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里的千秋家国梦(三):从王维说到红楼梦

 诗画天地图书馆 2020-06-25


诗词里的千秋家国梦(三)

      王维浑身静穆,一心崇佛,其实未必然。尽管他深受儒教和佛教的濡染,但置身于盛唐这个极端强劲的英雄主义“磁场”中,必然被吸引,表现出对时代精神的认同。他曾经豪迈而自信地唱道:“忘身辞凤阕,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儒道佛墨诸教的综合作用,使他早年的人生价值取向于崇威尚武,立功异域,有着强烈的英雄意识及立功愿望。其作品也有足以与高岑边塞诗名作相埒的《从军行》、《燕支行》、《老将行》等,慷慨踔厉之气,干霄薄云。早年的《观猎》刻画了一个将军打猎的豪纵壮举,反映大唐盛期将士的英迈雄姿,写得俊爽峭拔,画面飞动: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起手就突兀而来,先声夺人。不写人而展现一个令人惊异的特写镜头:风中突然凌厉而响,一枝利箭直射远处,势如奔电。真是“弓如霹雳弦惊”!然后一骑打猎队伍疾驰而来,出现在我们眼前,哦,原来是一个将军率领部下在渭城一带射猎。他跃马扬鞭,两眼炯炯,手中的强劲的硬弓不时的拉响射远,箭无虚发。军校个个争先,奋勇如猛虎,场面十分热烈。
  冬去春来,冰融雪消,乍暖还寒,茫茫原野上到处是丛林杂草,经过几个月霜煎雪熬,都已成了枯枝败叶,本来栖身于杂草丛中的许多小动物也就失去了藏身之所。在围猎的人们追逐下,它们忙着仓皇逃窜,这正是矫健的雄鹰大显身手的时候。它时而高飞,时而俯冲直下,那些狡诈的小动物,都逃脱不了它犀利如剑的双眼。为了追逐猎物,骏马在积雪消融的原野上奋蹄驰骋,春风得意。这是一支多么雄健而又勇猛的队伍!

接着画面不断移动变化,从长安出发,一会儿就到了新丰,这支射猎队伍不断快速前进,四处出击。最后凯旋,回到“细柳营”。回望走过的道路,茫茫千里,暮云笼罩,夜晚降临了。
  什么叫“细柳营”?汉朝大将周亚夫严于治军,当年他的部队驻扎在细柳,军纪严明,无将军令谁也不能随便进入。汉文帝来劳军,因为没有周亚夫的将令,部下就不让皇帝进入军营。后来部下接到将令后才允许进入,周亚夫率将士骑在马上拿了武器迎送,向皇帝拱手,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令皇帝惊讶得瞠目结舌:“嗟乎,此真将军也!”王维这里引用这一典故。暗喻这位将军犹如当年的周亚夫那样,具有雄才大略,善于治军。

王维把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写得激情洋溢,豪兴遄飞。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慷慨豪迈的爱国激情。这是何等的大手笔!没有壮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凌云的壮志,没有大唐的赫赫威势,岂能写出这种壮怀激烈的诗篇!

王维的爱国情怀,在诗里不是血雨腥风、旌旆猎火的直观显示,而是以理想主义美学原则对历史人物的再塑造,展现出光彩照人的边关将士的人物群像。其中有“一生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老将行》)的悍将:有“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燕支行》)的骁帅;有“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夷门歌》)的义侠侯赢;“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李陵咏》)的无路报国的李陵……诗人赋予这些历史人物以鲜明的现实感,很能表现其青少年时的渴望为国立功的爱国情怀。
  正是由于诗人有这样的开阔的胸襟,当他身受重任,赴边塞劳军时,就能够在寥廓无边的沙漠里豪气如海: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首诗就作于赴边途中。想一想,一个人远赴边塞,该是多么的艰难危险!但王维却没有一丝害怕,勇敢地走了,他为王朝军队能够取得重大胜利而兴奋,早就不计个人利害。虽然自己如一棵蓬草飘到了从来就没有到过的地方,像一只大雁漫无目的地飞入了胡地的天空。但是,你看茫茫沙漠,没有一丝风,一缕炊烟袅袅直升,落日圆圆,徐徐西下,它的影子倒映在黄河之中,是这样的圆,这样的红艳。能够看到如此壮观奇景。诗人感到分外的兴奋与激动。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军,碰到等候在那里的骑士,告诉诗人,将军正在燕然前线指挥呢!

