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微知著,小人物郭默之死,所暴露出的东晋初期时弊

 忘言wyywsd 2020-06-26

要说郭默是谁,如果不对两晋历史有较多了解的人,还真说不出个所以然。郭默原本是河内太守裴整的部下,后来在西晋末期永嘉之乱后,率领士众驾着渔船劫掠南逃的流民。

后来郭默投靠并州刺史刘琨,与李矩一起对抗刘曜和石勒。被石勒打败后,郭默投奔江东晋明帝司马绍,拜征虏将军。平定苏峻之乱后,又拜右卫将军。后来,因为袭杀平南将军刘胤,被荆州陶侃诛杀。

郭默的一生,自北方的颠沛,到江东的经历,怎么看都是“小人物”的一生。相比之两晋之交王敦、王导这些有名号之辈,的确有点不值一提。

不过,历史进程当中的小人物,虽然难以掀起什么大风浪,却也能“见微知著”,从其身上的经历,体现当时时局的演变过程。

小人物郭默之死,也的确能够看出当时东晋初期的弊端。这些或许能够影响东晋整朝的时弊,可以从小人物郭默身上得到体现。

从郭默在北方的遭遇,看两晋之交江左的偏安表现

虽然 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但乱世之中的郭默,确确实实是个为了生存而勉力自保的小人物。当初永嘉之乱后,郭默没选择难逃到江东,而是靠着当地士众的支持,成为一方坞堡之主。更是为了生存,驾着渔船劫掠过往旅客,典型的盗匪作为。

而与后来的东晋司空郗鉴不同,同样是北方坞主的郭默,并没有郗鉴的能力和机遇,郭默只能游离于胡族和晋室之间,以求自保。

郭默见当时匈奴在北方势大,担心自己无法自保,于是派人前去联络北方抗胡的晋室冠冕并州刺史刘琨。刘琨便任郭默为河内刺史。

但遭逢匈奴刘曜围困郭默,于是郭默便将妻子和子女都交给刘曜,当做质子。等到郭默买到粮食,便派人防守刘曜的进攻。刘曜怒极便杀掉了郭默的妻子和子女。

后来,郭默有屡番在刘琨和石勒、刘曜之间游移,只为在不断变换的处境当中,获得生存的机会。因此,刘琨、石勒等人,都很不满郭默的诡计多端。

从郭默在北方的抗胡经历当中,其实可以对当时两晋之交的局势有一定的了解。当时北方被匈奴等胡族占据,虽然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了新朝廷,但却无法为北方提供驰援。也因此,刘琨、郭默等在北方抗击胡族的晋将,只能根据时局的不断变化,而选择胡、晋两者之间求得生机。

郭默在北方的抗胡经历,其实并没有什么惊人成就,但却是永嘉之乱后,众多散落在北方晋将的缩影。郭默为了生存,甚至将妻儿当做人质,换做生存的机会,足见当时北方抗击胡族的诸多抗击胡族力量的“走投无路”。

而看江左朝廷诸人的表现,就要比北方郭默表现好?对比一下当时北方晋将的遭遇,真的可以发现不少东晋的不堪表现。

祖逖北伐时,愍帝尚未遭难,而司马睿却早就无心北顾,一心筹备新朝廷。

王敦等人平定上游诸多叛乱后,不求北伐匡扶中原,还起兵威胁下游,纷扰数年。

王导、庾亮、陶侃等人,即便有心北伐,也只是为了巩固自己在江左的权位。

盖江左之人,只图偏安自保于南方,对于北方抗胡之事,早就无暇顾及了。

在这种时局的发展之中,即便郭默、刘琨等人靠着以妻儿做质子,求得短暂的生存机会,也难以改变胡族在北方的局面。而江左朝廷对北方的“见死不救”、“只图自保”,在后来的历史进程当中,也成为桓温、刘裕等人,借北伐积攒声望功勋,进而图谋江左的隐患。

郭默之死与江州之争:东晋任官制度的随意之弊

太兴元年,郭默眼看无力抵抗石勒,便抛弃家人,骑马逃到建康。晋明帝司马绍任郭默为征虏将军,并在刘遐死后,任北中郎将、监淮北军事、假节。后来在苏峻之乱前,征召郭默入朝,任屯骑校尉。

