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习俗知多少,来历都比屈原早……

 遇事明言 2020-06-25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争论。不仅出现过辟邪说、纪念屈原说、仿效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乃至于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也提出了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说等等。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纪念屈原说,尤其是现代,一说起吃粽子,一说起赛龙舟,无论耄耋老人,还是垂髫童子,都能绘声绘色跟你讲屈原投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所以裹粽子投江喂鱼,让鱼儿不要吃他尸体的故事。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周处(236—297年)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初五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他已经清楚的记载了晋代端午至夏至间食粽的习俗(当时也叫角黍),然而丝毫未曾提及此节日与屈原有何关系。

        往前追溯,汉朝《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了周代至战国以来的风俗:“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意为古人五月有采摘兰草,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屈原自己的《九歌·云中君》中也有:“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的句子,说明当时五月沐兰汤辟邪,除毒的习俗早已存在。但这里还只有月份,没有具体的日期。巧的是最早出现把屈原和端午节挂钩的两本书之一,南北朝南梁人 宗懔(501565)的《荆楚岁时记》里面明确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足以佐证,端午节的起源,远早于屈原之前。至于后来端午节点雄黄,挂艾旗蒲剑,熏苍耳……等习俗其实都是沐兰汤以辟邪、除毒的延伸。

        汉代另外一本风俗经典,应劭 190年左右在世)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汉代虽无端午一词,但汉代的五月五日即为端午节的前身。当时已经有五彩丝系臂以辟邪的风俗,也未提及此与屈原有何渊源。

        一直到南北朝 南梁 吴均(469—520年)写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第一次把屈原和端午节挂上了钩,注意,这是志怪小说,相当于后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我们来看,这本被“端午起源是屈原说”中被奉为圭臬,经常拿来引用的书里面,关于屈原和端午之间是怎么说的。原文如下: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意思是说,屈原投汨罗江死后,楚国的人哀悼他,为了纪念他,就在这一天,把竹筒里放上米,投到水里祭祀他。到了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叫曲的人遇到一个读书人,自称自己是屈原 ,对他说:“听说你们要祭祀我,非常好,只是每年你们祭祀我的都被蛟龙偷吃了,今年如果再祭祀,用楝叶包裹了,再用五色丝绳缠上,蛟龙怕这两样东西。”那个叫曲的人听了后,就按照屈原说的去做了,后来这个做粽子的风俗就传了下来。)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几乎所有引用此书的都是清一色断章取义,只取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后面屈原找长沙那个叫曲的人教他怎么做粽子的话,就不引了。估计不是没有考证原文,就以讹传讹,或者便是知道这个故事太怪诞,不足以取信于人,所以后半段给摒弃了。这相当于我们拿着网上随意编撰穿越修仙一类小说,信誓旦旦作为史书来考量,可信度,可以想象!

        至于另一本提到屈原与端午节之间关系的书,也就是前面说过记载了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的南朝梁人宗懔(501565)撰写的《荆楚岁时记》,此书与吴均的志怪小说同时代,但略晚于《续齐谐记》三四十年成书,不排除受当时吴均的小说比较为世人所欢迎,所以屈原与端午的故事已经流传开的影响。里面是这么写的:

        “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戈]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

        (意思是说:五月初五日赛龙舟,风俗据说是因为屈原在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老百姓感伤他的去世,所以都想用小船去救他。这种船行驶轻快,称为飞凫(比赛的双方)一个自认为是水上兵车,一个自认为是水上骏马。州郡长官和有身份的人都到水边观看比赛。邯郸淳的《曹娥碑》记载:五月五日(正是曹娥的父亲)迎接波神伍子胥沿江而上,被水淹死的日子。这又是东吴的风俗,事情说的是端午节与伍子胥有关,与屈原没有关系。《越地传》里说: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到底哪个对,那就搞不清楚了。)

        宗懔在他的书里,只是如实的记载了当时南北朝民间对端午节赛龙舟的三种传说,一种说和屈原有关,一种说和伍子胥有关,一种说和越王勾践有关,最后他说不可详矣,意思是他也不明白到底哪个对。然而到了后人手里,也许是屈原的《离骚》太有名,也许是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比较感动人,后人想当然的只截取了关于屈原的一段引用,于是断章取义的事,又出现了……

        正是由于一次又一次的断章取义,就把屈原和端午节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似乎端午节的由来便是因为屈原,似乎赛龙舟和吃粽子,便是为了纪念他而出现。

        事实上 ,在2000多年前,今天浙江宁波鄞州区云龙镇的先民就开始有龙舟竞渡。著名的战国文物羽人竞渡纹铜钺,就出土于云龙镇甲村石秃头山,这是最有力的物证。

        它按着器型的轮廓勾刻了框线,上面是卷尾的双龙,类似伏羲女娲造型 构图,下方为主题纹饰,四个头戴羽冠的于越族古代先民,双手持桨,奋力划船,动作整齐如一。且不论此物 存在很可能先于屈原之前(同处战国时期),单就地域而言,东汉之前,百越处于未被开发状态,战国的时候,宁波作为百越之地,与湘楚根本音信不通,没有交集,赛龙舟为纪念屈原之说,实是站不住脚。

        倒是闻一多先生考证的,端午赛龙舟起源于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说,还比较靠谱,吴越地处江南,水系发达,古时出行坐舟多于坐车马,往往会在舟船画上龙图形作为部族的图腾或保护神,龙舟便是这么出现的。而且竞渡也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赛车运动,是彰显勇气与力量的行为,在图腾崇拜祭祀龙祖的活动上作为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出现,不足为奇。而端午节五月初五在上古其实是龙的节日,按照《易经·乾卦》卦象,这一天是飞龙在天,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选这一天祭祀龙神,便顺理成章。

作者:应绿霞(网名:红袖流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