全诗虽然没有写到自己怎样为国家强大的边防力量而自豪,但就在这些阔大的景物描写中,我们可以扪到诗人一颗豪迈奔放的爱国之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景如画,使无数没有到过边塞的人们仿佛看了边塞风光的壮美,具有强大的魅力,热血男儿激情奔涌,远赴边塞,一睹大漠风光。《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对黛玉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接着她就举例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段话不仅道出了香菱在读诗中不断体味所悟出有些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而且也告诉我们,读诗要善于思索,要联系生活实际,多作想象。只有这样,才能悟得诗的妙谛。

说到唐代的边塞诗,人们总会想到高适,他是盛唐边塞派的代表。《燕歌行》就是他的名作,里面的感情不是单纯的卫国豪情,而且带有对不顾将士死活的统帅的批评和谴责。诗前小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告诉了读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云: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近人赵熙称之为高适诗歌的“第一大篇”。这既是由于此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战争的实际,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读来回肠荡气,动人心魄。
  奚、契丹是隋唐时期东北部两个少数民族,它们是鲜卑、匈奴的后裔,勇猛善战,虽然早已归附大唐,但时有战争发生。开元二十一年,张守珪到官,此后多年,为了解决奚与契丹的叛乱,前后有过多次战争。此诗大概就是这段时间写的。
  诗先写张守珪出师幽蓟的大背景。当时东北狼烟燃起,边关告急,张守珪奉旨出征。勇猛果敢之士随之进入东北。前锋一路上鸣金击鼓,直下榆关(即山海关),后续部队在路上旌旗招展,逶迤前进。“碣石”在山海关西南的秦皇岛附近。曹操《观沧海》有句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毛泽东《浪淘沙》里说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接着道出了军情的紧急,唐军的檄文已经飞至西北部的沙漠一带,而契丹军队也侵入到狼山。兵士们所驻扎的地区是唐最北边的地方,荒凉、萧条、寒冷。敌人的骑兵横冲直撞,进犯之速如疾风暴雨,视我将士为无物。
  为了人民的安宁,为了祖国的尊严,战士们奋勇御敌,死伤太半,而最可恨的是却那些将军,在敌情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却仍然在军帐之中饮着美酒,让美女为他们尽情地歌舞。这些昏聩糊涂的将军,一心崇拜享乐主义,今朝有酒今朝醉,活着就要欢乐,哪里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

虽然世道不平,战士们却没有动摇杀敌卫国的意志:“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塞外百草枯萎,触目皆是黄沙弥漫。夕阳如血,照着那孤零零的小城,兵士们围在一起,商量着明天的战斗。由于牺牲很多,能够战斗的将士越来越少,但身受国恩,每个人都立誓报效朝廷,对敌人极度蔑视。可尽管用尽心力,还是不能解除敌人的包围。
  就这样,两军相持,成年累月,艰苦卓绝,时有牺牲,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彻底降伏敌人?“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想到家里的妻子一定会非常迫切地思念他们,即使在拿起筷子吃饭的时候,也会想到戍守边关的梦里人生死不知而凄然掩泪。但是,尽管将士们也苦苦想念自己的家里亲人,敌人还在嚣张,国土还时时被侵犯,边境上的百姓的安全还得不到保障,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哪能回家团聚呢!


虽然在这里作好长期驻留的准备,但是生活实在太艰苦了。“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边地疾风迅猛,边庭百草荒芜,连士兵吃的菜都没有一点。严酷的环境,怎么能够过日子呢?早,中、晚三时两军相遇拼杀之时,人人豪气如云,晚上却又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清冷、寂静。每次战斗结束,大家看着各自身上的创伤、刀刃上滴着的鲜血。呵,战斗是多么的残酷,随时都会有牺牲。但是,既然来了,即使为国而死,也死得其所,谁又会考虑到能否记下战功,英名永留史册?其实,征战沙场历来都是血淋淋的,死亡的事是随时都会发生的。假如大唐有像汉代李广这样的将军威震边关,敌人望风披靡,这就可以让边境安宁,百姓乐业,我们也就不会离乡背井,埋骨塞外了。


  诗描写了战场的荒凉、衰败、凄惨,极力歌颂了战士们以大义为重,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下坚守边关,不计名利,甘心为国捐躯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批评了那些不关心士兵生活,只贪图个人享乐的将军。全诗波澜起伏,一唱三叹,描写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主要是根据来客所作《燕歌行》提供的内容,紧紧把握当时边塞战事的具体特点和将士们思想本质,加以敷演改写的。是时高适只有三十多岁,还在穷困潦倒中,过着“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那时他漫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他的发迹史在安史之乱爆发初,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又从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至德元年(756),受肃宗命征讨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伺候官越做越大。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里认为,李白下狱与他关系极大,不知然否?


