而甲骨文到金文则是人生处于七到十二岁这个阶段,商朝就记录着甲骨文的使用:“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甲骨文和金文作为早期较为完整的汉字形式,既相似又不同,既有优点也有缺陷。

文字艺术之美,承载文化精髓:中国汉字从何而来,又将往何方而去

图1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用刀或尖具刻在龟甲或是兽骨上的文字,也叫“龟甲兽骨文”。甲骨文已然是比较成熟的汉字,因为在此之前都未曾出现过如此完整、稳定的文字,全都是图画文字,图画文字复杂多样,没有统一的标准。而甲骨文则是较为规范的,除了完整和稳定,它还较为美观,从甲骨文开始汉字就讲究文字对称的问题了,从笔画,到字的结构,再到字的蕴意,都具有一定的规则,再也不像之前图画文字那样因为自由度太高而不够严谨。但甲骨文还是有一定的缺陷,它身上的图画痕迹很明显,大部分的文字都未能摆脱象形的蕴意。

金文是一种被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铭文或是钟鼎文,金文开始被应用于商朝末期,并被广泛适用于周朝,这也是金文的鼎盛时期,等到秦汉时便落寞了。金文在字形和表蕴意上和甲骨文没有什么区别,在细节处稍微有所区别,甲骨文笔道细,而金文笔道粗;甲骨文大部分都是直笔,而金文的直笔很少,大部分都是弯笔;甲骨文转折处多,而金文转折处少,大多都是堆积在一块。整体上看,金文也比甲骨文更加美观,而且表象的蕴意比甲骨文要明显得多。

文字艺术之美,承载文化精髓:中国汉字从何而来,又将往何方而去

图2 金文

甲骨文和金文都是早期的表形文字,但它们身上还是存在着大量的象形蕴意,甲骨文是最早出现的,但在商朝灭亡之后,就被金文给取代了,主要还是因为甲骨文的载体都是龟甲或者兽骨,龟甲和兽骨并不是很容易得到,想要完好的更是难上加难,而且这些龟甲和兽骨虽说坚固,但其坚固程度还远不如青铜器,相对青铜器来说是易碎的,一旦记载了甲骨文的龟甲或兽骨碎了,会极大的影响观赏及阅读,实在是费心费力,而金文的载体大多数都是青铜器,青铜器在夏朝时便已经出现。等到周朝时就已经是青铜器的盛产时期了,就如我们现在的纸张,青铜器不仅坚固不易碎,使得铸造在青铜器上面的文字不容易被抹去,而且金文相对甲骨文来说还要更美观一些,取代甲骨文是必然的。

中级阶段——篆书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这里的篆书大部分指的是小篆,因为大篆在广义上指定就是小篆之前的文字,也就是之前所说的甲骨文和金文,都属于大篆,此外大篆还有籀文和石鼓文,这里的籀文也就是金文的繁体。不过,也有后来的历史汉

文字艺术之美,承载文化精髓:中国汉字从何而来,又将往何方而去

图3 大篆

字学家仅把籀文和石鼓文统称大篆,这也是狭义上的大篆。小篆是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为实现文字的统一而实行的文字规范化,这项任务是由秦始皇交给秦朝开国丞相李斯去办理的,《世纪》记载“斯小篆之精,古今妙绝。斯之法也,驰妙思而变古,立后学之宗祖”,出于这段历史的缘故,小篆也被称为“秦篆”。

我们所说的大篆既有广义上的大篆也有狭义上的大篆,但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大篆都包含了文和石鼓文,不过石鼓文和籀文相近,而且其历史根源也较为模糊,不好给它下绝对的定义,后人把石鼓文也当作是籀文中的一种文字形式,只因其刻石外形似鼓,因而被称为“石鼓文”。前面我们说了籀文其实就是金文的繁化,后世所说的大篆,无特殊指明的情况下,指的就是籀文,在古代,文字的繁化其实是为了更接近客观事物的本身,也就是说离不开文字的象形蕴意。

文字艺术之美,承载文化精髓:中国汉字从何而来,又将往何方而去

图4 小篆

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大篆理解为先秦时期的所有甲骨文之后的文字,因为这些文字虽然完整并且有一定的规律,但并未完全脱离自由度高、象形蕴意深的本质。

小篆其实是有大篆演变而来,但相比大篆,它较为统一,有较为严格的书写规则,并且书写形式规范很多,它省改并简化了大篆,比起大篆更为精致,笔画也更细一些,而且小篆字体方长,笔画也均匀一些,每个字大小都差不多,不像大篆字体,字形差距甚远,整体不如小篆美观。除此之外,小篆最大的改进是其身上的象形蕴意浅了很多,使得文字偏向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识别的困难。

