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位清朝直隶总督的别样端午

 唯我英才 2020-06-25

文\图:杨蕾

引言

悠悠艾草香,绵绵情意长,小编祝福您身体安康,端午节快乐。

过端午节不得不提的便是这天的传统习俗、讲究。大家都知道这天粽子是必不可少的。吃粽子,赛龙舟是现在广为沿袭流传的端午节习俗,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形容端午佳节的:“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说了说现在的我们,再来看看这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是怎样过端午的呢?

时间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自五月初一至五月初五称之“五月节”。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民间的热闹则拉得很长,我国自古有南舟北马之说,故而端午节,南方有竞舟的习俗,北方则常骑马射柳,饮宴赋诗。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之 五月竞舟 (局部) 郎世宁

《燕京岁时记》这样描述:“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其实,清宫里也很流行此习俗。从五月初一至初五日,按照习俗,皇帝会在身上佩戴五毒荷包、龙舟荷包等,后妃也要簪戴五毒簪、虎头簪或艾草簪。这些佩带或赏用物件带有鲜明的端阳节令特色。比如“五毒”,是指端阳节令常见的五种毒虫,不同时代、地区对其说法不一,清廷中一般使用的五毒图形为蛇、蝎、壁虎、蟾蜍、蜈蚣。一般认为这样做可以起到以毒攻毒、不受毒虫侵害的作用。又因为虎能食五毒,所以在端阳期间虎头图案、虎形配饰也非常流行。据记载,此时宫廷内还会将雄黄、菖蒲、艾蒿等药物混合后做成药液,涂在人们的手、脸、身上,以祛病驱邪。此外,皇帝会准备纱、葛、宫扇、香包、紫金锭、蟾酥锭等物来赏赐大小臣工,后妃们还喜欢让宫女穿虎头鞋,取其避害趋吉之意。


       清 郎世宁 午瑞图

端阳这日,朝中官员得以休沐,长辈要携家中子弟到祠堂祭拜。妇女老幼则留在家中整理账目,享受难得的一日清闲。

在清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清代官府衙署中三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里我列举四位清朝直隶总督的别样端午,和大家一起分享直隶总督署内一品大员的佳节时光。

第一位 接受雍正皇帝香囊宝丹赏赐的宠臣——李卫

雍正朝直隶总督李卫画像

端阳节的传统佩饰是香囊荷包之类的小挂件,女眷们还有节令性头饰、臂饰等,所谓“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清宫习俗,人们喜爱佩带各类可以盛放日常小物、色彩鲜明、图案多变的手工饰物,如荷包、香囊、扇套、眼镜盒等等,档案中或称之为“活计”。这些活计既有实用价值,也有突出的装饰功能,使用者往往根据节令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活计来佩带。

根据《清雍正实录》查找整理:雍正二年(1724)闰四月十六日,特赏云南布政使兼管驿盐道事李卫各种宝丹一盒,令得以避瘴疠而驱时;雍正十二年(1734)五月初二日,直隶总督李卫在总督署收到雍正皇帝自京批回原奏摺匣、钦赐香囊宝丹,到署随恭设香案,望阙叩头,只领恩赏。

香囊、香袋材质不一,从象牙、金属到各类织物均可制作,其中放置香料或香药,适宜端阳节令的有菖蒲、藿香、佩兰、苍术、山奈、白芷、川芎、薄荷、香橼、艾叶等。香囊、香袋为物虽小,也能做出大文章。正直端午佳节之际,皇帝的赏赐中两次提到的宝丹其实是“避暑香珠”。清宫档案记载,每制作一料避暑香珠可分5串,共需原料18种,内廷自备雄黄、朱砂、巴尔萨木油3种;其余15种原料则需采办,值银4两有余。那么,这种“避暑香珠”究竟为何物?避暑香珠,乃一种锭子药。锭子药,或称锭药,是指制成锭子状的小块药品。这种锭子药可制成精美佩饰如手串、朝珠等佩戴在身上,或放在香袋、香囊里挥发独特清冽的药香。避暑香珠芳香辟秽,醒脾清暑,简便实用。皇帝赏赐尤为特殊的“避暑香珠”在雍正皇帝时已有成案。到了乾隆统治时期,宫中每年农历二月前后就开始制作避暑香珠,数十串至上百串不等,专备端午前后赏用。

