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KunLun,要在关键业务领域掀起什么风浪? 不久前,华为在CeBIT 2016上正式发布全球首款32路开放架构小型机KunLun。尽管仍然名曰“小型机”,但是区别于传统的封闭架构小型机,KunLun是基于开放架构同时能满足关键业务对性能、可靠性等苛刻要求的新一代关键业务计算平台。 早在2014年,就传出华为研发出32路服务器的消息,据消息称,当时这个产品就是今天的华为KunLun。而有趣的是,在2015年的CeBIT上,华为也展出过一个甚至没有命名的新产品,只写着“华为32路X86服务器”。在业界一片猜疑中,华为又把KunLun的上市足足延后了一年。 我们知道,华为是一家技术先导型的企业,将KunLun真正面世的时间一推再推,这其中必然有基于研发完善的考虑,有用户接受度的因素,更有市场机遇的把握。那么,华为KunLun的进场,小型机的风到底将会吹向何处呢? 从封闭到开放 小型机的迁移之路 如果从数据分析来看,小型机和X86的发展趋势,确实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走势。 从IDC的报告中可以看出:x86服务器出货量在2015年第二季度增长了8.3%,收入增加9%。RISC/Itanium Unix服务器全球出货量则下滑了18.7%,收入也比去年同期减少了9.7%。所以,从纸面上理解,小型机的市场空间一再被X86所蚕食。 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小型机技术更新缓慢,且成本长期居高不下,技术人员也日渐匮乏,与x86形成鲜明对照,所以与x86服务器选择余地大、价格便宜不同,小型机只有IBM、Oracle、惠普以及富士通等不多的几家提供,价格高,用户的选择余地小。 其次,x86技术进步明显,其性能和可靠性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小型机。另外,在x86平台上原生成长起来的开源生态系统,为用户业务创新提供了近乎无穷无尽且经济实惠的选择。在开源社区,最终用户不再仅仅是技术的被动接受者,本身也是技术创新的发起者和贡献者,并不会出现被厂商和技术绑死的问题。 因此,随着x86平台上这种完善的硬件和开源生态系统布局,就产生U2L的概念。根据IDC 2012年的一项调查,44-50%的Unix用户表示他们将迁移出基于Unix的系统。而这种趋势,在近几年也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个趋势导致了X86阵营集体向小型机发难。比如,以国产服务器为首的几大品牌都直接或间接的推出了面向关键性业务的U2L迁移的解决方案。毫无疑问,华为KunLun的推出,也是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次发布。 就如华为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所说:“华为KunLun是全球首款32路开放架构小型机,是基于开放平台、满足企业核心业务计算对性能、可靠性苛刻要求的新一代小型机。长久以来企业核心业务计算采用封闭架构小型机导致发展缓慢,限制了业务创新的步伐。KunLun的发布标志着企业关键业务计算从封闭走向开放,开启小型机新时代。” 据此,我认为华为KunLun之所以会选择迟到两年才上市,这是市场的逐渐成熟,给了开放架构小型机新的机会。 打不死的小型机 X86架构算不算新生? 其实,在一片唱衰声中,小型机市场却并没有出现雪崩式的坍塌。这是因为小型机在高可用、高可靠和可维护性上(RAS)具有x86平台特性暂时还难以匹敌的优势,这些优势正是一些关键业务领域被小型机牢牢把持的根本原因。 在技术层面,x86平台仍然缺乏小型机的一些重要特性。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在于:随着横向扩展x86平台的应用,管理不断扩展的x86服务器集群导致成本迅速盘身,甚至吞噬了大部分节省下来的x86服务器采购成本。另外,在x86平台上广泛应用的虚拟化技术,也带来了很大的运营成本支出。IDC预计,自2004年x86服务器虚拟化开始普及以来,虚拟机的部署已经增加了近100倍,同一时间全球服务器管理员的数据也增加了2倍。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客户的需求。