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着姓李,死后姓吴。”这些村民是咋想的?

 老黄说史 2020-06-26

“活着姓李,死后姓吴。”这些村民是咋想的?

民间有句老话,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形容为人处世光明磊落,任何情况下都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这里的“坐”,并不是“坐卧”之坐,而“连坐”之坐。

古代的罚法中,有“连坐法”,系指一人犯法,其家属、亲族、邻居等受牵连带入罪受罚。“连坐”之法起源甚早,夏、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连坐制度,最著名的,就是秦国商鞅变法时商鞅所立的连坐法。《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司马贞索隐:“一家有罪而九家连举发,若不纠举,则十家连坐。”这些都是在户籍编制的基础上实行的:十家为伍,有问题要互相纠举揭发,否则连坐。如不告奸,腰斩;匿奸与降敌同罪。

这种连坐法不但实行于乡里的居民之中,也实行于军队的行伍之中。《商君书》说“行间之治连以五”(《画策篇》);又说“其战也,五人来(当作“束”)簿为伍,一人羽(当做“逃”)而轻(当作“刭”)其四人”(《境年篇》),说明在作战时,五人编为一伍,登记在名册上,一人逃亡,其他四人就要处罚,这就是在军队里实行连坐法。

“坐不改姓”是指古时诛灭宗族之时,也不因为被连坐而改姓求免。由此可见,人们对于自己姓氏的珍爱与坚持。因为,姓氏源自祖先,是一族血脉延续的见证,除非迫不得已,是没人愿意改名换姓的。但是,生活在山东烟台牟平玉林店镇小屯圈村的李姓村民,却坚守着一条奇特的姓氏风俗:“活着姓李,死后姓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生李死吴”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非常残酷的历史往事。

小屯圈村位于牟平城区东南十多公里,村子不大,环山临水,显得很宁静。村里有160多户人家,其中姓李的有150户。据村西头的村碑上记载:村子始建于清初,为外来李姓落脚之地。这支李姓来得非常神秘,行事低调,活着的时候姓李,死后入葬,墓碑上则改刻姓吴。

对于“生李死吴”这一奇异风俗,村里李姓老者说,他们实际上不姓李,而是姓吴,因而死后在牌位和墓碑上改为吴姓,以示认祖归宗。这些事都是从祖辈那里听来的,代代传下来。在离村3公里远的一个山脚下,是李氏家族的一块老茔地,在所立的墓碑上,死者无一例外地都刻着吴姓,清晰可见,而为他们立碑的子孙则刻着李姓。

在我国,姓氏是家族血缘的标志,认祖归宗意识根深蒂固。一旦改变,在名分上就意味着与原家族中断血脉关系,而成为列祖列宗的不肖子孙。所以,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任何人是不会轻易放弃或改变自己的姓氏的。既然如此,那么小屯圈等村民为什么会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生李死吴”这一奇异的风俗呢?“隐姓埋名”是不是有着不愿为外人所知的隐情呢?村里老人们说,“生李死吴”的风俗是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的,当初改姓,是因为吴三桂的原因。

史书有记载,吴三桂祖籍辽东,字长白,出身马贩子家庭。明朝崇祯年间以武举累官至总兵,镇守山海关。1644年初,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师,吴三桂为报抄家囚父掳妾之恨,“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破李自成,封平西王,随之出兵西北诸省。后镇守云南,拥兵自重,1673年,称周帝。后其孙继之,康熙帝镇压削平。当时吴家满门抄斩,剩了一个孩子,送给了姥姥家,就跟姥姥家姓李了。为了避祸,他们才从云南逃到牟平的。现在的小屯圈、后岩等村的李姓村民,便是吴三桂的后人。

这样的解释听起来似乎有着道理,因为在古代,“坐”而改姓的例子还真不鲜见。比如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获罪于汉武帝,司马迁接连遭受刑讯,不久便被迫害致死。司马迁夫人为了保住《史记》副稿,免遭满门抄斩之祸,便让两个儿子司马临(长子)、司马观(次子)身藏《史记》副稿,逃回故乡韩城。司马迁的族人怕株连九族,连夜由族长司马厚召集主事人共同商议,决定改姓和迁居。长门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次门在“司”字旁加一竖,改姓“同”。从此,司马迁的后代便分别姓“冯”和“同”了。两千年来他们遵奉“冯同一家”,“冯同不分”,“冯同不婚” 的遗训。

那么,小屯圈等村的祖先是否真的从云南避祸而来?有专家认为,不 大可能从遥远的云南跑来, 而很可能是从吴三桂的老家辽东, 也就是现在的辽宁省辽阳市逃过来的。他还认为,吴三桂的子孙后代隐吴姓李,并不是因为吴三桂的那个孩子的姥姥家姓李,而是因为其原籍的后代漂洋过海逃来胶东,首先落脚的地方就是宁海州(牟平旧称)后岩村,该村当年叫李家庄园,村中李姓居多。他们不敢自称是吴三桂的后人,自称李姓,是为了套近乎,这样李家庄园就收留了他们。

至于小屯圈村的李姓,那是后来从李家庄园分离过去的。与小圈圈村相距10公里的后岩村,一位老人对“生李死吴”的说法和小屯圈村的大致一样。他说,49年以前,小屯圈村的李姓逢年过节都来祭奠先祖。后来人家把宗谱抄了一 份回去,就再也不来磕头了。不知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还是后人不愿提及当年避难的事, 这些姓李的吴三桂后人们,只是凭着上一辈人的苦涩记忆,将这段不见经传的历史代代相传,于是才了这“生李死吴”的奇异风俗。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