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紧张、脑子一片空白...中考“舌尖效应”怎么破?心理专家马丹来支招

 木香草堂 2020-06-25

6月27日

2020年上海中考即将拉开大幕

考前紧张怎么缓解?

考场上大脑突然一片空白怎么办?

疫情期间如何缓解焦虑?

心理专家支招,考前最后冲刺期,保持正常作息比挑灯夜战更重要,而遇到考场突发状况,尽量让情绪平复下来或“曲线救国”会让自己更从容。

考前需要保证“生理唤醒”

“题目浩如烟海,不吃不喝地去刷两年题也做不完。到了最后关头,用挑灯夜战地去刷题缓解焦虑,必定得不偿失。规律生物钟、正常作息才是考前最理想的状态。”延安初级中学教育处主任沈喆说,考前需要保证“生理唤醒”,也就是说,保证正常作息、充足睡眠,蓄精养锐迎接考试。“一旦睡眠不足,第二天大脑就会处于半休眠状态,思维也会随之处于抑制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复习无效率,考试就发呆。”

其次,沈喆表示,学生不妨学着自我调节紧张情绪。“如果感到压力过大,要试着调整自己的预期目标,或者通过适度运动,聆听音乐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但是,也不要过于放低目标,在适度的压力中能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期,不少初三学生都遇到了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增加,难以做到有效自控和时间管理等困扰。复学后,为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调整,延安初中也开展了“家庭手机公约”的制定和时间管理的教育。“其实,学会时间管理也有利于考场答题的时间安排,可以让学生考得更从容。”

遇到“舌尖效应”先“搁置”

舌尖效应是什么?

许多人会在考试途中遇到“舌尖效应”:有时候明明知道试题的答案,由于过于紧张而一时想不起来,但是考试结束后却能将正确答案脱口而出。

延安初中心理老师倪思维建议,考场遇到“舌尖效应”或者大脑一片空白,不妨将“拦路”的考题暂时搁置,通过先解决其他题目让心情平复下来,所需要的答案也许很快就能回忆起来。

“或者,考生也可以通过强烈的心理暗示来抑制紧张。”倪思维说,“比如,‘我今天状态很好,一定能考好!’‘这道题不会没关系,先做会的’,这些积极的自我对话,能够将信号反馈给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从而让考试顺利进行下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暗示语要具体、简短和肯定。”

家长首先要给自己“减压”

疫情期间,延安初级中学的心理热线正式开通,两位心理老师面向全校学生和家长都开放了心理咨询通道,公布了心理热线邮箱和个人微信号。临考前,倪思维的心理专线就接到了初三学生宁宁的一通“求助电话”——“虽然爸妈一直通过鼓励和安慰的方式来激励我,但是,他们无形之中透露出来对我学业的要求,让这些鼓励和安慰变成了负担。我很担心辜负父母的期望,正因为这样,每到考试我就容易焦虑。”

“父母或许不知道,语言表述传递的信息可能只有30%,而剩下的70%都是通过语音语调和肢体动作来传递。”倪思维说,孩子是最容易察觉到父母情绪的人,口头上说着“不要紧张”,家长的身体却“很诚实”,唉声叹气和拘束的肢体语言,都会让学生敏锐地捕捉到父母安慰话语里面的潜台词,而这些潜台词往往就是对他们“考得更好”的希望。

倪思维建议,考前家长首先要给自己减压,既不要对考试避而不谈,也不要刻意的用语言表达“不要紧张”。“中考固然是孩子人生中的重要节点,但是否能进一所好的学校和个人发展、成材并不是因果关系。当家长调整好期望值,能够坦然面对考试之后的所有后果,那么,安慰、加油话语中的‘潜台词’自然就消失了。”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马 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