苏峻之乱爆发后,郭默驻守曲阿营垒,苏峻派韩晁攻打郭默。郭默担心失败被杀,于是私下里逃出营垒。但正赶上苏峻被杀,郭默被征召入朝,任右卫将军。

郭默不愿意入朝为官,便找到当时接替温峤人江州刺史的刘胤诉苦。刘胤原本也曾在北方抗胡,但却很瞧不上郭默的为人,于是对郭默的拜见,还裸着身体去接见郭默。

郭默于是怀恨在心,加之当时刘胤贪图漕运财物,被朝廷免官。但刘胤却并没有引咎请罪,而是在江州愈加骄奢。郭默于是接受了其他人的建议,擅自杀掉了刘胤。

杀掉刘胤之后,郭默将刘胤的首级传到京师。司徒王导怕无法轻易控制郭默,便顺势任命郭默为西中郎将、江州刺史。

而荆州刺史陶侃,知道郭默杀刘胤而被立为江州刺史之事后,很快就起兵讨伐郭默,随后郭默被诛杀。陶侃也顺势接管江州,成为据有八州的权臣。

郭默之死和江州之争的过程当中,能够看出东晋在用人任官制度上的随意:

  • 1、不为职位选拔人才

郭默不愿意去朝中任职,只想担任边将,于是向刘胤诉苦,想要获得刘胤的支持。

郭默言:我有着抗胡的本领,却不受重用。右卫将军执掌禁兵,弱势疆场有祸乱,身负皇命出征,临时配给将士,无法对部下有很深的了解。如果这样去打仗,十有八九会输。而且,应该按照职位去选拔合适的人才,不应该让权臣去自己选拔官员。

郭默的言论,虽然是为自己逃避入朝为官的托词,但的确说出了当时东晋在任官制度上的一些弊端。

当时,掌权的朝臣,任用官员并不是以是否适合官职为前提,而是为了满足权臣实现目的来安排官员。这体现出了当时东晋任用官员的随意。


  • 2、杀州官,当州官;杀宰相,当宰相?

  • 当时郭默杀掉刘胤后,王导便任用郭默为江州刺史,于是荆州刺史陶侃,便写信质问王导:郭默杀掉了州官,就当了州官,是不是郭默杀掉了宰相之后,就能当宰相?王导听后,只得让庾亮协助陶侃前去讨伐郭默。

    从中能够看出当时权臣人物,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甚至能够容忍郭默这样的作乱之举。郭默杀掉一方州官,本应该受到惩罚,但却仍然受到王导任用。

    这同之前郭默自曲阿营垒逃跑后,反而被任为右卫将军之事,颇为相似。都彰显了当时东晋朝局之下,掌权人物为了自身利益,在官员任免上的弊端。

    总而言之,郭默之死与江州之争,体现了当时东晋朝廷在任官制度上的混乱。郭默战场脱逃,却不受承接,反而晋升;擅杀州官,却能出任州官。这足以说明,当时东晋掌权人物为实现目的,无所忌惮的状况,而这也是东晋朝廷的弊端。

    小人物郭默的背后

    郭默虽然是小人物,但却能从其经历当中,看出当时整个东晋时局的发展弊端:

    郭默在北方抗胡之时,江左一心偏安,无心驰援北方,也因此导致了像郭默这样的小人物,甚至还要靠着妻儿为质子来求得生机。可以看出当时江左朝廷只求自保,并无北伐恢复中原的势头。

    而郭默在苏峻之乱中的临阵脱逃,却没受到惩戒;郭默擅杀江州刺史刘胤,却得以出任江州刺史。郭默屡屡犯错,却仍然能够得到东晋朝廷的宽恕,反而受到重用。这足以说明当时东晋朝廷当中,在任官制度上的随意为之。

    总结来看,郭默的遭遇乃至最后被陶侃诛杀的结局,的确体现了当时东晋初期的种种弊端。

    • 如若当时江左朝廷有心匡扶中原,那么郭默、刘琨等北方抗胡力量,绝对不至于需要以妻儿做质子换取生存的机会;

    • 如若江左能够奖罚分明,以职位选才,那么东晋不至于最终被行伍出身的刘裕篡夺。

    可是,没有如果。

    东晋初期的弊端,在后来的发展之中,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越来越成为江左积弊。

    • 桓温、刘裕等人无真正北伐之心,只求图谋江左,也因此无法将北伐战果扩大,这是自东晋初期司马睿便开始的恶习。

    • 而任官制度上,士族大量充斥江左朝堂,进而让东晋上下都是只会清谈的士族名士,而让东晋统治愈加昏聩。

    开始便决定了结局,自小人物郭默之死,体现出来的东晋初期弊端,便已经决定了东晋最终覆灭的结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