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门前的那束艾蒿

 流浪的行囊 2020-06-25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

上午给母亲打电话,离得近的三个妹妹,都带着孩子回去陪母亲过节了,家里很热闹。离家三十多年,除了父亲去世那年,特意带着家人孩子回去陪父亲过了最后一个端午节,记忆中似乎没有回去过。

小时候,无论什么节日,在孩子们眼里,也只是一个节日而已,并不具备什么实在意义。像端午节,在我们老家,新麦粑,咸鸭蛋,雄黄酒,端午艾,那是标配。至于粽子,小时候是没听说过的。挂香包,绑五色线,那只有非常讲究且大人们有闲情逸致的人家才会有,并不必须。

老家的端午节还有一个独具特色的风俗,那就是给至亲送扇子,端午节实际是个扇子节。老亲戚比较随意,意思到了就行。新定亲的儿女亲家就比较讲究了,新姑爷必须给岳父岳母及其家人每人精心挑把扇子,尤其是未婚妻的,更得用心。老人的一般都是蒲扇,年轻男子的选折扇,未婚妻及其小姐妹的,就花样繁多,看个人的心思和经济条件了。


几十年过去了,不知道这些风俗是不是还在流传。虽然很多往事已经模糊,但那些悠久的记忆,已足够让思绪停留在那些逝去的端午节里了——那时的快乐,是真正的无牵无挂、无拘无束的快乐,是孩子们整个上半年的期待。

长大后才明白,快乐的不是端午,而是可以无忧无虑的童年。只是,长大了,也看清了,却再也找不回那种纯粹的开心快乐和心底真正的喜悦了。唯有家家户户门前的那束象征端午的艾蒿,随着流年一起,伴随我们走遍天涯。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夏天有着太多勾起回忆的事物,艾蒿的气味一直弥漫在其中。每年的端午,都充满了艾草的气息。先民们在端午节插艾,“蚊虫不咬,疾病不扰”,有着驱蚊虫,避灾害的寓意。


小时候在乡村的夏天,空调电扇不知道是何物,晚上为了驱除蚊虫,基本都用的里面裹着艾蒿的草把,乡里人叫做“烟把”。每天天色将晚的时候,各家各户都会燃起裹着艾蒿的烟把,去掉明火,慢慢地雾着,将蚊虫驱赶出家门。炎热的日子,搬了竹床席子睡在露天里,也会在不远处的顺风口放一个冒着烟雾的烟把,夜里才安稳地睡去。


每年端午,城市的街角和市场里,都会出现许多卖艾草的,一捆一捆整整齐齐堆放着。随意出门走走,大街小巷都飘出粽子和艾叶的清新香气。买菜的、路过的人们,随手带一把回家,挂在门窗上,节日的气氛立即就充满了整栋楼宇。

艾叶的香味与其它的植物不同,有些清透肺腑之气。清凉中有甜蜜,丝滑中有缠绵,豪爽中带着羞涩。它来自田野,带着一股天地自然的风味。把艾草放在鼻息之下,深深呼吸,整个人都沐浴着田野风情。即使流转于深院高楼,有艾叶的地方,也就成了人间最有爱的地方。

《采葛》中有句诗:“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古人的抒情实在让直白的现代人汗颜,他们把最悠长的思念,寄于艾蒿中,把最动人的情感,也写在艾草中。艾者,爱也。能与爱相并论的植物,非艾叶莫属。一把艾草,把人间的爱世代传递。幽幽余香,在在流年的光影里蔓延。

艾蒿有着“草中钻石”之美称,用艾草来比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有道理的,并不是随手抓来凑数。三年之艾,那是良药。《孟子·离娄上》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存放了三年之久的艾叶,药用价值很大,能治好很多陈年老病。爱如艾叶,愈久弥香,淳朴厚道。


据说,端午节这天采摘的艾草,是最具节气之灵气。晒干用来泡脚,对去除疲劳有奇效。把艾叶摘下来,装在布袋中,放在衣柜里,几年之后再去翻动,艾叶依旧有着旧日的香气。

端午插艾,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民间对艾草的钟爱,表现在把它用在可用之处。每年的端午节,老人们就会叮嘱,熬一锅艾汤水,用来把身子泡泡,去去毒气。艾草,一生为五月端午而来,来时草青青,去时草茸茸。单纯地付出,为心中所爱。

岁月流转,人间多年,它始终是我们端午情中无法绕过的思念。每到佳节倍思亲,买一把艾蒿,放在门框两侧,有着对亲人的念想,远方的游子更有着家乡的情结。一生所爱,是我们走不出的故园亲情。


我们其实都是那个采艾的人,把日月装在一把艾香中。我亦想如艾草一样,平平常常,但始终温柔有光。手中的艾叶,正在端午的阳光下,说着往事,念着旧情,滋养着内心对前行的笃定。

日子是一首边走边唱的歌,那些花开的记忆,都成为岁月的绝版。艾叶就这么挂在门窗上,从古老的岁月走到今日的时光。每年这一天,一行青艾,一缕粽香,藏于岁月,寄于流年。

艾叶,爱也。爱出者爱返,愿我们一生被爱,也有着爱人的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