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公号的定位是“经济学科普”,所以只谈经济学书籍中那些让我一眼难忘印象深刻的书名。 我最难忘的三个书名,都来自谢作诗老师。 他是我知道的经济学家中最会起书名的,这三个书名,让每个看到的人都可以停下来想一想,可以给读者许多思考和启发,也值得我写几千字来阐释一下: 1 人人都是资本家 什么是资本?凡是能创造财富的,都是资本。(-1) 农场主的千亩良田是资本,你的一亩果园也是资本;明星的美貌天赋是资本,你的体力才华也是资本;商业大佬的财富人脉是资本,你的储蓄和人脉也是资本。 资本有大小之分,但关键在于怎么使用。 时间也是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资本,有人用它来投资,学习,社交,赚钱;有人用它来刷抖音、打王者、在网上起哄骂人。 把自己当成资本家,你会更尊重自己的时间、技能以及拥有的一切,因为这一切都可能是资本。哪怕是朋友聊天中透露给你的信息,自己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创意,工作之余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你会更尊重自己,更积极主动的利用资本去创造财富,追求幸福。 相反,如果把自己当韭菜,当屌丝,你会活在一种低自尊状态,一生都在被动之中。徒然的被指挥、被收割,徒然的怨天尤人,浪费生命。 2 没有市场失灵这回事 经济学家的虚妄,就在于每当经济理论失灵的时候,就归罪于市场失灵。为政治干预市场寻找各种理由。 世界上哪有什么市场失灵? 所谓“市场”,无非是无数个个人交易的集合。我们的交易怎么失灵?大不了价格不对买卖不成。 为了证明市场失灵,经济学家捏造了许多莫须有的概念: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有人还靠研究这些拿了诺奖。 你垄断了南瓜,是南瓜大王(垄断);你的南瓜特别好看,看见的人都心情愉快(外部性);消费者不了解南瓜的具体成分(信息不对称)。这跟我们的交易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简单来说,没有关系,市场不会因此失灵。 还有一种情况,天灾人祸,买不到南瓜了;法律管制,禁止南瓜了,或者要求地里必须种西红柿;再或者价格管制,不许市场发挥作用,你不卖南瓜了。 这些情况下竟然也会有一帮人跳出来批评“市场失灵”。笑话,市场都被干掉了,还怎么“失灵”? 明明是市场缺失,却说是市场失灵。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03 贸易是战争的替代 当商品无法跨越国界,军队就会跨越国界。 人类满足欲望的方式,大体来说就是两种,抢和买。不能买的时候,抢劫就更容易发生。原始部落之间,抢劫多于交易。这是因为人们的大脑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交易的好处。 亚当·斯密说,人天生就喜欢互相交换。这种说法有很大的问题,也许人确实有这种天性,但是我们下班后去超市购物,绝不是本能驱使,而是因为交易对我们有利。 一方面,利益驱动交易;另一方面,互相抢劫的成本太高,也迫使我们的祖先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渐用交易代替抢劫。 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交易创造财富,战争毁灭财富。要做买卖,不要作战。 好的书名其实是有“外部性”的,不买书的人也可以因此学到知识,受到启迪。 “贸易是战争的替代”没有什么争议,“人人都是资本家”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作者引用和阐述,“没有市场失灵这回事”已经被张维迎老师写在了教科书上。 这些观念并非谢老师的原创,无论是他之前还是之后,都有许多学者表达过类似观点。但是把它们作为书名,体现出的是一种智慧、担当和不畏争议的勇气。 以及传播正确经济学知识的热忱。 我也很希望这些好的观念,能够传播的更广,成为新的常识。 小采访:有哪些让你一眼难忘、印象深刻的书名?欢迎留言给我。 最后,推荐一下谢作诗老师的经济学课,我自己买了这门课,听了几十节,受惠良多。尤其是听谢老师讲自己的故事,反思多年来教学中的对错得失,讲自己学习思考的方法和过程,对我很有启发。推荐给有兴趣系统学习经济学的朋友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