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烟在山水画中的作用及表现意义

 彼岸的灯1 2020-06-25

云烟是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山、石、水、林、路一起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六个基本元素。这六大元素在传统中国山水画中相依相存,不可或缺。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云:“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

云法大致有勾云法、染云法、空云法、填粉法、皴云法等。近现代以后,又产生了许多新的表现技法,如接水法、撞水法、破墨法、泼彩法等。归纳起来,画云之法其实主要有两种,一为勾云法,即笔用中锋,墨用淡墨,画出屈曲缭绕的细线,来表现云的动态。利用长线、短线来表现云的聚积、飘忽、流动。唐宋的大青绿山水中,常用白粉勾云、染云,青白相衬,鲜明生动;有的甚至用金粉勾云,更是金碧耀映,鲜艳夺目。二为染云法,又称烘云法。不勾出云纹,用水墨烘染出云块,常用以表现浑厚的凝云和云海,迷蒙浩荡,幽深莫测。云烟在山水画中的作用及表现意义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以虚代实 虚实相映

中国画讲求意境,重在“意”字上。画面处理应“虚实相映”“以虚代实”,在艺术观念、艺术方法上,不着意于再现客观景物,表象的真实性,而在于山水画意境创造,表“自然之性”,图“内涵之神”。云作为自然景观、自然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山石、树木、楼宇等其他自然形象统一组织在一幅画中,构成完美的艺术意象。

“虚”和“实”,无论在西画或是中国画中都是必须注意的,处理得当则画有韵律、节奏的美感,处理不当则堵、闷、僵,缺乏生气。中国山水画中的云的概念常常和“云气”“留白”的概念统一起来理解,体现在画面上多有利用纸地、大胆空白的手法,靠观众想象,联想去补充、拓展画意,使“无常形”的东西,在难以捉摸的视野空间中引伸出无限的遐想。关于山水画中虚实的处理,前人早有画论,笪重光在《画筌》中言:“山实,虚之以烟霭,山虚,实之以亭台”。山水画中山是实,水是虚,树石是实,烟云是虚。山水画中云的处理常在画面虚的部分,章法于实处求空灵,无不和运用云气来体现空蒙意趣的审美意识有关。所以郭熙有“山无云不秀”“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之讲法。

赋予山川以生命活力

《芥子园画传》云:“云乃天地之大文章,为山川披锦绣,疾若奔马,撞石有声!……”这句话强调了云的重要性,同时也道出了云的动感和气势。

唐代的青绿山水在气韵上显得呆滞,生气不足,唯有画中鞍马、人物的点缀尚显些许生机。为弥补画面的不足,于山腰峰峦勾填白云,灵动顿生。但鉴于当时的中国山水画尚处在初级阶段,技法匮乏,勾云填粉之法还是呆板。即便如此,因为画面云的出现,使得画面有了动感,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李思训的青绿山水《明皇幸蜀图》就是鲜明的例子。水墨画兴起后,画家在云烟的表现上如鱼得水,尽情发挥,让中国山水画化静穆为灵动,化填塞为舒展,使画面于意象美的创造上,在动与静、真与幻等诸多矛盾对立、契合交融上,云烟的表现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艺术手段。所以董其昌认为:“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董其昌《画旨》),并非偶然。

处理矛盾 弥补不足

山水画家在创作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干和湿的矛盾、虚和实的矛盾、藏和露的矛盾、静和动的矛盾、密和疏的矛盾等等。大多数矛盾其实在画中是必须共同存在的,缺少任何一个矛盾的对立面,就会丧失部分美感。画家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制造各种有利的矛盾。云烟在山水画里面对处理各种矛盾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历来山水画家,描写祖国山川在不同季节气候变化中的状貌,利用“象皆不定”(荆浩)的云、气、雾、烟、霭、岚……来破堵,使之云雾飘渺,丘壑或隐或现;破干燥,使之云气蒸腾,浑厚华滋;破呆静,使之气韵流转;破直露,使之含蓄;破静穆,使之灵动……。

总之,云烟雾霭在画面众多矛盾冲突因素中起到缓冲、调节的作用,对流转画面气脉作用甚大。山水画家们利用舒适的、自由自在的云作为契机,来拓展无限宽广的空间,引发联想,创造出或奇、或雄、或幽、或秀、或高、或深的各种境界,使云烟变幻和画面中山石、树木、建筑等其他动、静的形象有机结合,使作品更趋理想、完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