小篆以前的文字都可以被称为大篆,大篆文字本身还蕴含着大量的象形蕴意,文字并没有真正的脱离事物的本身,这使得文字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利于书写和辨识,也不利于交流。待到小篆时,文字便开始发挥其符号的作用,用具体的符号来表示客观的事物,不仅有书写方便,而且有利于辨识和交流,还更加美观。

高级阶段——隶书和楷书

文字艺术之美,承载文化精髓:中国汉字从何而来,又将往何方而去

图5 隶书

隶书,形成于秦朝,盛行于汉朝,由篆书演变而来,隶书最初只在民间使用,使用者大部分身份低微,比如奴隶,所以叫“隶书”,小篆都是皇帝及达官贵人所用,刚开始时,达官贵人们都鄙视隶书,认为该书只是奴隶所用,使用隶书会降低身份,不久之后,他们便发现小篆书写的效率相对于隶书来说实在是太低了,而且只有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才能识别,大部分人是不认识小篆的,后来就有把这件事情反映给秦始皇,隶书这才开始发展起来,《汉书》记载:

“夫隶体有古于八分者,故秦权上字为隶,有不及八分之古者,故幢、王正书亦为隶”

不过秦时使用小篆还是多一点,到汉朝时,隶书被大量使用,东汉末年到达巅峰。

楷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的,相比隶书,它更简化,笔画横平竖直。楷书形成于汉末,相较于隶书,它更加美观。从隶书开始,汉字的字形已经趋于现代了,也就是说大部分隶书我们现在都是能看懂的,楷书就更别说了,我们现在写的字大部分都是趋于楷书的,楷书追求书写精细,笔画要有顺序,一笔一划力

文字艺术之美,承载文化精髓:中国汉字从何而来,又将往何方而去

图6 楷书

度都不一样,即使是一笔中,力度从最初到完成都是不一样的,这样书写出来的楷书非常好看,而且字体规矩整齐,堪称字中楷模,以致它从汉末流行到现在,就像现在很多实体书籍都使用楷书印刷的。

除了隶书和楷书,其实还有草书和行书,这两个都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草书、行书和楷书其实是一类的,只不过书写风格不一样罢了,如果拿行书比喻人正常行走,楷书就相当于人停在原地不动,而草书就是人在狂奔。

草书出现比楷书稍微早一些,在西汉时便开始出现草书了,草书追求的是个人风格及速度,草书在汉代也被称为“章草”,草书最初的出现其实是为了辅助隶书的,用于起草稿或是传达消息。草书也分为大草,也就是狂草,还有小草,小草书别人还能够看得清,但狂草就只有自己才能知道了,草书在唐宋时期有所发展,出现了许多的书法名家,如唐朝的张旭、怀素。不过业务草书字形太简单,

文字艺术之美,承载文化精髓:中国汉字从何而来,又将往何方而去

图7 草书

而且别人不容易辨识,所以不能像隶书取代篆书那样,它只能起辅助隶书的作用,而不能取代。

行书是出现在楷书之后的,它其实是由楷书演变而来的,因为楷书虽然字迹规范,干净整洁,文字优美,但书写的效率太低了,所以,在兼顾楷书的书写规范的同时,为了提高速度,从而出现了行书,行书不像楷书那么规范,但也不像草书那么狂乱,行书也分为两类:行楷和行草,主要是根据书写规范程度来判别的,字形比较偏向楷书就是行楷,字形潦草一点就是行草了,总之,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在书写速度不慢的同时也能兼顾书写的规范程度,被广泛的流传于后世,而且其如同草书一样,也出现了很多行书法大家,如:王羲之、颜真卿。

文字艺术之美,承载文化精髓:中国汉字从何而来,又将往何方而去

图8 行书

结语

从书法的演变来看,古人从最初的图形文字,到象形文字,再到声形文字,文字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身,而且人们也不断的追求效率、美观和规范整齐,由繁入简,汉字的演变过程其实也是反映了中华民族不断追求进步,不停的探索新事物的过程。

文字记录着过去时代人们的政治、经济、军事、生活、文化等,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可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对小篆和隶书的研究可了解秦汉时期人们的生活;对楷书、行书和草书的研究可了解唐宋的文人墨客。文字不仅仅是文字,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及灿烂的文化。

参考文献

《史记》

《资治通鉴》

《汉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