能得到皇帝的重视和赏赐的官员,在有清一代为数不多,在这特殊佳节,雍正两次赏赐李卫特制的端午“避暑香珠”,可见皇帝对模范总督李卫为官政绩的肯定和鼓励。

第二位  陪乾隆皇帝在赵北口过端午的总督——袁守侗

《南巡盛典》中的赵北口行宫图

袁守侗(1723—1783年),字执冲,山东长山(今山东济南市)人,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举人,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1780年1月)下旨命袁守侗护理直隶总督。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南巡回銮时,直隶总督方观承在赵北口举办了第一次赛龙舟表演。此后,每次乾隆出巡路过赵北口时,直隶地方官都会举行赛龙舟表演。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历次赛龙舟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南巡回銮路过赵北口时,恰好正值端午节当日,又直隶总督袁守侗、班禅、哈萨克等外藩使者赶到赵北口迎驾,乾隆命内务大臣福隆安操办赛龙舟事宜。五月初五正午,从宫廷侍卫里选拔出来的上千名勇士,陆续登上龙舟。在十二连桥西侧的开阔水面上,50只龙舟一字排开,随着令旗一挥,水面上鼓声大作,龙舟如离弦之箭,离岸而去。乾隆在御制诗中记道:

迎銮近远发伻邮,

午日燕南赵北州。

嘉彼倾阳来雁使,

恰兹临水示龙舟。

率因逢节俾怀恵,

实自望霖未解愁。

春孟去而夏中返,

光阴讶似逝波流。

清代宫廷对于直隶总督等有功大臣,有赏赐御膳的制度,但在乾隆朝以后这种制度也只是体现了一种荣誉,而皇帝用完分给大臣的都用“赏”字。

第三位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总督署的端午

直隶总督曾国藩朝服画像

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为后世留有家书、奏折、日记等宝贵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查找《曾国藩日记》,找到一些关于他在直隶总督任上有关端午节的点滴记录。

同治八年(1869)五月初五日《曾文正公手书日记》

早饭后,傔从人等叩贺节喜。清理文件。小睡两次。阅《牧令书辑要》。巳刻写《无慢室日记》。午刻阅《五礼通考》《五帝门》、《寒暑门》。中饭后阅本日文件。又小睡。申初,法国传教士徐博理来见。申正核批稿各簿。酉刻,坐见之客一次。小睡。是日,孙儿病微剧,孙女病尤翻复,焦闷之至。夜阅《牧令书》。旋温《古文·序跋类》。二更后,课儿背书。又温《序跋类》。三点睡。 

同治九年(1870)五月初五日《曾文正公手书日记》

早间,各员弁在署内者贺节,均接见,在外者未见。饭后清理文件,诊脉一次。辰正,余至各幕友处贺节。巳刻久睡。阅《国朝文录》。中饭,请潘师及周抚文等小宴。阅本日信件,阅纪公《笔记》。小睡良久。夜又阅纪公《笔记》。眼蒙,静坐。二更四点睡。本日眩晕病稍愈。

这两篇日记记录了直隶总督曾国藩在保定直隶总督衙署度过两个端午节的全过程,可概括为如下几项:

1、早间,接见各员弁,在署内贺节。

2、饭后清理文件。

3、至各幕友处贺节。

4、巳刻久睡。

5、阅《国朝文录》。

6、中饭,请潘师及周抚文等小宴。

7、阅本日信件、文件,核批稿各簿。

8、读书、会客。

9、小睡。

10、夜读。

11、就寝。

可以看出在晚清动荡之际,身为清廷倚重的直隶总督曾国藩,没有奢靡过端午,夙兴夜寐,依然自律读书,忧国忧民,始终忙于公务。

第四位  慈禧馈赠御笔扇的晚清名臣——李鸿章

直隶总督李鸿章彩色照片

说起晚清举足轻重的人物非直隶总督李鸿章莫属,大家通过影视剧、历史课本、相关书籍可以知道清朝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在李鸿章主持下完成的,公务非常繁忙,那他又是怎样来过端午节的呢?

端午节送扇子的传统习俗直到清代宫廷都是很流行的。道光年间内务府如意馆的一份呈稿记载,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的五月初三,懋勤殿交折扇十二柄,由如意馆画师数人分画扇面,并从库中领取朱砂、雄黄等材料。可见在清宫旧例里,扇子确实是端午节的时令之物。

据记载: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曾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赏赐给李鸿章两柄太后御笔扇。一柄是折扇,另一柄是团扇。当时李鸿章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办公地点设在天津的直隶总督行馆。慈禧太后派专人将扇子送到天津,一路到李中堂的署衙。帝、后在端午佳节期间给直隶总督的赏赐,表达了倚重、期许的美好祝愿,也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结语


      清 ▪ 罗聘 | 端午图

这就是清朝四位直隶总督的别样端午。端午这天百姓们热闹非凡的庆贺着,问候着,祈福着。身在朝堂的以直隶总督为代表的为官者在礼节、仪式过后却不断奔波忙碌着。

西晋《西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应该是“端午”一词最早的出处。迄今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又到了一年一度得端午佳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这一天,我们追先怀古,致敬先贤。无数英雄在背后默默付出才有了今天我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疫情当下,我们众志成城,在不久我们齐心协力,一定取得这场战役最终胜利。

传承民族族文化,共度佳节,共享盛宴,在这里祝大家端午安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