因为还没有入仕,故更能体味到将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为国牺牲精神的崇高,也就用尽笔力,为他们抒写颂歌。把军队出征的军容、军情的紧急、塞漠的荒寒、战争的酷烈、军中的苦乐不均、战士的勇武、别离的悲怆、和平的祈愿等等,熔为一炉。特别是借不断地变换场景来抒发激越悲壮的感情,把将士们复杂的内心波涛描写得跌宕回旋,令人感同身受。我们读这首诗,就像看到了唐代边塞将士们许多战斗和生活的场景。


李颀比高适大十多岁,成名也早,但一生只任过新乡县尉这样的小职。殷璠说他“惜其伟才,只到黄绶”。他的边塞诗大气包举,酣畅淋漓。如《古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诗的主旨和王昌龄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一样,都是表达强烈的思乡情绪。但这首李诗更富动作性和戏剧性。它先描写真正的男儿,家在幽燕一带年纪轻轻的男子,喜欢驰马征逐,满怀豪情,勇猛无敌。希冀立功边塞,使声名不朽。他们把生命看得很轻很轻,挥刀杀人之时便舍生忘死,所向披靡,谁也不敢上前。他们崇侠尚武,胡须简直就像此为的刺一样坚硬。在边塞,黄云笼罩原野,白云飘飞,杀气重重,但想到没有为国家建立功业,不能就这样回去啊!可是,那里有个少妇懂得音乐,喜欢弹奏琵琶,每当她弹奏羌笛里的出塞曲,那凄凉呜咽的乐声使三军将士听后都忍不住思念自己家里的父母及老婆孩子来,男儿有泪不轻弹,到这时候,大家都泪如雨下。

军人也是人啊,谁没有亲人,没有家乡?虽说男儿壮志不言愁,但亲情毕竟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但是,当心情苦恼的时候,生活空虚的时候,精神无助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亲人,想到温暖的家庭,更何况身在边关的将士?“三军泪如雨”的群体形象,把将士思乡的情绪表现得十分真实生动。

《古从军行》,直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朝廷,用冷峻的笔调斥责统治者以滥战为乐,扩边为业,不顾人民死活、穷兵黩武的举措: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从军行”本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题目加上一个“古”字,是怕触犯忌讳。其实当时的皇帝还算比较开明,整个唐代,几乎没有文字狱。此诗对当代帝王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好战行径,给予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批判。
  兵士白天登上高山站岗放哨,了望远处是否有战事预报,黄昏时牵着马到边界的河流饮水。到处风沙弥漫,天昏地暗。军营里不时地响起弹奏琵琶的声音,里面满是幽怨的情绪(杜甫《咏怀古迹》里描写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琵琶是抒发幽怨的代名词)。四下里乌云笼罩,渺无人烟。有时候雨雪不断。就在这样的渺无人烟的环境里,夜夜听到北方的大雁向南飞时发出的惊叫声时,战士们的心就不再平静了,寒冷的秋冬来临,大雁能够回南方去避寒,而他们却年复一年地戍守在此,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以归去?而且听说皇帝为了阻止他们回家的欲望,派人严守玉门关,不准前线将士们进入。这样,就彻底断绝了他们回乡之路。只好拿性命去拼搏,将生死置之度外。
  无数将士的牺牲,中土王朝得到了些什么?“空见蒲桃入汉家”!只有微不足道的蒲桃(葡萄)传入中原大地,为百姓种植。
  这是多么强烈的讥讽!无数将士们的生命价值就只等于区区的蒲桃吗?
  正义的为了捍卫国家的领土而战,人民总是拥护的,即使用自己的生命去换胜利也毫不怜恤,但那些非正义的侵略性的战争,无论哪个朝代,人民都厌恶甚至鄙弃的!
  到了晚唐,朝政的腐败,官僚的贪墨,使兵士们镇守边关苦不堪言,甚至牺牲在边塞也不通报家人。于是,边塞诗就带着浓厚的伤感以至凄厉的情绪。如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战争是残酷的,免不了死人,但是深命大义的战士从来不会考虑自己的浴血奋战只是为将军肩章增添一个星。他们胸怀着国家民族大义,义无返顾地投身于保卫祖国的事业中。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说,正因为有了无数踏踏实实不计生死不考虑功名的士兵,才有将军的功勋,才有国家的安宁!
  战士牺牲在前线,尸骨无还。不要说朝廷应该给多少抚恤金,最起码应该将阵亡的消息告诉其家人。而晚唐时,将士死而死矣,谁都不再提起这人。而他们的娇妻,还是白天倚门盼望,夜里梦魂千里,望郎君回来。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人间悲剧!李白在《北风行》里描写女人得悉丈夫阵亡的消息,“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悲痛心情无法言表;但是,男人的下落毕竟知道了。而在这首诗里,男人早就为国捐躯,可家里的女人还是天天倚门翘首,不见人归,假如在某一天,知道实情,情又何以堪?因此更具悲剧性!

