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词|《水调歌头》:人间有味是月圆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6-25

品水调歌头.mp3 From 画堂红袖 12:34


《水调歌头》:人间有味是月圆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秋桂子,天涯明月,转眼,到了一年一度的团圆佳节。

自古以来,中秋,便是绵绵心绪,风物万千的节日。

诗家千言,最空灵婉转,如诗如画的中秋是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最浪漫清绝的中秋是李白笔下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但若论千古第一中秋词,那当之无愧便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唐有李太白,宋有苏东坡。

这首千古名词,随口一读,心中便升起一种浩大而旷达的暖意。

事实上,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样的词句,并非擅长言辞技巧者就能写出。

他一定要有深厚的人生阅历,高绝的人生格局,豁达的赤子之心,还有澄澈的灵魂。也就是才学上的高度,性情上的温度,格局上的气度,缺一不可。

刚好,这三者,苏东坡全中。



苏家,特产是文豪。

上至祖辈苏味道,写下“火树银花合,金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的千古名句。再到苏轼父亲苏洵,“二十七,始发奋”位列北宋文学家之列。及至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了三席,文豪世家,名副其实。

嘉佑元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苏轼当时作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策论文,欧阳修一见极为欣赏,却不知道文章中几句话的出处,便问苏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呢。

欧阳修听后,赞叹苏轼的豪迈和才情,点评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在欧阳修名人效应的影响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的作品,名满京师,闻于天下。苏轼年少成名,鲜衣怒马。

正当他施展抱负的时候,他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屡次被贬,半生奔波。这些宦海风云,恰恰成就了苏东坡人生的底色,清荡磊落,疏狂浪漫,他在这薄情的人间深情的活着。

在京师遭排挤,他便自请上江南。

在杭州他整治河运,疏导西湖,修建苏堤,赈济灾民,他笑着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届任期满,苏东坡想念弟弟苏辙,当时苏辙在山东济南,于是他自请调任山东密州,期望能与弟弟相见。

密州与江南不同,人穷地贫,连年旱灾,民不聊生。苏东坡坚持百姓受益的政治才是好政治,于是他革新除弊,减免赋税,重视民生,深得百姓好评。

他风餐露宿却不改初衷,竹杖芒鞋仍心怀山河,他把密州的风物写成了画“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乌台诗案后,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但他依旧活成了最潇洒的样子,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人们不远千里求学,只为从东坡学。

一生沉浮,使苏东坡对荣辱成败持有冷静、旷达的人生态度,他在逆境中有痛苦、愤懑、逃避,但最终他选择傲视苦难,笑对风云。

正如,这首《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是这首词的小序。

丙辰指的是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东坡40岁,在密州任知州,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市,知州相当于今天的市长。

时值中秋,佳节欢愉,与朋友通宵达旦的喝酒畅饮,酩酊大醉,做了此篇,想念子由。

子由便是苏辙,字子由。

苏东坡与弟弟的感情极其深厚,但这一生他们都聚少离多。

当时,苏辙在山东济南任掌书记,苏东坡为了能与弟弟见面,申请来了山东密州。

虽然同在一个省份,但是济南与密州相距两百多公里。古代马车不便,山高路远,加上朝廷规定地方官员不能随意往来,所以,这一年中秋,兄弟两人已经7年未见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超然台上,清气疏朗,秋风淡泊,我鞠一捧秋色,饮一壶清酒,醉眼迷离之中,要向天一问。

我问:天地悠悠,青天郎朗,这一轮皓月是何时开始出现的?

这一问,是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对宇宙元初,阴阳造势的诘问。千年前,屈原洋洋洒洒做《天问》问过,唐朝诗人李白写“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也问过,到苏东坡这里,他还问。

问得没有道理,但问得自然而然,这一问一出,瞬间凸显出空间的开阔辽远。

我再问:浮生逆旅,流年匆忙,不知道天上宫殿是否玉漏更长,今夕是何年何月?

明月诞生到现在,多少沧海变成桑田,时空转换这么多年后,不知道月宫上今日是什么日子,这样圆满,这样皎洁,真想去看一看。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明月之下,超然台上,我想要乘着清风到月宫之上,但又唯恐美玉砌成的楼宇,冰冷入骨,我锦衣衾凉,难以抵挡。

这一句,是苏东坡在暗指:我想回到京师去,回到朝堂去,我有满腔抱负无法施展,我有一身才华却蹉跎岁月,但我又担心云波诡谲的政治生态我难以应付,尔虞我诈的朝堂难以安放我扶危救困的初心。

我对着月光起舞,与自己清影为伴,身边是大醉不归的朋友,心中是远方的亲人,我依旧如此热爱这个温暖的世间。所以,月宫虽然能远离尘世烦恼,但相比清寒的孤寂,我还是选择留在人间吧。

这首词的上阙就这样了结了,从天上宫阙写到何似人间,从“我欲”到“又恐”再到“何似”的心境转折,在大开大阖中,他从幻想回到现实,从出世回归入世,孤高得旷远,放达得率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上一阙月光在天上,而下一阙,却是把月光请下来。明写月光,暗写人的踪迹,月光照过楼台亭阁,挂过雕花的低窗,又照向了无眠的我。

别再埋怨了,别再无眠了,人世间哪有那么圆满呢,不可能任何时候,月亮都像今晚这样圆满,这样清辉。

这也正如我们的人生啊,人生哪里有那么完满的呢?有缺才有圆,有悲才有欢,有散才有聚,这就是人世间的辨证法。懂得了这辩证法,世事沧桑,聚散离合,都能理解了,为什么呢?因为,此事古难全。

这才是大诗人必有大手笔,大手笔孕育大格局。

此刻,苏东坡从年少意气风发、名满天下;到中年,家人分别,政治失意,但不论境遇几何,他把人生的所有失意都丰盈成了灵魂的温度。

被贬在外,便恩惠于民,一生都践行自己的政治理念;饥寒交迫,就下田农桑,他自然自得,发觉美食,成为当代美食家;甚至是出狱流放后,他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依旧勤奋创造,著书立学。

是的,人在羁旅,是一个不断坚守的过程。不是,你累了,便有温暖的安居;不是你困了,就有一张舒适的床;更不是你冷了,便有雪中送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挣扎在困境之中,跌倒在泥泞里一身狼狈。

这时,记得月圆是画,月缺是诗,无论是成败得失,还是困顿悲喜,都留一颗明净若秋水长天的心,守住一个丰厚而温和的灵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留一句千古名句,不解,慢品。

千里明月,万里相思,我们越过曙色、薄暮与星光,去约见世间最美的图景与爱。

图片来源 | 网络

作者    画堂红袖倚清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