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国金 在当代艺苑,知道杨尚模名字的人并不多。但,先生翰墨一生,诗、书、画俱佳。杨尚模先生一生崇尚自然,其画外师造化,率意简远,有董源、王蒙、石涛和黄宾虹之境。尺幅之中气象恢弘,透出渊雅、厚朴的神韵。 杨尚模(1920—2011年) 先生最爱山水,通过仔细研究杨尚模先生书画风格的发展脉路,我们不难发现其艺术笔墨和风格的形成。先生其画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似与不似,不似即似,赋予一种禅机哲理的意愿,这是他内心自然之境与现实自然转换的感悟。具体而言,杨尚模先生60岁以前创作的山水画,习惯上被划为风格的早期,虽形态毕肖,但构图略显刻板,受钱松岩、魏紫熙、宋文治等影响明显。先生的画作魂系家乡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家乡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无不激起他强烈的创作激情。 杨尚模 山水 进入中晚年,先生广游齐鲁、巴蜀、幽燕及吴越诸地,亲炙自然,天机催发,从而洞察日月之光辉、云霞之气色、风涛之澎湃,草木之华滋,深潭浅潦、层恋叠嶂,其画臻于完善,出于笔端,皆形神兼备。颖悟祖国河山的性情,汲纳华夏文化的精髓,撷采创作素材,摆脱时风,笔耕不辍,终在皖中形成一道独具神韵的风景线。作品构图纯真,给人留下鲜明传统的印象。笔墨简练,山水层峦叠嶂之形姿,笔笔书写而成,极少有皴擦之态。可见先生深谙传统,将以书入画、以文养艺,奉为正脉,毫不动摇,这显示出他特有的文化内涵。 杨尚模 行草条幅 除了书画创作进行表达之外,杨尚模先生画论和题画诗也充分反映出画家创作的内心意识理念。他曾自题诗云“香墨调浓兴亦浓,铺开玉版落胎锋,皴成鸟道如天谷,染出烟岚似岱宗,底用荊关夸祖述,自成蹊径寄心踪,个中境界君知否,堪豁千秋芥蒂胸。”还有“我画青山落千笔。不是正锋即侧锋,我画白云落千墨,不是积破即渲烘,忘却荆浩,忘却关仝,忘却子久,望却王蒙,忘却抱石,忘却宾虹,笔墨之所及,逐我旧游踪……” 杨尚模 山水 耄耋之年实现了“衰年变法”,创“红黑派”山水。黑白两色与重点“点红景”是先生红黑山水画的基本格调。黑是阴柔,博大精深;红为阳刚,热情奔放;白为中和,协调阴阳;浓厚苍润的深黑衬托出清晰明亮的纯白,彰显山石的质感。红色点景,沧桑横溢,气势升腾。通过点、线、面组合对比勾勒,山的傲骨,溪的倔犟,风的清高,画家内心的高洁跃然纸上,展示出一种意蕴无穷的美,把人们的思维延伸放飞到了笔墨之外,抵达更为广阔的空间。浓情激越,古朴峥嵘,突显出先生特有的文化涵养和对传统执着坚守的学术品格,更呈现一种民族激情和坚韧向上的审美意境。 杨尚模 山水 纵观洞察与中国花鸟画相近的以表现草木鸟兽等自然景物为主的静物画、植物画、动物画相比之下,中国花鸟画意蕴与精神内涵。比起描写同类题材的其它画种来说要大得多,在创作理念上也大有不同,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国花鸟画千年不衰的永久生命力之所在。 中国花鸟画用花鸟树石这些自然景物来表达意境,来表达人的意愿和情感,自然景物成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汇。先生的花鸟画颇有意趣。其笔下菊、桃、葫芦、牡丹、水仙、蝴蝶等,虽自然常物,但稚拙,天真,尤为可喜。早期花鸟时时有缶翁、朱纪瞻笔意。晚年作品则借古开今一扫凡格,用笔老辣直率,墨润如油膏,质感、形态异彩纷呈,可谓传神自然之造化的大写意、大花鸟。他通过富有情感和生命的花鸟形象,来表达对自然界客观实际以及社会的客观法则的体验和认知,表达情感及其所感所悟,突出精神性。通过深厚文化内涵衬托反映社会情调和气氛,高扬民族与时代精神,我认为这种创作充分体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大花鸟意识。他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创作的《牡丹》中题诗:“抗日英雄血,浇开胜利花。看花千万遍,倍爱我中华”。 杨尚模 行草四条屏 杨尚模先生于诗词、书法用心用力。他6岁入私塾,古典巨制、诗词短笺,多有涉猎,涵泳常废寝食。先生诗宗王渔洋、袁枚,书法魏晋诸家和近代于右任。早期临摹诸多名碑名帖,如其对魏碑《石门铭》,大篆《散氏盘》,汉隶《石门颂》及颜真卿、米芾下过真功夫。他学古不仅学其形,而且也力求得原帖之神。