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里的端午味道 来自每天读诗词 宋人杨无咎,写有一首《齐天乐》词,词的上阙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词虽短,但却写尽了宋人端午的风情,作为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列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每天读宋词,在这个夜晚,与大家在宋词中品味端午,在宋词韵律中看榴花早荷,观龙舟竞渡,悼屈原子胥! 先来品读苏轼的: 南歌子 杭州端午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元祐五年,词人到杭州担任知州。在此期间词人游山玩水。端午节时词人与他的友人游览了杭州名胜十三楼,为了记录自己的游玩过程以及感受,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端午时节,正直初夏,正是赏游山水之时,词人观湖光山色,眉峰映山,眼波醉水,与友人登十三楼,畅饮抒怀,听水调歌头在晚霞山水间飞绕,真乃心神俱醉,放浪形骸! 听罢南歌子,再赏少年游,仍是东坡词: 少年游 端午赠 黄守 徐君猷 苏轼 银塘朱槛曲尘波。圆绿卷新荷。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词的上阕,极尽端午佳节宋人习俗:五月时节,酒曲如尘,新荷吐露。蓄兰沐浴,菖蒲浸酒而饮,节日气氛浓厚。下阙东坡随物赋形,率性而为,酒量虽然小,但直抒胸臆之间,却表现出盎然的酒趣,仿佛端阳那沉重的含义真的与自己毫不相干。十分酒,一分歌,及时行乐,诗酒年华! 其实,端午节还有一个美丽的别称“浴兰节”。“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这是屈原《九歌·云中君》的诗句;“午日,以兰汤沐浴”,这是汉代《大戴礼记》的说法;“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这是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可见“浴兰汤”的习俗由来已久。端午时节已到仲夏,毒虫滋生,瘟疫流行,故民间称五月为“恶月”“毒月”,加上多雨潮湿人易出汗,古人沐浴兰汤,避瘟驱毒以洁身体。 欧阳修有一阕词: 渔家傲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五月石榴花开,杨柳繁茂低垂,端午节里,闺中少女,用五彩绳包起粽子装入金盘,手中还在画着那生绡蒲扇,欲寄给远方的情郎。浴兰节,人们沐浴祛湿,共饮雄黄酒。不时传来几句黄鹂叫,打破那闺中宁静,惊醒了闺中少女的美梦。 端午节,凭吊屈原是最永恒和有文化意义的主题。而北宋亡国、宋室南渡以及南宋末年,家国之恨使得屈原的爱国情怀在宋代诗词中表达得更加突出。 青年苏轼于入京途中写有长诗《屈原塔》,其中曰: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诗作交代了楚人千载悲屈原的习俗及原因,结尾表达了对屈原高洁人格的赞美:名声的无穷与富贵的短暂,唯有像屈原这样的大夫才能明白真正的选择,才能做到“持死节”而不移。其词作《六幺令·天中节》更是悲慨不尽,下片曰: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 惟有万千断肠句。 泪眼转天昏, 去路迢迢隔九门。 角黍满盘无意举,凝魂。 不为当时泽畔痕。 肠断武陵村,骨冷难同月下樽。 强泛菖蒲酬令节,空勤。 风叶萧萧不忍闻。 李之仪以一阕《南乡子》咏端午,想到屈原心情更加沉重。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避乱江南的陈与义,以一阕《临江仙》凭吊屈原,表达自己“一身伤老”之时的感慨。 词人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以反语表达宋室南渡后的痛苦: 沉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南宋朝廷偏安苟存,屈原的《离骚》引发戴复古强烈的共鸣,其诗作《端午丰宅之提举送酒》表达了对“屈骚精神”的向往: 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 今日独醒无用处,为公痛饮读离骚。 卢祖皋对屈膝求和的朝政深为不满,在词作《水龙吟·淮西重午》中表愤愤之情,发深沉之问: 念《离骚》恨远,独醒人去,阑干外,谁怀古? 面对江河破碎,刘克庄长歌当哭: 有累臣泽畔,感时惆怅。 纵使菖蒲生九节,争如白发长千丈。 但浩然一笑独醒人,空悲壮。 文天祥的《端午即事》更是表达了自己“一片丹心照汗青”的报国之志与无奈之情: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