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山石刻'虫二'是啥意思?日本学者百思不解,郭沫若却轻松破题

 海曲上人 2020-06-26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道出拼音与会意文字的迥异,'拼音文字牺牲了意义和知觉,会意文字则相反。'这或许能解释,泰山的石刻'虫二'二字令游览的日本研究人员百思不得其解,却被大文豪郭沫若以简单的两笔,一句'风月无边'道出机密。

虫二,所谓'风月无边'

1950年代末,日本学者来华,五岳之首泰山必然是其游览之处。泰山石刻众多,下至文人墨客,上至帝王都有镌刻,文辞优美,书体高雅,制作精妙,现存1969处,更是跨越秦至当代,为人所称奇。

'虫二'二字,便是泰山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的摩崖石刻。日本学者见此对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何会有此不着边际,甚至像骂人的话出现在封禅之地?'但最终他们也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1961年,'甲骨四大家'之一的郭沫若先生登山,有人专门请他来看这块碑刻以解疑答惑。甲骨文不仅在当时,在现今,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难破译的文字,作为研究此问题的专家,郭沫若沉思片刻便得解释,并笑道'此作'风月无边',不过是古代文人的文字游戏罢了。'

知道'风月'二字繁体字的人肯定已然会心一笑——''繁体字为'',''繁体字同形,将其边,即外部两笔去除,所留简化后即为'虫二',因而为'风月无边'。何为'风月无边'?似乎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是景色壮美的描绘,是人对景之壮阔的感叹,是人为蝼蚁在万物面前渺小的叹息。

'虫二'其渊源已不可究。一说,'虫二'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历下才子刘廷桂题写于泰山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的摩崖石刻;一说,源于杭州西湖湖心亭乃为清乾隆手书;一说,《坚瓠集》中言唐伯虎题'风月无边';一说,张岱的《快园道古》卷十二中'虫二'两字,徐文长赠一妓为斋名,另有清人平步青《霞外捃屑》等史料也有提及。

'虫二'二字可能与大诗人'李白'也有些缘分。湖南洞庭湖三楼,有一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书'。

李白也确实游览过洞庭湖美景,题诗一首,'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夸赞洞庭湖湖景之广阔无边,落日余晖之下大雁衔月而来的美景。

湖南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的《巴陵胜状》中就称,此对联之下隐约可见'一、虫、二'三字,众人皆不解其意,唯独诗仙看懂了此为谜题,留下'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八字。此事迹为后人津津乐道,但其真实性也不可靠,却是现今追溯最早关于'虫二'的传说。

拆字,独属于汉字的游戏

'拆字',其实自古以来就有。最早见于占卜,又称被称为'测字'、'破字',通过将字拆成几个部分来判断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我们熟知的'测字先生',所用原理此便为其一。

后来,'拆字'也被广泛用于作词、对联、酒令等。'虫二'就是个典型的拆字,将'风月'外部拆掉做'无边'之意,留'虫二'为谜面。

简单的猜字游戏,最常见于猜灯谜。例如,《红楼梦》五十回中红楼女眷猜灯谜,李绮出一谜面为''字,打一个字。其谜底为'',出处为《礼记·月令·季夏》中说:'季夏之月……腐草为萤。'因而有'草化为萤'的说法。

'草化'二字合起来,即为''。也有金庸,原名查良镛,取''拆字为'金庸'为笔名;''繁体字为'',拆字有'鱼米之乡'之美称。

《后汉书·五行志》中称'拆字'为'别字之体',今又称'离合之法',也就是对汉字进行拆解聚合的语用方式,而当'离合之法'融入进一定的语境,如东汉末期董卓暴政,《三国演义》在此写了十二字,'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便能传达出较为复杂的信息。

其中,'千里草'即为董,'十日卜'即为卓,街头小儿传唱之,一则反应了董卓的暴虐不得人心,二则是起义之人的一种宣传手段。果然,在王允设计之下,貂蝉使美人计,诱吕布杀了董卓,成为佳话,流传至今。

