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这首唐诗,有限的二十字,藏有无尽的孤寂伤感

 江山携手 2020-06-25

唐朝诗人李商隐,字义山,诗风独具特色,诗歌成就很高,与杜牧一起被尊称为“小李杜”。他童年不幸,十岁不到,他的父亲李嗣便没了。自此,他随母亲还乡,过着贫苦生活。

李商隐也算是一个历经贫苦曲折生活锤炼出来的诗人。在此分享李商隐的唐诗《忆梅》。单单从诗题的字面意思上看,忆梅应该就是回忆梅花。

为什么是“忆”梅?他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应该已经过了梅花的花期。梅花凋谢,某天,他忆想着梅花,借梅花抒发心中情绪。往下且看李商隐的《忆梅》原诗。

忆梅

唐代: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第一句“定定住天涯”。这句诗是李商隐真挚又较为含蓄的忧伤感慨。他那时候久久滞留在他乡。李商隐当时所在的他乡距离他的故乡有多遥远?诗人没有具体明说,而是借“天涯”含糊地表达了路途的遥远,因为天涯就有遥远之意。

第二句“依依向物华”。有一种说法,把“依依”理解为依依不舍,把这句诗理解为依依不舍地向往美丽春景。如果是这样理解它,和第一句以及第三句,有点不搭。

我个人更倾向于把“依依”理解为对故乡故人的留恋,如此在情感上便与第一句有所衔接,这样显得情感抒发得更为流畅。

李商隐心中满满的留恋伤感情绪无处寄托,只好将注意力转向眼前百花盛开的春景,试图通过欣赏美丽事物来淡忘烦恼、缓解伤感。

然而,美丽景物让他不再忧愁了吗?这便引出了下句。

第三句“寒梅最堪恨”。李商隐当时面对春天那么多正在绽放的花,没有一千种鲜花也有一百种鲜花,这些正值花期的鲜花,他一个都不提,唯独忆想起已经过了花期、已经凋零、已经被淡忘的寒梅。

李商隐为什么会将思绪转移到寒梅上?是因为他依旧忧愁伤感,他眼前所有美景都治愈不了他那份丧心情。丧心情使他忆想去寒梅。

第四句“常作去年花”。寒梅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它们明明先春而开、望春而凋却总被当成去年开的花。寒梅的遗憾怅恨就是李商隐的遗憾怅恨,借寒梅抒情。

总而言之,李商隐的唐诗《忆梅》流露出当时他心情低落惆怅。李商隐之所以有这样的消极心情,并不是他不够坚强,而是他经历的苦难曲折过多。

有时,别人丧,别人倾诉负能量,别人显露出脆弱一面,并不是因为别人不够坚强,更可能是别人经历了更多的挫折磨难,实在是扛不住,崩溃了,不得不倾诉!对此,我们应该多一份理解和关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