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国将军与母亲

 自然雨 2020-06-24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熟悉的歌词出现在眼前,熟悉的旋律回响在耳边,这首《常回家看看》代表了多少父母殷切的期盼。然而,革命年代的开国将军,却常常身不由己,革命年代的父母,只能睹物思人。

投身于革命,有些人,牺牲在了某场不知名的战役里;有些人,倒在了与敌厮杀的血泊中;

有些人,十几二十年从未归家,双亲已不再;有些人,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父母却还是撒手人寰。

开国将军伟大,不止在于他们敢于征战沙场,而在于他们的舍小家顾大家。他们与父母间流传至今日的诸多故事,每每读之,仍然觉得泪眼婆娑。

烈士们、将军们加入红军时,约莫十五六岁,二十出头的年纪。比如说,周世忠少将12岁,陈锡联上将14岁,杨勇上将17岁,王震上将21岁,杨梅生中将22岁,许世友上将23岁。

1

陈锡联瞒着母亲加入红军,相当于离家出走,这一走就是20年。

离开的原因很简单,地主富农欺人太甚,不知道穷人的苦日子何时才是个头。

为了母亲和其他的老百姓能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他才参了军。

在他杳无音信的日子里,陈母不知他是死是活,一面希望他活着,一面又害怕他死了在“底下”没钱花,所以每年都给他烧纸钱。

在母子未能见面的九年间,陈锡联在红军队伍中混出了个模样,当上了团长。

抗日战争中,他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日军战机24架,使敌方丧失了进攻忻口、太原的空中支援力量。

也正是因为这一仗打的漂亮,战绩得以登报发往全国,陈母才在邻居的提醒下,看到了报纸上陈锡联的英雄事迹。

当陈锡联的照片映入她的眼帘,这位老妪忍不住哭出了声,她颤抖着双手,喉咙嘶哑地喊道:“我的儿呀,9年过去了,你还在呀。”

回过神来后,她又央求识字的人为她写了一封家书,这才和自己久别的儿子联系上。

当了红军后,陈锡联的后半生只和母亲见过三次面,第一次是1947年12月9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第二次是武汉解放后;第三次是建国后。

这三次相处,都极为短暂,陈母不适应他乡的生活,陈锡联公务繁忙,二人未能很好的陪伴彼此。

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陈锡联派人送母亲回乡,这一别就是最后一面。

2

陈母尚有三个儿子,活着的时候,虽想念大儿子想念得紧,却有两个小儿子陪伴在侧,相对没有那么孤单。

而其他的将领,兄弟姊妹并不多,有的夭折了,有的是家里的独苗苗。

来自湖北红安的周世忠,家中世代务农。

父亲周茂银性格敦厚,母亲李少青是童养媳,生下了他和弟弟周诗海。

因为穷,周世忠、周诗海两人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外出务工,独留母亲一个人在家操持生计。

大概在工厂里待了两年,周世忠忍受不了高强度的任务,选择辞职回乡,陪伴母亲。

十二岁时,红安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周世忠在堂叔的影响下,决定参加红军。

他询问母亲的意见,李少青只是巴巴地掉眼泪,她一个妇道人家,虽然大字不识一个,却也知道周世忠做的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好事。

纵然千般不舍,她还是表示支持。就这样,周世忠带上亲娘煮的鸡蛋,跟着红军走了。

恢复一个人的生活后,李少青接连迎来两个噩耗,一是自己的小儿子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不幸早逝,另一个是,自己的丈夫感染了肺病,命不久矣。

两个至亲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故去,孤苦伶仃的李少青对大儿子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深。

忍受着孤独,住在江边的茅草棚里,李少青以乞讨、帮佣为生,度过了漫长的24年。

建国后,周世忠终于有时间回乡看望自己的母亲。

经过一番的找寻,周世忠终于找到了母亲的住址。

1954年6月,当衣锦还乡的儿子站在李少青老人面前时,老人视线模糊的眼睛,噙满了泪水。

3

有着雷震子绰号的王震上将,为了给母亲董奇谱买一条新的头帕,跟着四叔从浏阳去往长沙,在外谋生的同时,也有了加入革命队伍的想法。

为防止国民党迫害自己的家人,王震在成为工农红军后,没有往家里寄过一封信。

从组建湘东独立师开始,他将红十七师发展成红六军团,又将其带上了八年抗战的战场,摇身一变成了三五九旅。

20多年,董奇谱在家乡等待着儿子归来。家乡的人,一开始还称呼董奇谱为“王家大嫂”,慢慢地,就称呼她为“董婆婆”。

在岁月流转中,她真的老了。

许世友入伍前,曾四跪慈母,这个故事改编成了电视剧——《上将许世友》,一度感动了很多人。

剧中,许世友在功成名就之后,回乡接见阔别已久的母亲,可走到屋门口却不敢上前。落日余晖下,母亲一人拿着锄头,给田地松土,许世友就这样默默地站立着。

两人重逢,将军为母亲洗脚,谈笑之间,分明能看出许世友脸上的悲喜交加。

子欲养而亲还在,这是喜事,可母亲17年来受的苦难,却无法填补。

共产党与国民党势同水火,家里出了红军,反动派就会不惜一切手段,折磨红军的家属,一解他们的心头之气。

许世友的母亲自然是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其他的将领的亲人也是如此。

杨勇上将,自参军后,杨家被抄了好几次的家,房子被烧,粥铺被砸,父亲病逝,母亲被严刑拷打,嫂子险些被杀害。

无独有偶,杨梅生,参加红军后21年没回家,母亲被乡里的恶势力逼到走投无路,只好讨饭维持生活。

再见到儿子时,老人家满头白发,衣衫穿得很烂,膝盖部位补丁叠补丁,手里还拄着一根木棍,支撑着走路。

母子两人相拥而泣,军队中的战士们触景生情,也开始怀念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哭成了泪人。

4

俗语有言:夫孝,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

意思是说,百善孝为先,行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人需要去完成的。

但在战争频发、内忧外患的革命年代,这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却难如登天。

报国就无法报家,忠孝两全——自古以来少有人能做到。

所以,他们总是抱有一些遗憾。

陈锡联逝世前嘱托弟弟陈锡国:“你在家乡,我走后,每年的清明、霜降你要一如既往地代表我跪拜在娘的坟前。”

周世忠在弥留之际对长子周晓明说:“爸爸死后,你把我的骨灰抓两把,带回老家周家院子,撒在你奶奶的坟前,我十二岁离家参加革命至今,陪你奶奶的时间太少、太少了,让我死后向你奶奶尽一份孝心吧……”

本文由大荟师红色文化【刘尚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