从甲骨文起,汉字从图画延伸而来。''便是月牙弯弯,''便是圆日一点,''便是四蹄动物,有须有眼,''便是俯首而立……

秦之小篆、汉之隶书、唐之楷书以及其中 衍生出的行书、草书、宋体、仿宋体、瘦金体等,汉字虽然在不断简化,由圆滑便方正,但一笔一划之间,将文字与万物相连;一撇一捺之际,将文字与笔者的性格、风骨相合。

非在中国文化熏陶之下的人很难理解汉字之奥妙。尤其是在拼音文字的熏陶之下,对文字更多产生线性理解而不是象形想象的日英美人,当然在看到'虫二'会一头雾水。'abcd……xyz'这类字母与万物无关,只有当它们组合成词才可有所解释。

虽然组合繁多,但并不像汉字,即使三岁小儿,见''字弯弯便可在头脑中浮现所见之月亮,'moon'一词则更像是赋予了其和月亮的随机联系。也许当被教导,'moon'是太阳,白纸一般的人也会全盘接受,不会产生任何疑惑。

'虫二'的美妙之处便在此,我们能够感知何为'风月无边',我们和它的联系不是随机的,而是能与万物,与出谜之人形成强烈共鸣的。写下'虫二'之人是何其有智慧,'风月无边'又是一种壮观的景象,而两者之间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便是中国的脊梁——汉字。

拼音、表意,孰优孰劣

自中国被侵略起,寻求改革的国人就不断提出'改汉字为拼音',以迎合英美等列强的拼音文化。即使是民国时期的大文豪鲁迅,也曾经提出过'汉字不灭,中华必亡。'但其背景为繁体字难以书写及教育普及程度低导致老百姓的文盲率达到95%。

而现今,文字改拼音的说法也时不时冒出来扰乱大家的视听,崇洋媚外之人认为就此就能与西方直接接轨,但殊不知,汉字乃中国文化之根基。

汉字之亡,随汉字而生的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即亡;文化之亡,民族特性即亡,汉字应该是中国人民最为重视、进行保护的文化遗产。

就英文(拼音文字)与汉字(表意文字)的比较来看,正如麦克卢汉所言,表意文字有拼音文字所无法企及的优点。

数量更少的汉字能表达较英文更多的意思。从一个字的解释上来看,英文'flower'在辞典中的解释仅4种,但''在辞典中的解释多达13种,其中既包括名词,也包括动词,意味极其丰富。

这也难怪外国人称中文是最难学的语言,一个''字便可将其难倒啊,更别说还有相同读音的不同词语,词语不同读音之间的不同意思,各种变体等复杂的规则。

正如'虫二'所展现出来的,汉字作为古老文字所携带的信息量是英文难以比拟的。汉字本身的特殊形体,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在历史舞台上的独特的'天人合一'之道,这与其他民族的思想是极为不同的。且不说'虫二','风月无边'一词解释给他们,可能他们也很难理解其中的美妙。

再如'',繁体形态为'',''表示疆域,其中''字表意,国家主要成分是人口(口)、土地(一横)和武装(戈)。这哪是'nation'一词所能展现的?

更深层次的,拼音文字与表意文字塑造了不同的思考问题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拼音文字更多为线性表达,因而西方人推崇线性思考,即所谓'推断'、'理性'之词。而以表意文字,汉字为书写方式的中国,更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汉字建立了文字与物体本身的联系不无关系。

因而,中国人更注重感觉、知觉,但英语为母语的人更注重推理、理性。

现今,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会意文字,尤其是汉字的独特作用。5G时代必然开启视频时代,人们更多的接受图像信息而非文字信息,思维模式也将随之改变,最鲜明的显现便是,人们更多地被情绪左右,而不是事实左右。

我们更容易被'震惊!八十岁老汉竟做出此事'之类的标题吸引,而不是对八十岁老汉做了什么的平铺直叙。而感性营造起来的关系网络和中国自古以来的关系社会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可能。

拼音文字优于会意文字吗?理性优于感性吗?

一切都是未必的。

毕竟对'风月无边'的感知也应当是人们不可或缺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