在关键业务领域,客户对小型机长期建立起来的信任感,并没有磨灭。有数据显示,在中国关键业务行业如金融、政府行业,小型机的部署占比高。金融行业中,有75%的受访企业已经部署了小型机,且部署小型机时间长达5年以上的比例高达55.6%;政府行业中,有62.5%的企业部署了小型机,且部署小型机5年以上的比例也达到了41.7%。 中国市场对高端关键业务需求更加明显,如华为IT产品线关键业务服务器总经理王震所说,“中国的服务器市场是全球唯一的一个大型机还在保持增长的市场,在小型机市场,中国的市场份额也高于其他国家。”他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人口、中国的经济总量、中国的经济多样性、中国经济的特点决定的,必须要尊重高端关键业务的需求会长期存在的事实。 所以,要如何做到既满足客户对X86开放架构的需求,又能够满足小型机的高可用和高可靠就成为了一个核心的痛点。谁能解决这个痛点,就有可能在市场上占有先机,甚至是真正改变关键业务服务器市场格局。 在去年,惠普推出了Superdome X。它设计理念就是要实现高水准的可靠性、可用性以及可服务性,替代昂贵的小型机,又保持了X86的可扩展性及可用性。 相比Superdome X而言,华为KunLun是32路服务器,而Superdome X还仅是16路,更重要的是华为KunLun业内首创RAS 2.0和处理器互联技术KunLun还支持最大扩展至64路。华为KunLun开拓性地采用创新的RAS 2.0和处理器互联技术,提供超越现有标准开放平台的可靠性和计算性能: 第一,华为创新的RAS 2.0技术,故障管理由被动变为主动,RAS 2.0基于固件、不依赖OS的故障响应和诊断机制,能够全面、自动的故障信息收集与分析,实现主动预警、隔离、替换失效部件,并率先支持CPU、内存等核心部件的在线维护,面向计划内0停机维护设计,保障企业关键业务连续运行,为业务稳定增长提供坚实基础。; 第二,基于华为Node Controller互联芯片的处理器互联技术,突破8路Xeon E7 v3处理器互联极限,率先实现32路Xeon E7 v3处理器高速互联,率先提供固件级物理与逻辑分区特性,可按需从单个物理核到32颗CPU弹性、灵活扩展,计算资源可大可小,,最大化资源利用。性能得分方面,SPEC_int得分业界第一、tpmC高达1800万领先友商同类产品,,超越封闭架构高端小型机,释放业务增长潜力,驱动商业模式创新。 当然,无论是惠普还是华为,都表达了同一种思路:英特尔至强架构,这是标准的X86,同时在RAS上做文章,来保证高可用性,实现两者兼得。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小型机的新生,在新的互联网+时代,很多传统的定义都发生了偏移,小型机也不例外。 最后回到华为KunLun,华为其实并不是市场上的一个激进的玩家,相反会比较谨慎。所以,2014年就有了产品的雏形,2015年就有了完整的产品,直到2016年才正式发布。 KunLun与全球顶级伙伴建立了合作共赢的开放生态,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支撑和完善的封闭架构到开放架构小型机替换解决方案。华为KunLun采用Intel Xeon E7 v3系列处理器,并与主流数据库(SAP HANA/ Oracle/DB2/SQL Server等)、中间件和OS等厂商(Redhat/SUSE/WindowsServer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向客户交付基于KunLun开放架构小型机的解决方案。成立了业界顶级的华为OpenLAB致力于向客户交付基于开放架构小型机、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我认为,这才是华为的可怕之处,在两年间除了对市场进行判断之外,华为在完善技术能力的同时,已经将上下游的产业链进行了一番摸索。一方面是将安腾的高端容错特性变成华为自己的,另一方面,在产业链上跟IBM、微软做好认证,做好面向多路的顶层用户,包括客户的体验。在CeBIT上,华为也是联合了Intel、SAP和SUSE共同发布了这个产品。显然,华为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文/郑凯 科技正能量,推动新科技 合作请联系 微信:zhengkai9979;QQ:2440131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