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啤酒和世界杯要拆伙?这绝对是二氧化碳的锅

 wujinlan吴金兰 2020-06-26

十六强,八强,世界杯酣战正浓,哪怕丹麦与法国被吐槽“无心踢球”,也不能妨碍球迷们期待下一场的强强对决。

不过,就在这么个紧要当口,球迷们突然听说“龙虾啤酒世界杯”要拆伙了,原因是啤酒供应不足。

这是什么情况?难道真是被“喝不够”了?

据外媒报道,欧洲正面临食品级二氧化碳短缺危机,尤其是英国,所以包括啤酒和碳酸饮料在内的各种产品供应可能会不足。

很多人可能会迷惑,二氧化碳这个避之唯恐不及的空气污染源指标,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元素之一,怎么跟饮料扯上了关系,还打上了“短缺”的标签。

这里就需要科普一下了,二氧化碳,极度矛盾的正反两副面孔

一副是常见的温室气体代名词,通过有机物变质、发酵,或者化石燃料燃烧,以及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途径排放到空气中,超标和化学反应后形成空气污染

经鉴定,二氧化碳超标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且对人体有害

而另一副是可用原料,加入饮料中使其带有气泡,固态下成为可极速冷冻食品的干冰,液态下用来灭火,酿酒有助于防止细菌生长,当做制冷剂能减少温室效应等等

实践证明,二氧化碳的作用还是非常广泛的。

那么,问题来了,有嫌二氧化碳多的,有嫌二氧化碳少的,能不能调和呢?

从理论上来说,捕捉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是可行的。从实践上来说,并非没有成功的探索案例。

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捕集多余的二氧化碳,是从不同的角度奔着同一个目标而来。

要说不同在哪儿,大概是前者带来的经济效益比较含蓄,后者则更直接一点——到碗里来,卖掉。

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和企业在尝试这种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

例如通过溶剂吸收、膜分离或者是活性炭、石墨烯之类实现吸附和剥离二氧化碳,简单说就是,市场有二氧化碳需求,自然就会有二氧化碳供应。

既然有人愿意买,有人愿意卖,二氧化碳捕集事业怎么就没火呢?

原因自然还是要聚焦到成本上。技术的不成熟,能耗过大,以及部分材料的成本过高等问题都是这种方式暂时没有大规模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原因。

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利用资源,这个过程就需要更廉价的催化原材料,更成熟和实用的创新技术。

例如加拿大一家公司正在研究的,将二氧化碳以经济高效的方式转化为低碳燃料的技术。

虽然,从化学分子式上看,就是让碳与氢氧结合,但是如何在收集后完成净化,如何将太阳能、风能这样的可再生能源纳入整个转化体系,生产出“清洁燃料”并不简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联合研究,也在电催化二氧化碳制备多碳醇燃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技术很复杂,过程很曲折,结果就是要实现高效多碳醇转化。这种新催化途径,为二氧化碳到燃料的华丽转身又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果然,只有技术还不够,没有思想达不到。存在即道理,二氧化碳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取决于利用的方式。

随着捕集二氧化碳和转化利用解决方案的逐渐成熟,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中去,这条减排道路有望与控排道路并行致远。

还在担心看世界杯没有啤酒可乐相伴,碰撞的激情要减半?确认过眼神,这绝对是二氧化碳的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