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浮针联合揿针治疗面肌痉挛32例

 唯风yq54g3horv 2020-06-25

高  锋1,2,冯  妮3,王  芹1,2*

(1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武汉430061;2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科,武汉430074;3湖北中医药大学)

面肌痉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无规则的不自主抽搐。该病进展缓慢,但面部肌肉不自主反复抽动极易引起患者心理和社交活动障碍,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采用浮针联合揿针治疗本病,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2例患者均来自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29~66岁,平均46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6.5个月。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中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制定:①中年以后发病,女性多见;②阵发性快速抽动,多从一侧眼轮匝肌开始,可扩散至面肌、口轮匝肌;③精神紧张、劳累后加重,入睡时停止,不可自行控制;④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排除合并三叉神经痛、癫痫、癔病以及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孕、产妇及精神病患者;治疗期间同时服用药物、注射或手术以及采用其他治法者。

2  治疗方法



采用浮针联合揿针埋刺治疗。



(1)浮针:患者仰卧位,选取头部患侧额肌、颧肌、胸锁乳突肌上段,触摸局部有紧、僵、硬、滑者为靶点,以距靶点3~5 cm处为进针点,注意避开皮肤上的浅表血管及瘢痕等。常规消毒后,采用一次性中号浮针,借助浮针进针器,针尖朝向靶点,使针体与皮肤呈15°~25°角迅速刺入皮下,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平刺,进针过程中力求无疼痛、无得气感,如有胀痛感多为刺入肌肉层,应当将针尖缓慢退至皮下重新进针。进针完成后,将针尖退至套管内,并旋转针柄固定,以进针点为支点,右手持针柄对准靶点进行扇形扫散动作,扫散时保持针身局部皮肤呈线状隆起。每次扫散持续时间约10 s,频率为100~120次/min。浮针扫散操作:①额肌:嘱患者闭眼、皱眉、抬额,每个动作3次,每次持续10 s,同时医者进行扫散,之后嘱患者放松,再行扫散10 s;②颧肌:嘱患者咬牙、鼓腮,每个动作3次,每次持续10 s,同时医者进行扫散,之后嘱患者放松,再行扫散10 s;③胸锁乳突肌:嘱患者行转头动作,医者1只手抵抗其下颌部行抗阻动作,持续10 s,同时医者进行扫散,之后嘱患者放松,再行扫散10 s。治疗结束后,取出针芯及套管,消毒后以创可贴敷于局部以防感染。浮针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连续治疗3个疗程。

(2)揿针埋刺:①取穴:双侧腕踝针上1、上2、上3。(上1:腕横纹上2寸,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拇指按压凹陷处;上2: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即内关穴处;上3:腕横纹上2寸,靠近桡动脉外侧。)②操作:选用清铃牌0.2 mm×1.5 mm揿针,常规消毒,将揿针贴埋于上述进针点固定留置,并嘱患者每次按压揿针1 min,每日3次。揿针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 d,连续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指标评价。



(1)痉挛强度:参照痉挛强度分级标准。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反射增多;2级:轻度痉挛,眼部与面肌有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中度痉挛,眼部与面肌痉挛明显,轻微功能障碍;4级:重度痉挛,面部严重痉挛及功能障碍,影响生活和工作。

(2)



痉挛频度:参照《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痉挛频度分级标准。0级:无痉挛;1级:刺激可诱发中度、轻度痉挛;2级:痉挛发作少于或等于1次/h;3级:痉挛发作多于1次/h,但少于或等于10次/h;4级:痉挛发作多于10次/h。

3.2  疗效评定标准



于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疗效评定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痉挛强度、频度分级标准制定。痊愈:经治疗后患侧面部无牵拉抽动出现,痉挛强度及频度分级降为0级;显效:治疗后症状缓解,眼睑或面部不再抽动,或痉挛强度及频度分级由2、3级降低至1级,或由4级降为1、2级;有效:治疗后症状缓解,抽动次数减少,或痉挛强度及频度分级由3级降为2级,或由4级降为3级,患者面部强直抽搐得到缓解,不引起面容的改变;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3.3  治疗结果



(1)治疗前后痉挛强度、频度分级比较



治疗前后痉挛强度分级和痉挛频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经3个疗程治疗后痉挛强度和痉挛频度均有明显改善,见表1。





(2)临床疗效



32例患者中,痊愈10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8%。

4  体会



面肌痉挛是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为特点,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的周围神经病,为内科常见疑难病,具有治愈率低、易反复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镇静类、抗癫痫类药物口服治疗,肉毒素A局部注射治疗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以及脉冲电流治疗等,但治疗效果不理想,仅对部分病例有效,易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且容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中医“筋惕肉瞤”“筋急”“痉症”“面瞤”等范畴,或因经脉空虚,风邪内侵;或因肝阳化火生风,循经上扰;或因肝肾阴虚,阳亢风动;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等,病机多以气血虚弱或肝肾阴虚为本,风痰热瘀为标,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故治疗多以镇肝息风、益气养血、祛瘀通络为法。

浮针疗法,为浮仲华教授所创,是在皮下使用针具,大面积扫散,以通筋活络,激发人体自愈能力,主要用于治疗筋脉不舒、血滞不通所导致的颈肩腰腿痛和内科、妇科杂病。浮针扫散治疗时,可引起液晶状态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产生压电效应,释放出生物电,通过疏松结缔组织的传导,到达病变组织,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患肌。面肌痉挛与额面部及颈部肌肉紧张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有关,其患肌包括额肌、颧肌、胸锁乳突肌。通过选取患肌,在皮下进行浮针扫散,大幅度地牵拉疏松结缔组织,缓解肌肉缺血、缺氧状态,同时通过患肌反复多次收缩-舒张运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调和气血、舒筋活络,促进患肌功能修复,从而解除面肌痉挛状态。

腕踝针1区、2区、3区覆盖整个躯干前面部分,包括面部在内,故取上1、上2、上3三个刺激点可治疗面部疾患。“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腕踝针对手足三阴、三阳经脉进行调节,具有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经通络、扶正祛邪的作用。针对面肌痉挛,笔者选取上1、上2、上3三个点进行揿针埋刺,可对进针点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刺激,操作简便,疗效持久,使气血达于周身,面部经脉得以濡养,瘀阻得以疏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综上所述,浮针疗法进针点少,几乎无痛感,且治疗过程注重医患互动,与传统针刺相比,患者身心体验更佳,同时配合腕踝针刺激点的揿针持久埋刺,可改善面肌痉挛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选自《中国针灸》杂志2020年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