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源于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自屈原投汨罗江殉国后,每逢屈原的祭日,人们便把米饭包成尖角的样子投入江中祭奠遣怀,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如今端午包角粽的习俗。 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也属端午的别称最多,常见的有:端阳节、重午节、正阳节、天中节、夏节、蒲节、浴兰节、龙舟节等。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关于端午的一个风俗或起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源流中的一条脉络,世代流传不息。 每逢端午,特别是在江淮地区,家家户户都会悬挂钟馗的画像。钟馗的形象狰狞、刚正不阿,悬其画像,是用以祛病驱邪,镇宅纳福。此外为人所熟知的端午习俗还有赛龙舟、插蒲剑、熏艾灸、戴荷包、洗药浴、系彩绳等。江浙一带的妇女会将各色花草做成的头饰佩戴,名为“五毒花”,或是头上戴绒布虎;儿童则在背上佩戴绸制布虎,而河北丰润一带用棉布缝制成小狗、小人、小口袋带在孩子身上。饮食方面,除了吃粽子外,各地也有自己独特的端午饮食文化:雄黄酒、年糕、馄饨、油果、咸甜鸭蛋、蒜瓣等,都是人们在端午时节喜爱的食物。 今年的端午节尤为特殊。新冠疫情的持续肆虐,使得这一有着“祛病纳福”意义的传统节日更有了一层特殊的内涵。上海中国画院特在佳节来临之际从藏品选取了一些端午题材的作品,以此祝愿大家端午安康! 上海中国画院藏端午题材作品 明 陈洪绶 蒲觞钟馗图 轴 绢本设色 138×65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明 陆治 天中佳瑞 轴 绢本设色 102.5×52.5cm 关良 钟馗 1981年 128.5×67.5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张大壮 端午小品 1963年 46×62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郑慕康 屈原 1979年 95×42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张桂铭 屈原 1982年 137×68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