许浑《塞下曲》是这样,在看似淡淡的语言里,描绘了一出人间悲剧: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晚上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使半数的战士壮烈牺牲。是将军指挥的无能,还是兵卒的缺乏?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还是士兵长期没有训练,战斗力减退?总之,这个责任该由谁来负?第二天早晨,在剩下的将士极度沉痛,反思战斗失败原因时,军营里收到了一位牺牲的士兵的家信,亲人除了在信中表达想念之情外,再三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收到后早些穿在身上,多保重。
  浴血战场,本来是不足为奇的,这在战争中很普通、也很经常的事情。但是如果一次战斗,就牺牲太半人马,那就值得思考了。诗用纯客观的叙述,真实地反映了一次战斗造成的惨重伤亡,刻画了一个人间悲剧,隐隐地批判了将帅的无能,也暗示人们,大唐国力远不如前了。诗带着哀伤感叹的情绪,失去了盛唐时代边塞诗雄浑悲壮的情调,反映了这个朝代正在走下坡路。
  尽管心有怨恨,但边境情况紧急,强敌进犯,人民总会毫不犹豫地站起来,不惜牺牲生命,走向抗敌的最前线。正因为这样,将军才有可能胜券在握,置敌人于死命。安史之乱结束后,大唐元气大伤,人民急需休养生息,但西部地区的吐蕃乘机作乱,多次侵犯内陆。剑南节度使严武一到任,就与将士们同仇敌忾,共御强敌。当年秋天,就“破吐蕃七万众,拔当狗城”;十月,又一举收复盐川城。他的《军城早秋》就描写了自己刚毅果断、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昨夜西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正当秋高马肥,秋收在望,百姓期盼有一个好的年成之际,一夜之间,“西风”骤起,敌军深入大唐境内,骚扰劫掠,顿时黑云压城,月色清冷,人心惶惶。作为统帅,诗人成竹在胸,不慌不忙,运兵布阵,很快地将骄狂的敌人击溃,又派遣能征善战的部将率领兵士追击逃跑之敌,命令他务必全部、干净地消灭敌人,不要让敌人有一匹马、一个人逃回。
  诗前两句写敌军进犯,气势嚣张,后两句写我军击溃敌人后,迅速追击,誓要彻底消灭来犯之敌。借敌我双方前后形势的陡转,有力地刻画了将士们那种克敌制胜的自信、一往无前的勇气、誓死保卫疆土的决心。诗转柁有力,收束有方,气势强劲。英雄主义的豪情指挥若定的风度弥漫于字里行间,读起来回肠荡气,鼓舞人心。
  正因为当时君明臣忠,万众一心,守卫大唐江山,遂使外寇不得侵入。有一个西部边境的民间人士作歌道: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胡马,不敢过临洮。
  在那动乱的岁月里,我的心总是那样的忧愁与灰暗,但是,读到《唐诗三百首》所选西鄙人作的这首《哥舒歌》时,它的豪情胜概,总能催暖了我将凝固的热血,刹那间使我忘记了自己前途无着的悲哀,进入诗的意境,身上洋溢一股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激情。
  “鄙”是古文中指“边邑”,《郑伯克段于鄢》中有“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写共叔段得寸进尺,步步紧迫,加快篡夺最高领导权的步伐,结果“多行不义必自毙”,葬送了自己的一切。西鄙人是指西部边境那边的某人,这首诗应该是无名氏的作品,歌颂哥舒翰镇守边塞给百姓带来的安宁。哥舒翰原是唐玄宗时的一员将军,功勋卓著,被封为西平郡王,《旧唐书·哥舒翰传》载:“吐蕃盗边,翰持半段枪迎击,所向披靡,虏骇走,只马无还者。逾年,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至,攻破之,又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诗告诉我们:在一个晴朗的夜,头顶北斗星闪耀,身着戎装,威风凛凛的哥舒翰率领兵士横刀巡夜,四下戒备森严,万籁无声,百姓都进入梦乡,这是一个多么平和宁静的环境!那些曾经猖獗暴虐的胡马,早已闻风丧胆,吓得逃之夭夭了。直到现在,他们再也不敢越过边界,干扰内陆百姓的生活了。
  这是一首素朴的民谣,一支喜悦的颂歌,一曲天籁,它是那样的朴素而真实。清人吴锦荣《唐诗笺注》说:此诗“音节雄古,有听钟带鼙之意,每讽读数过,叹息此人姓氏不传。”其实,好诗又何必留下作者的名字,不好的诗留下了作者的名字又有何用!

投稿信箱:1978227900@qq.com。要求原创、公众号全篇首发。现代诗歌3-5首;古韵8-10首;书画摄影10-15幅并附有300字以上的说明、评论等内容。投稿主题:诗画天地投稿+姓名+微信昵称+微信号,文字作品及作者简介用W0RD文档,挂附件形式发送。照片挂附件形式发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