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对教育孩子的道理都懂,为何事临到头自己却又茫然失措

 学生心智激励 2020-06-24

  

家长对教育孩子的道理都懂,为何事临到头自己却又茫然失措

图文:学生心智激励

一个家庭教养很好的孩子,在生存与成长能力、品德与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不会差。家庭教育就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提升其家庭教养,并顺应社会特点提升孩子自身的素养,通过学习并努力遵守社会的各种规则、纪律和法则,这是一个孩子所必需的、非常重要的逐渐社会化的教育过程。

我经常在自己的文字中告诫父母,在孩子年幼时,父母要给予强烈的亲密,但逐渐要在孩子的长大过程中建立一种意识,那就是底线和原则性的问题是不能再沟通的,同时家长要逐渐学会得体的退出,从而促其独立性格形成和遇事担当精神的建立,毕竟,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和分离,都是家长从孩子身上必须要完成的使命!不然,无论孩子小时候在外部教育环境表现的再好,其内心对家长教育环境的依赖,最终会丧失社会教育的可塑性,逐渐被外界的规则所束缚而感到压抑,这就是现在为什么很多中学生喜欢萎缩在父母身边,不论家长如何的苦口婆心他都感觉到烦躁,因为,孩子渐失的是成长能力,生活与生存的道理他都懂,但就是不愿意去面对。

当家庭教育彻底失控的时候,到最后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放手让其尽快学会独立和担当!这也是教育中的一份大爱,因为家长与孩子相互纠结与抗争,本质就是亲子溺情的一种捆绑,彼此都在挣脱,彼此又在强烈依赖,最终,家长觉得孩子太不懂事,孩子觉得家长对自己太不理解,也不包容。

现在社会过度理论化的教育大环境,都是唱着人性化的高调,挑唆着孩子们为自由而活,为自我权力而活,为尊重自我的尊严而活......殊不知,大肆宣扬这些言论的人最缺失的,往往也是这种过于虚拟化和理想化的生活境界,但他们毫无底线的大放厥词恰恰影响着孩子们的自我认知,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认知,让.如今太多太多为获得自由与权力的乳臭未干的孩子们从小就不再敬畏父母的管教,不服从老师的苦口良言,导致很多中小学生对生命认识不够,自我成长的个性偏激,甚至不敬畏生命。

    道理大家都懂,事到自己头上却又茫然失措。这就是亲子教育和老师对学生教育的本质区别,多年前的老师对学生敢管敢教,这就弥补了很多亲子溺情间产生的纠缠和教育力度不够或把握不准!而现在的多数老师只教而不敢再严管。家长的角色无形中就被压挤在了既教又管的位置有苦难言,越有牢骚,老师对其孩子越不敢管。家长对孩子由于亲情溺宠关系,对子女教育方面的底线与原则都存在迁就一下可能会好的心理。随着如此积弊的不断累加,其实孩子逐渐就扼住了家长的性格特点,从而出现管理失重,家长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教育多数就变成了唠叨,这就是道理有很多家长都懂,但事临自己头上,不管运用多少种方法都最终失效的现象频现!因为家长的茫然所以失措,因为不断失措而更茫然!!

所以,孩子从小沉迷唯我独尊的心灵阴影是不断扩散的,其生命缺失了担当能力,自然也就丧失了成长责任。如此心境会不断加重孩子逆我者亡的排他心理,这就是如今孩子行为方面一旦出问题,要么伤害自己,要么就是伤害至亲他的人。这些人要么是父母,要么是老师、亦或同窗共读的同学......且手段残忍,不计后果,让人防不胜防! 

        为此,一个孩子一旦缺失了规则与责任感,同时丧失的一定是承受各种压力的成长能力!当前一些孩子的精神境界被“被爱”所拥堵,无形挤占了孩子通过“去爱”来感知生命价值而不断感动自己的心智成长空间,如此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难以培养出具有感恩心的孩子的,如此孩子除了冷漠的积习成性,无论是生活和学习,他只会感到处处都充满了压力和压抑!当孩子的生命成长无法承受生命之重的时候,精神和心理就会相继隐现崩溃的前兆:孩子对抗家长的情绪容易出现激动性失控或精神状态过度亢奋,且行为偏激、言论极端,甚至出现厌学仇学、精神恍惚或焦虑!我们经常说,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孩子讲究“爱”的地方,通过我对身边孩子实际教育案例的总结,这句话有太多的家长存在错解,其实,我们爱孩子是需要看到其自爱、自立与自我强大的一面,忽视了这些品质的培育,所谓无条件之爱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很多家庭教育失控的根源就在于此。现在很多孩子所出现的一系列情绪失控和过激的极端案例,多数都是突发性的、情绪性的,甚至像强迫症似的“一念成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