先生晚年书法日臻自然、稚拙、烂漫、质朴,特别是题画诗之书,更是与画、与诗境,三者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三者成为欣赏其作不可分割的一体,缺一当为遗憾之事。艺术作品的本身能折射出艺术家的气质,学养和品格,杨尚模先生的艺术创作如此朴实、直率和章法形式的传统元素。反映他淡泊朴素的品格和对传统文化的秉持。“岌业中华瑞霭浮,人民事业擅风流,高歌迈向两千岁,硕果争收四十秋,文武驰张频有道,江河激荡永无休。炎黄子弟才多俊,会看扬帆到上游。” 此为先生建国40周年喜赋。他的诗文中透露出对中国人民事业所取得的硕果赞誉,自然流淌于笔端,造境于诗境和画面,并提升为一种民族自豪情感,一种乐观人生态度和一种宽博的胸襟。 杨尚模 山水 难得的是,先生师古而不泥古,诗词、书法自然、质朴,与画作相得益彰,浑然天成。观摹先生的作品,散淡、平和的形象常浮于眼前。“风格即人”,此之谓也。当今时代先生淡泊名利、清贫自守的个性,对艺术的虔诚和独特见解,以及他那逸笔草草的画风,使他远离当代同时期的画家。对风格的追求使他远离喧器、浮燥的当代艺苑。“累积吟笺一尺高,几度辛苦付推敲……”是先生大隐闹市,自甘倦伏小城数十载,研诗、吟联、写字作画的真实写照。 杨尚模 行书条幅 一生勤奋的杨尚模先生,作品繁多,但大多散落民间。先生弥留之际,我和全保、苏人,建农、建平、文旗诸兄规划为先生出书、办展,但为繁务所累,竟而无果。先生去世不久,我们筹资编辑《杨尚模画集》《翰墨文心·杨尚模书画》,并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于当时时间仓促,所选作品不够全面、完整,仅以学生的名义表达对先生的思念和敬意。我拜识杨尚模先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郑养法先生引荐。隔三岔五去先生的画室,看他作画、写字,听他谈古论今,如醉如痴。偶尔,也会被先生留下小酌。如今,先生已逝,每念当时情景,常至哽咽,先生的人品、艺格深深影响着我,先生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时时鞭策着我。 杨尚模 山水 今年为先师百年诞辰,提笔作此文,想从不同角度反映先生不同时期的创作状态,反映先生热爱生活、热爱教育、追求艺术的赤子之心以及鞭策后人的品行和节操,反映先生人与艺的合而为一,生活与书画的合而为一,彰显先生一生宁静、淡泊、精进的中国传统艺术家的精神内涵,同时方便读者深度解读先生作品。 杨尚模 花鸟 先生的书画,坚守传统,与当今追求所谓形式效果、展览效应,而脱离中国画的写意、写性,有着本质不同。先生的书画,取自然神韵,率意、简远、超越,突出文人画的精神,其笔下常有董源、王蒙、石涛、缶翁、虹叟之境。虽多作小品,但作品气象宏大,用线质朴,点线结合,以浓淡五色写胸中之丘壑,透出渊雅厚朴、深邃的内涵。无论是作品图式,还是笔墨,如果认为这太合规矩而显得“陈旧”,那么这可能与当代人对传统的理解过于肤浅和苍白相关。我常思考: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坚守,养成他“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素养。并不是他的笔墨不随时代,或者是对现实生活与当代审美的拒绝,而是作为一个文人的自觉与前瞻,恰恰这种自觉、前瞻和他率真的情愫,使他的翰墨消散出“文心”,笔下疏淡、旷远,富含生机的山水、花鸟,富有他的思想精髓和清高气节。作品中流露出浓郁的文人气,养成了先生之画境。这,或许是先生的成功之处。 ![]() 杨尚模 山水 以上是对先生作品的一些粗浅分析,旨在让阅读到先生作品的贤士雅客,对先生有个初步的了解。当然诗、书、画本身的境界和高度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受眼界和水平之限,难免有表达不妥之处。我想,在强调形式、视觉以及制作的当今中国画坛,或许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去深思……有一生画幸福的画家,如马蒂斯。我以为先生一生用笔墨画着早年丧妻、晚年丧子的悲伤。并以坚强的意志,与时代并进,歌颂与描绘祖国美好山河。用著名书画家孙伯翔先生对杨尚模先生的一首感怀作为结束语:“奇逸高古,后侪当省,一丘一壑,永世瑰宝。” 2020年5月8日 汪国金初稿于黄山 原标题:《墨染沧桑艺峥嵘——写在杨老尚模百年诞辰》 杨尚模画作选![]() ![]() ![]() ![]() ![]() ![]() |
|
来自: mengk4fz0yyf5h >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